首頁 > 風雲人物 > 帝王將相 > 善斷獄訟:歷史上真實的包拯究竟是個啥樣子?

善斷獄訟:歷史上真實的包拯究竟是個啥樣子?

來源:歷史趣聞網    閱讀: 4.74K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包拯是中國歷史上知名度最高的官員,是黎民百姓呼喚清官與盼望治世的精神寄託,他是集中體現秉公執法、一身正氣的精神力量;他入戲曲之深,被演繹成了無所不能的超人;他束廟閣之高,被供奉爲庇佑蒼生的神仙。直至今日,他依然是民間最具號召力的代表公平與正義的化身,他的影響力遍及海內外華人世界。

在大宋王朝的第四十個年頭即宋真宗鹹平二年(公元999年),安徽合肥一家包姓名門望族誕生了一個胖小子,這個全家盼星星盼月亮才盼來的一脈單傳,就是後來歷史上大名鼎鼎的包青天。

包拯既不是什麼怪胎,也沒有所謂的兄嫂,更不存在任何坎坷的身世。作爲富貴人家的獨生子,他的童年幸福像花兒一樣。包拯從小接受良好的儒家教育,作爲當時的一名有志青年,他的上進與追求顯然也在求取功名上。二十九歲那年,他中了進士甲科,被任命爲大理評事、建昌縣知縣,等於如今江西永修縣的“一把手”。

然而,戀家的包拯捨不得離開父母,便奏請皇帝把他派在父母身邊上班,於是把他改任爲和州監稅,等於在合肥鄰近的和州市政府管錢糧稅收。回家報喜,結果爸媽既不願意離開合肥的家業去適應新的生活,又捨不得寶貝兒子獨立門戶。包拯看二老年事已高,自己又是根獨苗,索性把官給辭了,安心在家陪父母。

善斷獄訟:歷史上真實的包拯究竟是個啥樣子?

網絡配圖

包拯甘當“宅男”,這一當就是十年有餘,二老離世後,他守孝三年。守孝結束,他仍然沒有工作的打算,不願離開父母的靈地,又在家裏呆了兩年。就在這一年,名臣范仲淹入主開封府,他的《岳陽樓記》名貫天下,而此時,三十四歲的包拯還是個連官門都沒進的“待業老青年”。

兩年後,在鄉親鄰居們苦口婆心地勸說鼓勵下,包拯才決定離開家鄉,正式踏上仕途之路,他真正意義上的第一份差事是當時的揚州天長(今屬安徽)“一把手”,即知縣。

包拯十幾年呆在家裏“虛度青春”,這在現代人眼中簡直是匪夷所思,而在當時卻是尋常之事。宋朝對孝道非常重視,上升到個人品德及社會名聲的高度,如果誰因貪戀官位而置雙親於不顧,是要被世人唾棄的。

按照宋朝禮律,父母去世其子必須守喪三年,無論你官居何位,必須離職守孝,否則就是“奪情”,即大逆不道之人。所以,包拯的青年時代爲了孝順父母在家裏度過,並未有任何驚世駭俗之處,符合當時儒家的社會倫理道德觀。

“清心爲治本,直道是身謀。秀幹終成棟,精鋼不作鉤。倉充鼠雀喜,草盡狐兔愁。史冊有遺訓,毋貽來者羞。”一個身材矮小卻面目清秀、古雅俊朗的白面書生在進京聽命的途中寫下了自己出仕的座右銘,他就是三十九歲的包拯。

如今記載反映包拯初進官場的事蹟已不可考,只有他任天長縣知縣時,斷過的一起“牛舌案”留存史書:有賊把別人牛舌割了,主人告狀,包拯叫他回去把牛殺了。不久又有人來告狀,說牛主人私殺耕牛。“私殺耕牛”在宋朝是違法的,包拯斷喝道:“何爲割人牛舌而又告之?”此賊被識破!

一件小案子,從中看出包拯斷案的機智果斷,也許他“善斷獄訟”之名就是從這時流傳開來。至今幾乎所有的包公戲都與他善斷奇案,沉冤昭雪有關,而事實上,歷史並沒有記載包拯斷案的事蹟,他的政績也非在斷案上。

三年後,四十二歲的包拯被提拔爲大理寺丞、知端州,即今廣東省肇慶市的“一把手”。端州特產端硯,是宋朝士大夫最珍愛時髦的雅器,當地每年向朝廷進貢。凡在這裏做“一把手”的官員,都在“貢硯”規定的數量外加徵幾十倍的數額以賄賂朝廷權貴,所謂“打點”中央的關係,此舉加重了老百姓的負擔。

善斷獄訟:歷史上真實的包拯究竟是個啥樣子? 第2張

網絡配圖

包拯一上任就高調破除這則運行多年的“潛規則”,下令只能按規定數量生產端硯,州縣官員一律不準私自加碼 ,違者重罰。並且表態,自己作爲“一把手”,決不要一塊端硯。此舉在當地掀起軒然大波。三年後,包拯任期滿,被調至中央任職,果然“歲滿不持一硯歸”。《包公三擲硯》的小說也就是以這個故事爲藍本創作的。

不久,四十五歲的包拯因“端硯事件”被皇帝賞識,被任命爲監察御史,負責監察百官,“大事則奏劾,小事則舉正” 。雖然這個官職沒有多少實權,但從此他可以直接參與朝政,對於剛直又不懂人情世故的包拯來說,無疑找到了自己的發聲平臺。

在官場嶄露頭角,包拯確實發出了不少聲音,對國家的內政外交上提出過許多批評意見,比如要求從重處罰販賣私鹽者,反對朝廷以進貢求和西夏,主張強國策略等等。其間,他還代表大宋出使契丹,並與對方使館“二把手”舌戰併成功贏回大宋面子。

這其中,他彈劾陳州京西路轉運司,揭露其歪曲中央政策,“折變”盤剝災民的罪行的事蹟,被後世再創作爲家喻戶曉的早期包公戲《陳州放糧》。民間加工成開封府尹、欽差大臣“包青天”奉命查賑,劇中涉及國舅們害民肥私,包公查案遭人陷害,各路百姓掩護包公,包公怒鍘皇親國戚,成功放糧賑災等等,演譯了一個青天大老爺爲民除害,不畏強權且驚心動魄扣人心絃的故事。

事實上,作爲官場新秀,當時包拯只是上了一個並不爲人關注的批評性的奏章,是否被批准史料也無下文。此時,離他入主開封府尚有十二年。

善斷獄訟:歷史上真實的包拯究竟是個啥樣子? 第3張

網絡配圖

包拯進入中央,正趕上范仲淹掀起“慶曆新政”。范仲淹的吏治改革集中在改變官員冗濫作風,斥退冗員、舉賢用能方面,自然要觸及一些既得利益者,朝廷陷入“黨爭”,守舊派與革新派鬧得不可開交。按理說包拯該站在守舊派陣營,因爲把他從地方推薦到中央任職的是守舊派大臣王拱臣,但他卻並不急於表態,也不參與其中紛爭。同時守舊派也沒把這個無名小卒看上眼,更沒指望他能在打擊改革派上有所作爲。然而,包拯卻突然上了一個抨擊范仲淹新政關於人事制度改革的奏摺,對其派出的監督地方官員的按察使權力過大提出置疑,此奏一出立即炸開了鍋,兩派就新政是否加重官員腐敗爭論不休。保守派士氣大振,爲加入包拯這個生力軍驚喜。

不久,變法失敗,新政被廢。正當保守派長吁一口氣時,不料包拯突然上奏,建議皇帝保留范仲淹考試選拔人才等新政 。這可把保守派給打懵了,這個出其不意的老小子啥意思?其實,這正是包拯峭直的稟性,他不與人苟合,不僞辭色悅人,一生不結派系,也不捲入黨爭,甚至沒有一個走得近的朋友,以至於“故人、親黨皆絕之”。

帝王將相
後宮人物
近代名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