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風雲人物 > 帝王將相 > 崇禎皇帝湯統治時期爲什麼會不斷的殺害大臣?

崇禎皇帝湯統治時期爲什麼會不斷的殺害大臣?

來源:歷史趣聞網    閱讀: 3.14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你真的瞭解眼看要亡國,皇帝眼裏就只有一個字“殺”,越是厲害的大臣越是殺嗎?小編給大家提供詳細的相關內容。

在中國的歷史上,明朝是漢人統治的最後一個朝代,而明朝的最後一任皇帝,崇禎也是一個悲劇性的人物。那麼,爲什麼這位皇帝會如此悲劇呢?爲什麼在他的統治時期,會不斷地殺害大臣呢?其實,這與崇禎皇帝的生存環境、性格有很大關係。

從小就缺少母愛,從來都沒有被人真正的疼愛過,崇禎帝怎麼可能會對自己的大臣好呢。

可以說,崇禎皇帝的童年,是非常不幸的。他的生母,是泰昌帝的劉選侍,於1611年12月,生下了朱由檢,後來,不得自己夫君的歡心,在責罵聲中,染病身亡了。朱由檢的父親又不敢告訴自己的父親,就悄悄將她埋了。這時候的朱由檢,纔剛剛四歲。

後來,朱由檢長大了一些,由於太想念自己的母親,就大膽地詢問自己身邊的侍衛:“聽說西山有我母親的墳墓,是不是?” 得到肯定的答案後,他就祕密出宮,帶着紙錢去拜祭自己的母親了。到了天啓七年八月十一日甲辰,明熹宗崩了,由於,到死他都沒有留下一個子嗣,所以,朱由檢受遺命於同月廿四日丁巳繼承皇位,時年十七歲。

崇禎皇帝湯統治時期爲什麼會不斷的殺害大臣?

在朱由檢當上皇帝之後,崇禎皇帝還是非常的思念自己的母親,就問左右的人:“有誰還記得我母親的模樣?” 大家都搖頭,直到後來找到了一位老宮女,說:自己曾經在“劉娘娘”的隔壁屋住過,知道她的長相。就這樣,崇禎皇帝在成年之後,纔看到了自己母親的模樣。

當時“接畫進宮”的“儀式”相當浩大,有隆重的儀仗引導,從正陽門到大明門,再穿過承天門,經由瑞門,最後,抵達皇宮。根據《明史·后妃傳》記載:崇禎皇帝一見到自己母親的畫像,立刻就泣不成聲了。

本來,崇禎皇帝沒有資格當上皇帝的,都是因爲他的哥哥死的太早了,又沒有繼承人,按照當時明朝的祖制規定,這個皇帝只能由崇禎來做。並且,在他當上皇帝之後,崇禎皇帝的第一件事情,又是去找自己的母親。可以說,崇禎皇帝童年缺失的母愛,一直是他心中的痛,而這種痛又被他以極端的方式發泄了出來。

其實,崇禎皇帝是一個很有抱負的皇帝,他想讓明朝在自己的手中發揚光大,只是那個時候,明朝的根基已經腐爛了。

他燒的“第一把火”,就是滅了魏忠賢和客氏集團,這把火燒的舉國上下人心痛快。可是,就是在這個時候,明朝的內部涌現了一大批農民起義軍,而外部又有八旗軍的虎視眈眈。這樣的內憂外患,讓明朝陷入了真正的危機之中。

本來崇禎皇帝是有機會的翻盤的,只是,生性多疑的他行事武斷,讓事情越來越糟糕,最後,在萬歲山結束了自己的生命。到了生命的最後一刻,他還將國家滅亡的原因,都推到大臣們的頭上,說:“都是他們的過錯,纔出現了這樣的結局。”

崇禎皇帝湯統治時期爲什麼會不斷的殺害大臣? 第2張

其實,他從來就沒有仔細的想一想,自己纔是這個國家的掌舵人,國家斷送在自己的手裏,難道自己就不應該負主要責任嗎?

很多人都認爲崇禎是一位“勤奮”的帝王,但是,從他推卸責任的舉動來看,崇禎帝是一位很沒有擔當的皇帝。這就可以解釋,爲什麼崇禎皇帝的脾氣一上來,就只會做一件事:殺人。雖然,崇禎皇帝滅了魏氏集團,但是,他還是倚重宦官。

他是順應民意,做了一件順水推舟的事情,給自己加了分,但是,在明朝後期的制度改革上,崇禎皇帝是沒有任何作爲的。後來,隨着形勢的惡化,崇禎皇帝也不在相信大臣了,而是將身邊的太監委以重任。高起潛監軍山海關,曹化淳守護廣寧門,王承恩提督京師全城防守。

關鍵時刻,不用專業人士,卻用了一幫“善鑽營”的太監們,這和他的那些祖輩們,又有什麼區別呢?難道他就沒有想過,正是這些太監讓自己的祖輩不夠勤政愛民嗎?然而,崇禎皇帝看重的這些太監,都是膽小鬼。

在杜勳鎮守宣府的時候,這位太監很是“惜命”,到了地方,壓根不提什麼抵抗,立刻就扯起了白旗。後來,有大臣提出要追查責任,崇禎皇帝居然相信了太監的話,說他是因爲“聲討”的時候被殺了,還要給他蓋個廟,這是多麼滑稽的事情。

再後來,李自成押着一幫“俘虜”來到了廣寧門外,其中,就有杜勳。這位杜宦官,一個勁的要見皇上。這時候守城都是太監,一看,是杜勳,就趕緊他坐在吊筐裏。他見到崇禎之後,就勸崇禎“好自爲之”。而其他大臣,則要求崇禎一定不能放了他。

可是,杜勳卻不怕,因爲和他一起來的,還有西安的秦王和太原的晉王。所以,他直接告訴崇禎,如果他不回去,這二位王爺的性命就沒了。一看杜勳就是個壞蛋,他回到城外後,一個勁的鼓動大家投降,最後,打開城門的就是另一個太監曹化淳。

崇禎皇帝湯統治時期爲什麼會不斷的殺害大臣? 第3張

由此可見,崇禎皇帝對太監是無比信任的,而對自己身邊的大臣呢?

第一個被崇禎殺害的就是兵部尚書王洽,此人清廉,又是個實幹家。1628年,明朝的兵部尚書王在晉被崇禎辭退,他就問大家的意見,誰做這個位置合適?於是,王洽從工部侍郎升到了兵部尚書。第二年,皇太極打到京城,全城戒嚴,形勢相當危急。

崇禎皇帝非常擔憂,就和羣臣商議,這個時候周延儒就說了個故事:就是當年蒙古兵打到北京的時候,嘉靖皇帝把當時的兵部尚書給殺了,對方知道後,立刻就退了兵。這個用意不是很明顯嗎?就是暗示皇帝:要效仿前人的做法,這樣就可以“震懾”對方。

令人意想不到的是,崇禎皇帝居然接受了這個建議,他把兵部尚書直接關進了監獄。雖然,兵部尚書沒能阻擋住強大的敵軍,但是,也罪不該死也。不久,王洽就死在了獄中,皇帝還不罷休,用“大辟”處置他,這種刑法是古代五刑中最嚴酷的一種。

後來,他又殺了一位兵部尚書袁崇煥,都說這位皇帝,中了對方的“離間計”,還不聽身邊大臣的勸言, “敵在城下,非他時比”。崇禎皇帝執意將袁崇煥凌遲處死,他難道不知道,臨陣處死這種職位的大臣,會引起多大的軍心動亂嗎?

從這件事就可以看出,崇禎的眼中容不得大臣的任何“瑕疵”,一旦做錯,就是全責。

只是,這時候的他,已經不再相信任何人了。所有,寧可錯殺千人,也要維護心中那可憐的“自尊”。

崇禎似乎是和兵部尚書過不去,陳新甲,舉人出身。按照他的身份,是沒辦法坐到兵部尚書一職的。朝中的大臣都知道這個職位的危險性紛紛拒絕,但是,這個職位又不能沒人,於是,陳新甲就坐上了兵部尚書的職位。而他的結果,也是可想而知的。

崇禎皇帝湯統治時期爲什麼會不斷的殺害大臣? 第4張

當時,崇禎皇帝都已經有了“投降”的念頭,就派陳新甲祕密與皇太極聯繫,還特意囑咐陳新甲不要告訴任何人。而陳新甲太大意了,在拿到對方的機密文件後,居然,很隨便的放在一邊,結果,被自己的家僮看到,拿了出去。這下闖禍了,朝野上下,是議論紛紛。

崇禎皇帝肯定不會那麼傻,他不能讓這件事泄漏出去,就讓陳新甲好好彙報下情況,這其實就是給陳新甲臺階下。可誰知道,陳新甲沒有明白皇帝的意思,弄巧成拙。這不是自尋死路嗎?最後陳新甲只能被凌遲處死。

如果崇禎皇帝的心胸可以寬廣一點,多看看大臣的優點,或許,真的可以改變明朝頹廢的命運。即使明朝大勢已去,也應該端正自己的心態,而不是揮刀砍向自己的親人。

1644年3月18日,北京城破。

此時,崇禎告訴自己的皇后,國家要滅亡了,命令皇后自裁。然後,又讓自己的寵妃袁貴妃自殺,但是,繩子斷了,袁貴妃沒死成,結果,崇禎皇帝給她補了一刀。崇禎皇帝已經不能控制自己的行爲了,他不僅殺嬪妃,還殺自己的女兒,甚至冷血的說了一句“汝何故生我家!”

難道做子女的,可以選擇自己的父母嗎?

1644年3月19日,內城攻陷,崇禎皇帝也結束了自己的生命。直到最後一刻,他還想着江山丟了,是 “皆諸臣誤朕”。事實真的是這樣嗎?那些大臣們,不顧自己的高齡,長跪於宮外,就是爲了明朝的江山,他聽了嗎?

崇禎皇帝雖然出生在皇家,但是,他卻有一個不健康的生長環境,而這種不健康的環境所培養出來的心智,怎麼可能會管理好一個國家呢?

一個人的悲劇,最終,釀成了一個國家的悲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