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風雲人物 > 帝王將相 > 歷史揭祕:康熙皇帝硃批上的“筆誤”

歷史揭祕:康熙皇帝硃批上的“筆誤”

來源:歷史趣聞網    閱讀: 3.09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導讀:古往今來,除了不會寫字的人之外,人人都會寫錯字,當然也包括筆誤。而康熙帝在奏摺上寫錯別字,似乎也不是什麼新話題。那麼,康熙帝的錯別字有什麼值得深思之處嗎?

  這一天,康熙帝打開一份奏摺,是康熙五十六年十二月初十日(1718年1月11日)巡撫李發甲所寫,奏報湖南秋收豐裕、十二月初四至初八瑞雪盈尺等。對於此類奏摺,康熙帝一般都寫“知道了”三個字。可不知什麼地方出現了問題,竟然寫成了“知道子”。他也沒有多看一眼,就將硃筆批過的奏摺裝回了套封。

  李發甲乃至今天的讀者看到“知道子”三個字,第一反應,肯定是——呵,筆誤。的確,康熙帝在奏摺上所寫的“知道了”,至少一千三百次以上,只有這一次寫錯了。這是筆誤無疑。

  “奏摺(折)”亦是康熙帝硃批的常用字,但有兩次寫成了“奏習”。這也是筆誤嗎?

歷史揭祕:康熙皇帝硃批上的“筆誤”

網絡配圖

  曬曬硃批上的“筆誤”

  仔細翻看康熙帝的硃批,會發現有不少錯別字。康熙帝是用繁體字書寫,以下除個別情況,只用簡化字,達意即可:

  “張雲翰有幾各(個)兒子?”/“不打(搭)浮橋,從盧溝橋回鸞(鑾)”/“不暗(諳)節氣”/“總兵關(官)朕即補去” /“浙江米價自濺(漸)平和”/“近京各處察礦沙(砂)原是有的”/“事關錢量(糧)”/“近夾(來)惟恐雨多了”/“若不關蜜(密)事無防(妨)”/“不可速(疏)忽”/“人心不服,讓(嚷)到京中”,等等。

  康熙帝硃批中的這種錯別字,主要有兩種情況(劃分不是絕對的):

  一是同聲而錯。如將節氣的“處暑”寫作“出暑”;“封疆大吏”寫作“風疆大吏”;“滿洲”寫成“滿州”;“以後”寫成“已後”;“除根”寫成“出根”;“猶恐失調”寫成“猶恐矢調”;“皆無憑據”寫成“皆無平據”;“難以憑信”寫作“難以評信”;“治法甚好”,寫成“知法甚好”;“爾災非淺矣”寫成“爾災非潛矣”;“白蓮教”寫作“白廉教”;“沙漠”寫成“少漠”,等等。

  二是形近而錯。如“口外”寫成“四外”;“米價(價)”寫成“米賈”;“部費都免了”寫成“部費都兔了”;將“兔脫”寫成“兒(兒)脫”;宛大二縣(縣)寫成“宛大二懸(懸);地名的”漳泉“寫成”章泉“;”夏“與” 憂(憂)“不分;”左手“寫成”在手“;”風俗不醇“寫成”風俗不惇“,等等。

  勤奮習字 四處留名

  北京故宮現在保存有順治帝習字時的冊頁,就如同今天兒童的描紅一樣,時間約是順治十三年(1656年)秋到順治十五年夏,也就是順治十九歲到二十一歲之間,這表明此時順治帝練習漢字還處於起步階段。如果康熙帝也是此等水平的話,出現上面的那些錯別字,倒真是情有可原。那麼康熙帝的實際情況怎樣呢?

  康熙帝自己說:”朕自幼好臨池,每日寫千餘字,從無間斷。凡古名人之墨跡石刻,無不細心臨摹,積今三十餘年,實亦性之所好。“這是康熙四十三年(1704年)他五十歲時所說的一段話,推算起來,康熙帝十來歲即開始練字了。

歷史揭祕:康熙皇帝硃批上的“筆誤” 第2張

網絡配圖

  他還說:”朕自幼嗜書法,凡見古人墨跡,必臨一過,所臨之條幅手卷將及萬餘。賞賜人者不下數千。天下有名廟宇禪林,無一處無朕御書匾額,約計其數,亦有千餘。“

  康熙帝賞賜題匾有那麼多嗎?是自吹自擂吧? ——還真不是。據入值南書房的查慎行記述,康熙四十一年十一月初八日(1702年12月26日),康熙帝在幹清宮,一次就發御書一千四百二十七幅,以備頒賜。四十四年八月,查慎行在避暑山莊看了記載有頒賜時間的帶編號冊簿,康熙帝所寫”大而匾額、堂幅,小而卷軸、斗方、冊頁,以及紙扇“ ,已不下三萬號。查慎行感慨:”自古帝王宸翰,未有若是之多者。“

  康熙帝寫字之早,之勤,之多,足堪稱道。然更值得注意的是,現在保存的漢文奏摺基本上都是康熙四十年以後的,換言之以上列舉的那些錯別字,大多也是在此之後寫的。我們不禁好奇:天天寫字的康熙帝,爲什麼還會寫這麼多錯別字?

  ”不起稿“的背後

  康熙帝頗爲自負的一句話提醒了我們:”凡批答督撫摺子及硃筆上諭,皆朕親書,並不起稿。“硃批不起稿,就是拿起筆即興在奏摺上書寫。而康熙帝頒賜的書法是可以起稿的,不滿意就不必拿出來。

  宋犖《迎鑾日紀》一書,寫的是他在江寧巡撫任上於康熙三十七年、四十二年、四十四年接駕的經歷。其中有許多康熙帝賜書法的事例,仔細分辨就可以發現,幾乎都是拿來就直接賞賜的,也就是說事先已寫好。

  當然也有難得的康熙帝現場書寫場景。如康熙四十二年二月初九日(1703年3月25日)在金山,宋犖乞求皇上爲自己的一處田園賜寫”西陂“二字。康熙帝說:”朕本好書,爾求之甚力,且爾七十歲人,朕不忍卻。“然後”走筆“作”西陂“二大字。 ”走筆“表明宋犖目睹了康熙帝現場寫字。有趣的是,康熙帝回到行宮之後,命侍衛從宋犖手中,將所寫大字取走,而是將重新寫的一幅,賜給宋犖。

  關於康熙帝寫字,下面兩個故事很有名:一是康熙帝在泰山,本想題寫”而小天下“,一落筆就將”而“上的一橫給寫低了,這時能文善書的寵臣高士奇在旁救場:”陛下非欲書‘一覽皆小’四字耶?“

歷史揭祕:康熙皇帝硃批上的“筆誤” 第3張

網絡配圖

  再一次是康熙帝南巡到杭州,欲題寫靈隱寺匾額,一上來就將”靈(靈)“字的”雨“字頭寫得太大,下面難以寫就,又是高士奇書僞裝磨墨,寫”雲(雲)林“於掌心以示,救了駕。雖是野史,但似可以用來說明,康熙帝寫字的”現場感“較差。

  一般說來,起稿與不起稿更多的可能是會影響書法展現水平,與寫字的正誤沒有太大的關係(不是一點關係都沒有)。康熙帝的屢屢”筆誤“,原因僅僅就是如此嗎?

  只有認真翻閱康熙帝的硃批,才能真正領會”不起稿“暗藏的玄機,因爲不少硃批中保留有先寫錯、後來再改正的痕跡,而這在康熙帝的賞賜書法中是絕對見不到的。如:

  先寫”麥秋已熱“,後來將”熱“字改爲”熟“字;”情行着速報來“,”行“改作”形“;”西邊用銀,部可以發軍帑,“軍”改爲“庫”;“直隸山西爻界”,“爻”改爲“交”;“總督”的“督”下面先是寫成“貝”,而後又予改寫,等等。

  儘管最終改對了,但這些改寫,分明表示他還沒有完全掌握這些字。硃批中數次出現“風疆大吏”,卻也有寫對“封疆大吏”的時候;“蜜奏”“蜜折”有一些,但也寫對過“甚密”。另,“噬”“秧”“嫌”等字,他的寫法只是跟着感覺走,如將“嫌”寫成“女間”、“噬”寫成“口堇”、“秧”寫成“禾英” 。以上種種,都表明他對漢字的掌握不穩定。

帝王將相
後宮人物
近代名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