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風雲人物 > 帝王將相 > 穿越回宋朝 看看包拯到底是怎樣煉成的!

穿越回宋朝 看看包拯到底是怎樣煉成的!

來源:歷史趣聞網    閱讀: 1.59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包拯,字希仁,合肥人,中國歷史上最有名的清官,被後人呼爲“包青天”。《宋史·包拯傳》區區不過千言,與百姓心中的“青天大老爺”的知名度不成正比。是野史和民間傳說共同成就了包拯的盛名。

在正史裏,主要評價了包拯的以下三點:一是他的孝心。包拯北宋天聖五年(1027)中進士,中進士後,因父母年事已高,不忍遠去爲官,直到雙親相繼去世,守孝完畢,方在親友的勸說下爲官,期間長達十年之久,故以孝聞於鄉里。

穿越回宋朝 看看包拯到底是怎樣煉成的!

網絡配圖

二是他的清廉。曾任監察御史裏行和監察御史,爲懲治貪官,向仁宗上疏《乞不用贓吏》,認爲清廉是人們的表率,而天贓則是“民賊”。包拯七次上書彈奏江西轉運使王逵,三次彈劾外戚張堯佐,震動朝野。《宋史》有“與人不苟合,不僞辭色悅人,平居無私書,故人、親黨皆絕之。雖貴,衣服、器用、飲食如布衣時”的評價,可見其爲人清廉,非常人能比。

三是他的執法嚴明,鐵面無私。他的這些品質集中體現在嘉佑元年(1056)年十二月,包拯任開封府府尹之後。其實包拯在開封府前後只任職了一年多,在民間傳說的老百姓心中,這短短的一年多時間,濃縮的纔是包拯的人生精華。包拯在開封府執法嚴明,鐵面無私,敢於碰硬,貴戚宦官也不得不有所收斂,聽到包拯的名字就感到害怕。兒童婦孺們都知道包拯之名,親切稱呼他爲“包特製”。

宋嘉佑六年(1061),包拯官至樞密副使,次年五月病逝,“京師吏民,莫不感傷,嘆息之聲,大街小巷都可聽得到。”

穿越回宋朝 看看包拯到底是怎樣煉成的! 第2張

網絡配圖

在民間傳說裏,包拯的形象得到拔高。《鍘美案》和《狸貓換太子》集中概括了包拯爲民請命、善於斷案的光輝形象。在今天開封的包公祠內,有一塊石碑,上面刻着在北宋開封當過府尹的所有人的名字。如今石碑上面有一個非常明顯的凹陷的坑,深坑中有模糊的“包拯”兩個字。不知有多少後人在自己崇拜的名字上深情地撫摩了一下,這個凹陷的坑,讓我們知道一個人的清廉和剛正可以有如此強大的滲透力。

遺憾的是傳說畢竟都是傳說,上述兩則傳說,經考證都是與子虛烏有的。陳世美的原型陳熟美是清順治時期的清官,因爲沒有滿足昔日同窗的求官願望,被同窗好友在戲裏給“陷害”了一下,穿越時光隧道跑到北宋死在了老包鍘下。仁宗認母時,包拯尚是一介布衣,中了進士後又一直呆在安徽老家伺養雙親,怎有機會幫助仁宗尋找生母呢?

只是,傳說就是這樣富有生命力。陳世美至今仍是負心人的代名詞,狸貓換太子仍然還是豫劇的經典劇目。而包拯,更是藉助了傳說的力量,才得以根植在老百姓心中,成爲永遠的清官楷模。

人們爲什麼對傳說中的清官這樣戀戀不捨?那也許是因爲現實中的官場讓他們太失望了,以至於只能把眼睛瞄向傳說,向着理想化的那個“青天”,悄悄地滿足一下自己對清官的奢望。

穿越回宋朝 看看包拯到底是怎樣煉成的! 第3張

網絡配圖

爲什麼清廉和公正會成爲奢望?關於包拯的經典劇目流傳的越廣越久,從某種意義上說,越是對現實的巨大諷刺。

關於包拯,很多傳說是假的。但他傳世的惟一一首詩和他的家訓是真的,從中我們可以看到,他能被歷代老百姓交口稱讚,也決不是偶然的。這首《書端州郡齋壁》全詩如下:清心爲治本,直道是身謀。秀幹終成棟,精鋼不作鉤。倉充鼠雀喜,草盡兔狐愁。史冊有遺訓,毋貽來者羞。包拯爲子孫立的家訓是這樣的:後世子孫仕宦有犯贓濫者,不得放歸本家;亡歿之後,不得葬於大塋之中。不從吾志,非吾子孫。這詩,有力度吧;這家訓,夠“毒”吧!

帝王將相
後宮人物
近代名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