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風雲人物 > 帝王將相 > 在明朝的最後關頭,崇禎皇帝爲啥不遷都南京?

在明朝的最後關頭,崇禎皇帝爲啥不遷都南京?

來源:歷史趣聞網    閱讀: 1.27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據我們現在對明史的瞭解,很多人都會發出一個強烈的疑問,爲啥在大順軍快要打到北京來的時候,崇禎皇帝還是不遷都咧?

關於遷都的事情,當時有這麼一個小小的插曲。1644年的二月份,就在李自成攻下太原之後,京師震動,太子辦公室主任(右庶子)李明睿向皇帝建議遷都南京,皇帝深有觸動。恰逢此時,政法委書記(左都御史)李邦華向皇帝上疏,建議皇帝固守京師,但同時讓太子前往南京鎮守,並且讓兩位皇子分別坐鎮南京上游的兩座城市,以拱衛南京。

這種情況下,崇禎就開朝會啊,交給大臣們廷議。結果是,一部分官員響應二李的主張,崇禎皇帝也應允,但是內閣首輔陳演以及其他一部分官員反對這個主張,陳演推出光時亨在朝堂上攻擊李明睿,大意是不殺李明睿天下就安定不了。

在明朝的最後關頭,崇禎皇帝爲啥不遷都南京?

網絡配圖

留守派的氣焰,蓋過南遷派的風頭,剩下的就是一大批沉默者。於是皇帝最終無奈表態,國君爲國而死是應該的,南遷派的主張也就被否決掉了。於是後來就悲劇了,三月十九日景山上吊去了。

很多人都在好奇,也在嘗試分析,爲什麼崇禎不力排衆議,否決掉留守派的主張,拍板南遷呢?很多人說,這是崇禎皇帝不願意承擔責任,而且好面子,希望文武百官請求皇帝遷都,然後皇帝再借坡下驢,表演完美,遷都南京不用承擔罵名。

那麼官員們爲什麼沒有幾個人站出來請求南遷呢。很多人會說,這是因爲,崇禎皇帝以往喜怒無常、刻薄寡恩的風格,導致官員們也不願意承擔丟棄疆土的罵名,而且萬一南遷失敗,皇帝就會那他們當替死鬼。此外,京官的莊園產業都在京畿一帶,南遷就意味着損失相當大的既得利益。

對於官員們的心態分析,基本上是沒有什麼問題的,但是皇帝的心態卻不是怕揹負罵名這麼簡單。崇禎皇帝考慮的是種種政治因素,其中兩點是最重要的,首先就是法統,其次,就是官僚們實際的支持度。

京師象徵着明朝的法統,坐守京師無疑可以讓崇禎皇帝的法統處於完美,一旦南遷,面臨的不是簡單的罵名,而是丟棄疆土百姓的罪名,作爲皇帝的法統和神聖性就會大打折扣。而這樣,會導致一系列嚴重的後果,軍隊、官員、百姓都會開始藐視皇帝的法統權威,整個王朝瞬間可能土崩瓦解。

在明朝的最後關頭,崇禎皇帝爲啥不遷都南京? 第2張

網絡配圖

但是法統也不是就得死板的堅守,法統的彈性取決於文武官員的支持度,明朝崇文抑武,所以更多取決於文官們的支持度。滿朝文武,也就一個官員領頭主張南遷,而且職位還不告,另一個雖然主張太子南下,但是前提也是皇帝固守京師,不能丟掉法統。舍此以外,就是氣焰高漲的留守派,和一大批沉默者。這也就意味着,南遷派沒什麼力量,南遷的主張沒有什麼支持度。

這也就意味着,如果皇帝執意拍板南遷,面臨的後果就會是,衆叛親離,官員們甚至會在北京擁立他的兒子,甚至迎立其他藩王當皇帝,而讓崇禎提前退休。歷史上曾經發生過類似的一幕,宋徽宗面臨金國的壓力,直接把朝廷暫時搬遷到建康(南京),而反對他的雞血大臣海了去了,直接就讓宋徽宗丟失名義上的法統和實質上的支持度,提前退休了。

所以,崇禎皇帝在這種情況下,不可能力排衆議,拍板遷都南京。只能無奈的表示,自己要跟國家共存亡。諸位大臣心裏暗暗鄙視,國家是你的,你應該這麼做,咱們是打工仔,沒必要,愛咋咋地。

那也許又會有人產生疑問了,既然強行遷都可能導致完蛋,但至少還是有希望的,不遷都,最後只能是景山一棵歪脖子樹。遷都的結果,還能比景山上吊更壞嗎?咱們再看後來的南明,弘光皇帝的法統、實際支持度遠遠比不上崇禎,從而導致了一系列的內亂。如果換作是崇禎,局面只會好不會差。所以,崇禎爲啥不拼一下呢?

在明朝的最後關頭,崇禎皇帝爲啥不遷都南京? 第3張

網絡配圖

咱們在思考一個問題時,往往會不自覺的給自己預設了一個陷阱。尤其是在看歷史時,因爲我們是事後來分析,而當事人往往不知道下一刻會發生什麼,所以我們的分析往往會用之後發生的事情,來限制之前人物、勢力之間博弈和決定,這樣也就產生了很多無法解開的謎團。

其實問題很簡單,那就是,在崇禎皇帝的眼裏,李自成一定會攻到北京城下?並且一定會攻破北京城嗎?

也就是說,崇禎皇帝一定就知道最後的結果嗎?

帝王將相
後宮人物
近代名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