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風雲人物 > 帝王將相 > “一代完人”張鵬翮,布衣入仕官至宰相,逝後竟無錢安葬

“一代完人”張鵬翮,布衣入仕官至宰相,逝後竟無錢安葬

來源:歷史趣聞網    閱讀: 2.65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巴人出將,蜀人入相”,幾千年來,巴蜀文化哺育和造就了衆多的傑出人物和文化精英。清代張鵬翮集政治家、水利家、文學家、外交家、教育家於一身,是清代268年間蜀人官位最顯赫、政績最卓著、名聲最響亮的人物。他的一生,輔佐帝業,清正廉潔,秉公辦事,剛正不阿,被譽爲一代名相、治河專家、清代第一清官,雍正皇帝讚譽他:“志行修潔,風度端凝,流芬竹帛,卓然一代之完人。”

“一代完人”,張鵬翮是怎樣得到這樣的讚譽?他的爲官與爲人有哪些值得稱道的地方?遂寧對這位優秀人物的研究與傳承有何成效?記者進行了關注。

張鵬翮簡介

“一代完人”張鵬翮,布衣入仕官至宰相,逝後竟無錢安葬

張鵬翮(1649-1725),字運青,號寬宇,清代四川遂寧黑柏溝(今遂寧市蓬溪縣黑柏溝村)人。康熙九年(1790)中進士,選任翰林院庶吉士。曾任過蘇州府知府、兗州府知府、河東鹽運使、浙江巡撫、江南學政、刑部尚書、兩江總督、河道總督、戶部尚書、吏部尚書、太子太傅等官職; 雍正元年(1723)拜任文華殿大學士,成爲一代宰相。著有《治河全書》《奉使俄羅斯日記》《張文端公全集》等。

張鵬翮其人

作爲清代四川作官地位最高的人物,關於張鵬翮的史料記載衆多。《清史稿》《國朝名臣傳》《清代七百名人傳》《遂寧市志》《遂寧縣誌》等均爲他立傳;《中國人名大辭典》《辭海》《中國通史》《中國水利史》《四川古代科技人物》《清代四川進士徵略》等著作均對他有專門論述。

張鵬翮爲官共55年,在這期間,他幾乎擔任過清王朝從建立到走向鼎盛時期內政外交的各種重要職務,其光輝業績,不勝枚舉。據《清史稿》,康熙帝對他的評價是“天下廉吏,無出其右者”,這樣的評價非常之高。

“一代完人”張鵬翮,布衣入仕官至宰相,逝後竟無錢安葬 第2張

布衣入仕 官至宰相

據《遂寧張氏族譜》記載,張鵬翮的入川始祖叫張萬。明朝初年,原籍湖廣麻城孝感鄉白獺河綠柳村(今湖北省麻城市龍池橋街道辦事處白塔河社區)的張萬,入川定居在遂寧縣黑柏溝(今蓬溪縣任隆鎮黑柏溝村),逐漸繁衍成爲當地的一大望族。

張鵬翮出生時,恰逢明末農民大起義。根據其父親張烺的自述《燼餘錄》載:順治二年(1644),張氏家族飽受起義戰亂之苦,流離轉徙於蓬溪、南充等地,可謂風餐露宿。在張鵬翮幼年時期,他就深知世道的艱辛,發奮讀書,3歲時,他跟隨父遷居到西充縣槐樹場(今西充縣槐樹鎮)大堰溝。張烺教他的《大學》,他能當場誦讀出來。小小年紀,表現出了驚人的學習天賦。

張鵬翮13歲時,張烺回到遂寧,住在赤崖溝(今遂寧船山區河沙鎮赤崖村)。張鵬翮跟隨川中名儒彭覺山學習。彭覺山博通經史,擅長詩文,對張鵬翮影響很大。

康熙九年(1670),22歲的張鵬翮進京趕考,考中進士進入翰林院當庶吉士。此後,張鵬翮開始了55年的宦海生涯,從中央到地方又回到中央,還出使過俄羅斯,幾乎把各種重要職務都當了個遍,最高官職爲雍正元年文華殿大學士,這在當時的清廷漢人官員中是比較少見的。

而一介布衣終成一代宰相,顯示出張鵬翮的學識與才能。

持躬禮法 清正廉潔

關於他的爲人爲官,後世對其最多的評價是“清廉”。也因“清廉”二字,使他三百餘年來一直爲人稱道、褒揚。

據記載,康熙十九年(1680),張鵬翮轉任兗州知府。在兗州時,張鵬翮對過往積壓的疑難案件進行了慎重處理,釋放了十三位被冤枉的無辜百姓,當地民風爲之一變。他下令禁止向百姓收取“火耗”,所謂“火耗”就是碎銀子熔化重鑄成銀錠的折耗,這筆錢大多進入了官員的腰包,百姓苦不堪言。他還十分注重發展兗州的文化教育事業,任內不僅修葺學宮,還主持編纂了《兗州府志》等。離任時,兗州官民攔路哭留,可見他的政績與受百姓愛戴的程度。

康熙年間,科場賄賂成風、舞弊嚴重,康熙對此深惡痛絕,而當時情況最爲突出的就是人文繁盛的江南。康熙打算派一位品行端正的官員出任江南學政革除弊端。張鵬翮素有清譽,於是在康熙三十三年(1694),張鵬翮受命擔任江南學政。史載任學政期間,張鵬翮鐵面無私,“矢志矢公”。當時有些考生手持京城權貴的親筆推薦信,要求學政在科考時給以便利,這些人懾於張鵬翮的正氣,在學政衙署前徘徊了很久,最終還是不敢將推薦信投給他。他秉公主持科考,選拔了許多有識之士,但沒有一個是因爲與他有私交而選上的。

因爲張鵬翮履職盡責不避權貴,康熙年間的許多重大疑難案件,朝廷總是派他查辦。康熙三十六年(1697),川陝總督吳赫遭人指控貪污貧民“籽粒銀”。爲鼓勵民衆開墾荒地,清朝允許民衆向官府借種子,等荒地墾熟後向官府償還“籽粒銀”。時任都察院左都御史的張鵬翮與刑部尚書傅臘塔奉命前去調查,由於此案頗爲複雜,第一次調查並沒有取得令人滿意的結果,直到三年後開始的第二次調查纔將事情真相查出。康熙對張鵬翮在陝西的一舉一動了如指掌,他讚揚張鵬翮在陝西“一介不取,無出其右”。

治理黃淮 成治河專家

張鵬翮不僅是一位清官,還是一位水利專家,爲治理黃河、淮河做出了不朽的貢獻。

康熙在位時,把三藩、河務、漕運作爲三件大事來抓。他曾親自挑選得力大臣擔任河務總督,總管黃、淮河和運河的治理工作,雖然有一定成效,但黃河仍然多次決口,水患嚴重。

康熙三十九年(1700)3月,康熙任命張鵬翮爲河道總督,治河長達近10年之久。

《中國通史》記載,張鵬翮到任後,認真鑽研治河理論,總結前人經驗,到現場仔細勘察情況,提出了“開海口,塞六壩”的治河主張和“借黃以濟運,借淮以刷黃”的治河設想。康熙焦秉員同意了他的看法,批准採取“築堤束水,借水攻沙”的作法。

張鵬翮按照自己擬定的治河方案,指揮數十萬民工開始了治河工程。這一治就是8年,使得黃河、淮河得到有效治理,漕運通達。因此,《清史稿》載:“上倚張鵬翮治河,謂鵬翮得治河祕要。”

康熙四十二年(1703),康熙帝第四次南巡,對張鵬翮治理下的黃河非常滿意,御筆題寫“澹泊寧靜”匾額賜給張鵬翮。

張鵬翮在河道總督任上幹了10年,成爲治河專家。他把治河經驗寫成了24卷的《治河全書》,該書是研究清代治河工程的重要歷史資料,對今天的治河工程也仍有重要的參考價值。

兩袖清風 逝後無錢安葬

雍正三年(1725)二月,77歲的張鵬翮在京病逝。諡號“文端”,雍正帝爲他撰寫碑文。

張鵬翮一生性情恬淡,做官期間沒有搞副業、購置田產。他去世後,家裏沒有多餘的錢財,舍宅只有幾間竹樓。大兒子張懋誠“四顧茫然”,竟然窮得拿不出錢來安葬父親。

幸虧雍正帝賜給1000兩治喪白銀,張懋誠才得以扶柩回家,把父親安葬在遂寧月山(今重慶潼南區小渡鎮月山村)金簪子坡,與父親張烺葬在一起。如今,張鵬翮墓仍在,狀如小土堆,墓碑極爲普通,風化剝蝕,文字漫漶。

張鵬翮做官55年,品行高尚,兩袖清風,時稱賢相、清官。他和狄仁傑、姚崇、包拯、況鍾、于謙、海瑞、于成龍一起,被稱爲中國古代最著名的8個清官。

此外,張鵬翮的文學素養非常高,工詩善文。他現存詩600多首,題材廣泛,體裁多樣,語言清新,格調剛健。論詩主性情,開清代性靈派先河,影響了玄孫、性靈派大詩人、位居“清代蜀中三才子”之首、元明清巴蜀第一大詩人的張問陶。

 張鵬翮留在四川的遺蹟

在達55年的仕宦生涯中,張鵬翮在全國各地留下了不少遺蹟、遺物,如四川成都青羊宮獨角銅羊、江蘇高郵鐵犀、江蘇學政署楹聯、陝西費縣雙忠祠題詩、河南武侯祠“寧遠樓”匾額、泰山岱廟題詩等等。

“一代完人”張鵬翮,布衣入仕官至宰相,逝後竟無錢安葬 第3張

遂寧遺蹟衆多

張鵬翮留在家鄉遂寧的遺蹟頗多。

2011年,四川理工學院藝術學院學工辦副主任唐金文,曾寫下《歷史文化名人遺蹟保護與開發對策——以清朝張鵬翮遺蹟爲例》一文,並對張鵬翮留在遂寧的遺蹟進行了實地考證。

張鵬翮出生地 兩河口

兩河口是蓬溪縣金橋鎮翰林村的舊稱,翰林村是張鵬翮及張氏家族保留遺蹟最多的地方,在這裏,還保留有張氏祠堂、張氏墓羣。

張氏祠堂建於康熙五十二年(1713),現在僅存殘破不堪的兩間半正廳建築,2005年被列爲蓬溪縣縣級文物保護單位。

在翰林村,張氏後人還保存有民國本《遂寧張氏家乘》(《遂寧張氏族譜》)及張鵬翮曾父親張惠、父親張應禮及母親景太夫人的畫像。此外,張氏家族的墓羣也保存完好,成爲研究以張鵬翮爲首的遂寧張氏家族史的重要資料。

張鵬翮府第 御書樓

張鵬翮府第御書樓在今天的船山區小東街。不過,據記載,1934年,在一場大火中御書樓一夜之間被焚燒化爲廢墟,樓中的文物古蹟,無一倖存。如今,御書樓舊址已成爲中心商業區的一部分,保留有“御書巷”一名。

據記載,御書樓興建於清代康熙年間,“其南至順南街,北至大東街,東至凱旋路(原城牆處),西至小東街背後,整個府第的建築面積達到1000餘平方米。”“御書樓”三字是張鵬翮去世後,雍正帝親自書寫賜贈,這也是張鵬翮府第得名的由來。

張氏祠堂

遂寧張氏家族還有三處祠堂:始祖祠(上祠堂)位於大槐樹灣村,祭祀入川始祖張萬,但現在除了部分老人尚能指認始祖墳舊址及始祖祠舊址外,已經沒有任何遺蹟可尋了;張氏分祠(下祠堂)位於蓬溪縣金橋鎮翰林村;張公祠則位於重慶市潼南鎮小度鄉月山村慶元山下祠堂灣,祭祀張鵬翮父子,經歷代變遷,大部分房屋被拆除,少部分遺蹟也因年久失修,已經頹廢不可認。

成都遺蹟

青羊宮獨角銅羊

到成都青羊宮遊玩的人,會發現三清殿階沿上左右各有一尊被摸得發亮的銅羊(複製品)。其中左邊那尊銅羊長得怪,頭上只有一隻角,身體由羊胡、馬嘴、牛身等構成,將十二生肖的特徵匯聚一身。傳說人體哪個部位有疾病,摸摸這隻銅羊的對應部位,就可消除相應的病,婦女摸它肚子可生男孩。所以,大家不管這個傳說是否真實,都喜歡去摸一摸以祈福。

銅羊的底座有銘文:“京師市上得銅羊,移往成都古道場。出關尹喜似相識,尋到華陽樂未央。”落款爲“信陽子題”。這信陽子就是指張鵬翮。據清同治版《成都志》記載,青羊宮原來有銅羊,明末張獻忠進成都後失蹤。雍正元年(1723),張鵬翮在北京古玩市場上發現這尊銅羊,花重金買下,專門贈送給青羊宮,以彌補原來失去的銅羊。

 張鵬翮二三事

出使俄國 展現忠勇膽識

在張鵬翮多年的作官生涯中,還有一件事爲他的人生增添了一絲傳奇色彩。

康熙二十七年(1688),張鵬翮40歲。對不惑之年的張鵬翮來說,這是一個難忘的年份:同年五月,他奉命出使俄國。

當年,俄羅斯軍隊入侵邊境,清兵將其圍困在雅克薩城。俄羅斯遣使到北京,要求談判。康熙帝派大臣索額圖帶領使團到俄羅斯勘定中俄邊界問題。張鵬翮精通滿語,康熙帝增派他爲副使,掌管漢文文牘。

使團走的路線條件相當艱苦,在路過克魯倫河時,遇到當地兩個少數民族部落發生戰事,使團前鋒部隊想要闖出去卻遭到襲擊被抓。正當使團一行人慌亂之時,張鵬翮勸說大家做好防禦工事嚴陣以待,並派人去解釋原委,消除誤會,最終令使團得以安全通過。

出使俄國,不辱使命,這也爲第二年正式簽訂中俄《尼布楚條約》創造了有利條件。

遂寧對張鵬翮的研究與傳承

對於這位名聲顯赫的人物,遂寧對張鵬翮的研究已取得了一定成效。

2011年,由胡傳淮主編的《張鵬翮研究》,由中國文聯出版社出版。該書分上編、中編、下編三部分。上編收錄張鵬翮世系、年譜;中編收錄有關張鵬翮的家書、傳略、行述等史料;下編選錄了多篇張鵬翮研究論文。這本書成爲研究張鵬翮的第一本專著。

2012年,胡傳淮編著的《清代蜀中第一家:蓬溪黑柏溝張氏家族》,也是研究張鵬翮及其張氏家族的重要地方文獻。

2017年,由遂寧學者張帆編著的長篇小說《張鵬翮傳奇》問世。

除了有相關書籍,2015年,蓬溪縣還成立了張鵬翮文化研究會。據瞭解,研究會近年來在提升張氏家族的影響度、弘揚張氏家族文化、推動文化學術研究等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

此外,記者瞭解到,位於蓬溪縣的張鵬翮紀念館正在積極籌備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