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風雲人物 > 帝王將相 > 董卓當初作爲一代梟雄 董卓最後爲什麼敗的那麼快

董卓當初作爲一代梟雄 董卓最後爲什麼敗的那麼快

來源:歷史趣聞網    閱讀: 2.21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還不瞭解:一代梟雄董卓爲何迅速敗亡的讀者,下面本站小編就爲大家帶來詳細介紹,接着往下看吧~

東漢初平三年(196年)四月二十三日,一代梟雄董卓成了呂布的刀下亡魂。當閉上眼睛的那一刻,董卓的心裏一定是充滿着不甘。

想他董卓,原本只是涼州一個庶族子弟,地位算不低但也算不上高,只能靠着軍功一步步往上爬,在血和鐵裏摸爬滾打,最終形成了以自己爲核心的西涼軍事集團。

趁着外戚和宦官勢力拼得兩敗俱傷,董卓漁翁得利,得以進入洛陽控制東漢朝廷。

風光時,董卓興廢立,拜相國,成爲帝國的實際主宰。沒想到人生巔峯來得快,去得也快,沒幾年時間他的宏圖霸業就成了過眼雲煙。

爲何會敗得如此迅速?董卓似乎是瞭解的,那就是他的西涼軍事集團有着致命缺陷,他也曾努力改變,只是徒勞而已……

董卓當初作爲一代梟雄 董卓最後爲什麼敗的那麼快

董卓西涼軍事集團的特點

縱觀整個中國歷史,不少開國君主創業時所依賴的往往是自己的同鄉。

漢朝的太祖高皇帝劉邦,有着家鄉豐沛的兄弟們爲他出生入死;明太祖朱元璋本是淮右布衣,也是憑藉着一幫兒時的夥伴給他衝鋒陷陣。

再來看董卓。他出身在涼州,建功立業也在涼州,形成以他爲核心的西涼軍事集團本是很正常的事。

但是西涼軍事集團和劉邦的豐沛集團和朱元璋的淮西集團相比,卻又顯得“單純”很多。

首先是他的核心領導層,包括董卓自己和其手下的四大校尉李傕、郭汜、張濟、樊稠,還有牛輔、胡文才、楊整修等親信,均爲涼州人士,並且是“不習詩書”大老粗。西涼軍事集團的核心階層沒有文化程度較高的士族。

而且由於涼州漢族和羌族等少數民族雜處,董卓等人反而被胡人同化了,生活習慣和文化習俗“漸染胡風”,因此西涼軍事集團是帶有濃厚少數民族色彩的組織(以上觀點詳見本人的《一個庶族基層公務員的奮鬥:董卓如何建立涼州軍事集團?》一文)。

再來看劉邦集團和朱元璋集團。雖然兩人起家也是依靠着一幫自家兄弟,但明顯要高明得多。

劉邦的核心階層有後來加入的張良,出身貴族,明顯是屬於知識分子一類,朱元璋身邊也有李善長、劉基這樣的“智囊”。並且在日後的發展中,漢、明兩位開國皇帝不斷吸納各地、各階層的人才,最終成就帝業。

反觀董卓,奇怪的是,他至始至終都沒找到一個真正的盟友或盟友集團。

爲什麼董卓就這麼不招人喜歡?其殘暴不仁只是表面,漢末比他殘暴的軍閥可不少,比如有着屠城紀錄的曹操和孫權。

造成董卓孤立無援的根本原因是西涼軍事集團的特點:狹隘的地域性和落後的階級性。

董卓當初作爲一代梟雄 董卓最後爲什麼敗的那麼快 第2張

狹隘的地域性造成軍事盟友背叛

中平六年(189年)八月,時任幷州牧的董卓受大將軍何進密召,率軍進京逼迫太后剷除宦官勢力。

打算擁兵自重的董卓實際上並沒有離開涼州赴任,接到何進的命令後,他也只是屯兵在河東郡觀望。

結果,宦官下先手幹掉何進,之後,宦官集團又被朝中士族消滅殆盡。董卓這才領兵進京撿了個大便宜。

從涼州出發時,董卓並未帶上所有家底,“(董)卓初入洛陽,步騎不過千三”。

董卓擔心就憑這麼一點兵力鎮不住場子,只能耍了個花招:在晚上偷偷把兵調出城,等天亮了再打大張旗鼓回城,造成西涼軍源源不斷的假象。

這種掩人耳目的做法只是權宜之計,要想真正站穩腳跟,必須要有實打實的武力支撐。從西涼調兵,路途遙遠,難免生變,因此董卓將目標鎖定在由丁原和呂布率領的幷州軍。

幷州軍的戰鬥力與西涼軍並列,爲“天下勁兵”,受到何進密召,駐紮在河內。

由於董卓廢少帝劉辯立陳留王劉協爲帝,丁原對此很不滿。於是董卓策反呂布,殺丁原,一舉吞併了幷州軍。

呂布爲董卓除了一個眼中釘的同時,還大大增強了西涼軍的實力。對於這位功臣,董卓是怎麼對待的?

“誓爲父子,甚愛信之”。

不過董卓對呂布的“愛”可能只是說說而已。有一次,呂布也不瞭解做了什麼事,忤了董卓的意,結果後者氣得拿戟朝他投去。呂布幸好身手敏捷,才逃過一劫。

“布由是陰怨於卓”,呂布因此對董卓產生了怨恨。

董卓當初作爲一代梟雄 董卓最後爲什麼敗的那麼快 第3張

呂布和“義父”搞不好關係,和“義父”的手下也合不來。

當關東諸侯起兵討伐董卓時,董卓派胡軫(字文才)和呂布迎戰孫堅。結果“布與軫不相能,軍中自驚恐,士卒散亂”,兩人相互拆臺,自然是吃了敗仗。

大敵當前,本當勠力同心,爲什麼胡、呂兩人還相互看不順眼?試分析來說明。

胡軫是涼州人,而且是“涼州大人”,也就是當地的豪強,是董卓西涼軍事集團真正所倚重的人物。在軍中的職位爲“大督”,此時呂布的軍職是“騎都”,要矮了一頭。

在胡軫看來,呂布始終是個“外來戶”,而且就這個外來戶還爲西涼軍立了大功,自然不會給他好臉色看。

在呂布看來,自己統領的幷州軍本來就應該和西涼軍平起平坐,誰料到投誠董卓後,還要給董卓的手下打下手,並且還要受到排擠。

董卓當初作爲一代梟雄 董卓最後爲什麼敗的那麼快 第4張

總之,西涼軍事集團始終沒把呂布當自己人,而呂布也覺得沒得到應得的待遇,雙方的矛盾實際上是早就存在了。

《三國志·魏志·呂布傳》中的一段記載很能說明問題。

“卓又使布守中閣,而私與傅婢情通,益不自安。因往見司徒王允,自陳卓幾見殺之狀。時允與尚書僕射士孫瑞密謀誅卓,因以告布,使爲內應”。

呂布因與董卓的侍女私通,心裏不安,於是跑到王允那邊訴苦,說自己差點被董卓所殺。

爲什麼呂布第一時間想到的是找王允?說明呂布對西涼軍事集團的不滿由來已久,與王允也是早就勾搭上了。因此,之後王允讓呂布當內應除掉董卓是水到渠成的事,也是兩人早就謀劃好的。

如此說來,董卓、呂布的聯合一開始就不是鐵板一塊。正是西涼軍事集團狹隘的地域性,導致對呂布的不信任和排擠,最終失去呂布這個唯一的軍事盟友。

董卓當初作爲一代梟雄 董卓最後爲什麼敗的那麼快 第5張

庶族、胡化的階級性被士族排斥

馬上打江山還需馬下治江山,武人出身的董卓也懂這個簡單的道理。

憑藉着戰鬥力爆表的西涼軍,董卓可以暫時控制住東漢朝廷,但要想鞏固自己的地位,還需士族集團的服從和合作。

門閥士族以“累世經學”起家,到東漢末已經壟斷仕途。他們擁有着在政治上、文化上的特殊地位,如果得不到他們的認可和擁護,董卓的位置怕是坐不長久。

董卓進入洛陽後,立即收起自己野蠻本性的一面,裝模作樣地對士族伸出友好的雙手,歡迎他們加入新政權。

史書上稱董卓“猶忍性矯情,擢用羣士”,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爲在“黨錮之禍”中受到迫害的黨人恢復名譽,並重新起用。東漢桓帝、靈帝時期,宦官專權,在朝的士族看不下去,便抱團向宦官集團開戰,落敗後被判“終身禁錮”。董卓此舉表明他的政治立場是和士族一致的,應該、似乎、也許能博得對方的好感。

二,充分尊重在朝大臣。在董卓任相國之前,他的官職是太尉,與司徒黃琬、司空楊彪同爲三公,並且待遇規格一樣,均可攜帶鈇鑕(一種刑具)詣闕上書。

三、提拔在朝的名士。如任命周珌爲吏部尚書、伍瓊爲侍中、鄭公業爲尚書、何顒爲長史。

四、徵召大量“幽滯之士”入朝,即給在野的士族卓越分子打開仕進之門,典型的例子如荀爽。此人出身潁川名門,本無意於仕宦,但被董卓強行徵召入朝,僅僅90多天時間就從一介布衣做到司空。

怎麼樣?董卓對待士族夠意思了吧?夠有誠意了吧?甚至在關東諸侯兵起時,董卓都沒徹底放棄士族。

董卓遷都長安後,將朝政都委任給王允處理。王允是什麼人?關東的世家大族代表,“世仕州郡爲冠蓋”。

董卓當初作爲一代梟雄 董卓最後爲什麼敗的那麼快 第6張

都說投桃報李,董卓對士族的示好,換來的卻是恩將仇報。

比較溫和的如荀爽,當他受董卓徵召時是明確拒絕的,只是耐不住官府逼迫才上路,這是一種“非暴力不合作”的態度。

公然舉兵反抗的有冀州刺史韓馥、兗州刺史劉岱、豫州刺史孔伷、渤海太守袁紹等人,可悲的是這些人還是董卓一手提拔的。

關東士族起兵反董,長安城內的士族則作內應,他們同樣是董卓提拔的周珌、伍瓊、何顒等人。

這裏有必要提一下週珌,他是涼州武威人,董卓的同鄉,連他也要反對董卓。因爲他是士族出身,和西涼軍事集團的那些人身份不一樣。

董卓當初作爲一代梟雄 董卓最後爲什麼敗的那麼快 第7張

爲什麼整個士族集團都如此不待見董卓?根本原因還是階級不同而產生的利益、觀念不同。

董卓庶族出身,在士族看來地位低下,何況還“習於夷風”,淪爲與羌族等文化落後的少數民族爲伍,因此士族不屑與董卓合作。

更重要的是,以董卓爲代表的庶族掌權,嚴重侵犯了士族的利益。在士人觀念裏,掌握政權的必須是他們這些根正苗紅的世家大族。董卓是體制外的人,他的崛起是對舊秩序的挑戰,心氣高的士族集團怎麼能夠容忍?

還是用王允的話來證明,當關東諸侯起兵時,他說:“關東舉義兵者,皆吾徒耳。”到底倒向哪邊?王允的選擇和哪方正義無關,而只和階級屬性有關。王允只和關東諸侯是一類人,而董卓“非我族類”。

至於最後的結果大家都很熟悉了,王允聯合呂布扳倒了董卓,而王、呂兩個人,一個是被西涼軍事集團排斥的軍事盟友,另一個是排斥西涼軍事集團的士族代表。

可憐的董卓雖然做足了努力,但因爲他西涼軍事集團的上述兩個特點,或者說是致命缺陷,到頭來還是“沒朋友”。

帝王將相
後宮人物
近代名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