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風雲人物 > 帝王將相 > 談談古代那些提着腦袋去說服國王說客

談談古代那些提着腦袋去說服國王說客

來源:歷史趣聞網    閱讀: 2.15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君主總覺得比別人聰明,決定的事情始終是對的,即便是做出一些超出常規的蠢事來,他們也覺得自己無比正確,或者是不得不這樣做。君主既然是主子,其權威就是至高無上,既然已經決定了的事情,那就不能更改,作爲下屬就得無條件服從和執行,即便是錯了也要堅持下去。有時候他們帶着氣說的一些話,誰要是在氣頭上違反了他們的意志,想讓他們改變決定,甚至都會有性命之憂,這就需要說服君主者,不但要有智慧,需要講求一點語言藝術,同時還要有勇氣。所以說,這臣子或者是說客想要說服君主,必須是先提上腦袋。

談談古代那些提着腦袋去說服國王說客

吳舉說楚莊王

楚莊王是楚國第六位稱王的國君,他即位三年,從來沒有向國內發佈過任何政令。楚莊王日日夜夜尋歡作樂,還向國內下達了一道詔令:“有敢進諫者格殺勿論!”伍舉入宮進諫的時候,楚莊王左抱鄭姬,右抱越女,正坐在歌舞樂人中間。伍舉說:“有一隻鳥落在山上,三年不飛也不叫,不知道這是一隻什麼鳥?”莊王說:“三年不飛,飛則沖天;三年不鳴,鳴則驚人。”然後告訴伍舉,說:“你下去吧,我知道了。”過了幾個月,莊王更加淫逸放縱。大夫蘇從就入宮進諫。楚莊王說:“你沒有聽到我的詔令嗎?”蘇從說:“我知道。但捨身而使您賢明,這是我的夙願,雖死不悔。”楚莊王於是停止歌舞宴飲,開始處理政務。莊王殺有罪,賞有功,提拔重用伍舉、蘇從,得到了舉國上下的擁護,當年就滅掉了庸國。

伍舉和蘇從的諫阻最危險,因爲楚王有言在先,誰敢諫阻他,格殺勿論。蘇從進諫時,楚王還再一次提醒了這個詔令。因爲兩人一個智,一個忠,這才說服了楚莊王。

淳于髡說齊威王

淳于髡說齊威王和伍舉說楚莊王的故事如出一轍,連對話的場景和語句都非常相似,一鳴驚人就是出自這兩人的對話當中。稍有區別的是,齊威王馬上醒悟,立即着手整肅吏治,齊國大治,諸侯震驚。從齊威王九年開始,整個齊威王在位期間,諸侯沒有哪國敢對齊國用兵。

蘇秦說孟嘗君

公元前300年,秦昭王聽說孟嘗君賢能,就先派涇陽君到齊國做人質,並請求見到孟嘗君。孟嘗君準備去秦國,所有的賓客都勸他不要去,他不聽,執意前往。蘇秦一貫的政治主張是合縱以抗秦,他害怕孟嘗君到了秦國被要挾,或者是被說服,也想制止孟嘗君入秦。孟嘗君說:“人間的事情我已經都懂了,我所沒有聽說過的,只有鬼神的事情而已。”蘇秦說:“臣這次來見您,確實不敢談論人間的事情,而是專門爲了討論鬼神之事來見您。”孟嘗君接見了他。蘇秦說:“這次來齊國,當我經過淄水時,看見一個土偶人和一個木偶人在那兒談話。木偶人說:‘你是西岸的泥土做成的,到了雨季,淄水一上漲,到時候你就壞了。’土偶人說:‘不對。我是西岸的土不錯,我壞了後還回西岸。可是你可不一樣,你是東岸的桃木做的木偶,雨季一到,淄水上漲,水就會把你沖走,到時候你還不知道要漂泊到何處。’現在的秦國是一個四面都有要塞的強國,恰如一個能吃人的虎口,您一旦進入虎口,臣不知道您能從那條路逃出來。”孟嘗君因此打消了西去秦國的念頭。

談談古代那些提着腦袋去說服國王說客 第2張

蘇秦說服孟嘗君,看起來並無危險,實際上卻不然,孟嘗君不讓他說人間之事,那就意味着,如果這話說不好,那就有可能讓他見鬼。後來,蘇秦離間趙國和齊國的關係,又爲燕國謀劃攻齊而遭到燕國的懷疑,後來終於因爲謀劃五國攻齊事情敗露,被齊閔王除以極刑——車裂

觸龍說趙太后

趙國趙太后剛剛執政,秦國就加緊進攻趙國。趙太后向齊國求救,齊國一定要用趙太后最寵愛的兒子長安君爲人質才肯出兵。趙太后不答應,大臣們極力勸諫。趙太后讓人放出話來,說誰要是再來說這件事情,她一定將唾沫吐到他的臉上。

左師觸龍希望面見太后,趙太后就氣洶洶地等着他。觸龍緩慢地小步快跑,到了太后面前就急忙道歉,說自己的腿腳有毛病,很長時間沒有來見太后了,希望太后原諒。然後又問了太后的起居飲食,說自己食慾也衰減得很,只能靠每天散步才能增加一點兒食慾。用這種拉家常的方法,太后的臉色稍稍和緩了些。

  接下來觸龍說,我有一個兒子,十五歲了,而我又老了,我私下裏非常疼愛這個小兒子。我想能在我有生之年把他送到王宮裏,希望太后成全。太后說:“你們男人也疼愛自己的小兒子嗎?”觸龍說:“比婦女還厲害。”太后笑着說:“我們婦女才厲害呢!”觸龍說:“老臣私下裏認爲,您疼愛燕後(燕國王后,趙太后的女兒)勝過疼愛長安君。”太后說:“你錯了!不像疼愛長安君那樣厲害。”觸龍說:“父母疼愛子女,就得爲他們的長遠利益考慮。您送燕後出嫁的時候,您拉着她的腳後跟爲她掉淚,因爲想到她要遠嫁,也是感到傷心。燕後走了,您並不是不想念她,祭祀時總是爲她祝福,希望她不要被趕回來。難道這不是替她作長遠打算,希望她的子孫世代爲王嗎?”太后說:“是。”觸龍緊接着說:“從現在算起,上推到三代以前,甚至推到趙氏立國的時候,趙王子孫被封侯的,後繼有人嗎?”太后說沒有。觸龍又說:“不僅僅是趙國,其他國家有嗎?”太后說,好像也沒有聽說過。觸龍說:“爲什麼會有這種情況,難道國君封侯的子孫都不好嗎?只是因爲他們地位尊貴俸祿豐厚而沒有功績的原因啊!如今您使長安君的地位尊貴,又封給他肥沃的土地,賞給他很多貴重的器物,卻不讓他趁着現在爲國家立功,將來一旦您不在了,他憑什麼在趙國立住腳跟呢?所以老臣認爲,您替長安君打算的不夠長遠,您疼愛長安君不如疼愛燕後。”

趙太后說:“好吧,任憑您指派他吧!”

於是爲長安君準備了一百輛車,送他到齊國做人質,齊國的救兵纔出動。

談談古代那些提着腦袋去說服國王說客 第3張

觸龍的說服勸阻,收到了最好的效果,歷來爲人們所稱道。但是,觸龍是冒着巨大的風險前去勸說趙太后的。觸龍剛進宮那會兒,前邊已經有很多人勸說無效,觸龍前來,太后是“盛怒以待之”,那種形勢,絕對不會是向他臉上吐唾沫這般簡單。

茅焦說秦王嬴政

秦王嬴政爲王第九年(前238),嫪毐和他的母親淫亂之事敗露。嫪毐盜用秦王大印和王太后的印璽,發動京城衛隊和侍衛、家臣發動叛亂,企圖攻打秦王居住的蘄年宮。叛亂平定後,嫪毐被處以車裂之刑,並被滅族,秦王的母親趙太后也被囚禁在雍地的宮中。第二年,相國呂不韋也受到此事的牽連而罷官。這一年,齊國有一個使者茅焦,出使來到秦國。在秦國招待使者的宴席上,茅焦對嬴政說:“秦國正以奪取天下爲大事,而大王卻有流放太后的名聲,恐怕諸侯聽說了這件事情,因此而背棄秦國。”秦王嬴政聽了茅焦的話,馬上把母親趙太后從雍地接回咸陽,仍然讓他住在甘泉宮。

這個齊使茅焦因此在歷史上留下了一個好名聲。但要是仔細分析一下,茅焦的勸說也有着非常大的危險。秦王嬴政差一點因爲嫪毐而丟命,要不是他對母親恨之入骨,又怎能做出囚禁太后的決定呢?嫪毐的叛亂已經平定一年多了,這當中難道就沒有人出面勸說一下嗎?小說家言說是已經被秦王殺死了二十七位勸說之人,並不一定完全是捕風捉影,沒有人敢說和說了因此丟命都足以看出茅焦勸說時的危險。

酈食其說齊王

酈食其是漢高祖劉邦的謀士,漢三年(前204),劉邦派他前往齊國,說服齊王歸順漢王,共同對付項羽。

酈食其見到齊王田廣,對他說:“您知道天下人心的歸向嗎?”齊王說,不知道。酈食其說:“若是您知道天下人心的歸向,那麼齊國就可以保全,如果不知道天下人心的歸向,齊國就不可能保全了。”齊王問:“天下人心歸向誰呢?”酈食其說:“歸向漢王。”齊王說:“爲什麼這樣說?”酈食其說:“漢王和項王曾在義帝面前有約,先入關者爲王。漢王先入關,可是項王卻違背了盟約。項王殺害了義帝,漢王聽說之後,立即攻打三秦,出函谷關追問義帝的處所。漢王收集天下的軍隊,擁立六國的後代,有功則賞,和天下共同得利,所以天下英雄豪傑都願意爲他效勞。反觀項王,背棄盟約,殺害義帝,別人有功記不着,別人有過忘不掉,有功不賞,財物全歸己有,不是項氏得不到重用,英雄豪傑有誰會追隨他?因此,天下之士才都投歸漢王,漢王安坐就可以驅使他們。軍隊一出則佔有三秦,天下大半歸漢。這不是靠人的力量,而是上天保佑的結果。如今,漢王據有敖倉的糧食、成皋的險要,守住了白馬渡口,堵塞了太行要道,扼守着飛狐渡口,天下諸侯晚一點投降就會被先消滅。您若是趕快投降漢王,齊國的社稷還能夠保存下來;倘若是不投降漢王,那麼危亡的時刻馬上就會到來。”齊王田廣認爲酈食其說得有道理,就聽從了他的話,撤出了西向守備之兵,準備投降漢王劉邦。

本來,酈食其已經大功告成,但當初劉邦還下令韓信攻齊,等到派遣酈食其說服齊國時,攻齊的命令並沒有撤銷。韓信非常嫉妒,一個儒生憑着自己的三寸不爛之舌就能拿下齊國,武將的顏面何在?因此趁着齊國沒有防備,偷襲齊國。齊王感到酈食其出賣了齊國,就用大鍋煮了酈食其。

酈食其這個說客,大概成果最大,下場也是最慘吧!

縱觀這些說客,他們都是勇敢者,他們的勇氣,一點兒都不必臨陣殺敵的將領差。衝鋒陷陣的將領還可以將敵人殺死而保全自己,說客們的命運卻完全掌握在君主手中。他們有的因此而升官,有的因此而獲利,也有的因此被殺,原因究竟何在?他們的遭遇告訴人們,要想說服對方,既要講究方法,還要讓對方知道利害關係,同時,還得要注意說服的時機。

帝王將相
後宮人物
近代名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