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風雲人物 > 帝王將相 > 作爲唐代肅宗、代宗、德宗三朝的重要人物,李泌有哪些成就?

作爲唐代肅宗、代宗、德宗三朝的重要人物,李泌有哪些成就?

來源:歷史趣聞網    閱讀: 2.19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李泌(bì)(722年-789年4月1日),字長源。祖籍遼東郡襄平縣(今遼寧遼陽),生於京兆府(今陝西西安)。唐朝中期政治家、謀臣、學者,北周太師李弼的六世孫。接下來本站小編就給大家帶來相關介紹,希望能對大家有所幫助。

李泌出身遼東李氏。自幼聰穎,深得唐玄宗賞識,令其待詔翰林,爲太子李亨的屬官。後遭宰相楊國忠忌恨,只得歸隱名山。安史之亂時,李亨即位於靈武后,召李泌參謀軍事,寵遇有加。不久又被權宦李輔國等誣陷,再次隱居衡嶽。唐代宗即位後,再被召爲翰林學士,接連受宰相元載、常袞排擠,被外放至地方任職。唐德宗時入朝拜相,參預內政、外交、軍事、財政等方面的籌劃,對內勤修軍政、調和將相,對外聯結回紇、大食等國遏制吐蕃,達成“貞元之盟”,使邊陲安定,在相當程度上保證了貞元時期唐帝國的穩定。累官至中書侍郎、同平章事,封鄴縣侯,世稱“李鄴侯”。貞元五年(789年),李泌病逝,享年六十八歲。獲贈太子太傅。

李泌博涉經史,精研易象。善作文章,尤工於詩。有《李泌集》二十卷,今已佚。《全唐詩》錄其詩四首。

主要成就

李泌參與宮室大計,輔翼朝廷,運籌帷幄,對外策劃戰略,配合諸將的步調,使其得致成功,是唐代肅宗、代宗、德宗三朝的重要人物。

政治

李泌在爲相前後,匡正時弊。對內勤修軍政、調和將相,又能調整官俸、裁減冗員,並妥善安置因亂留京的番邦使者等,收到了良好的效果。他的政治才能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①協調皇室內部關係

肅宗即位後,打算任英武多才的建寧王李倓爲天下兵馬元帥,而李泌力爭,認爲應該由其兄太子李豫(即唐代宗)擔任此職。太子是虛名,元帥有實權,二者的分離勢必會造成政權的分裂。肅宗聽取了李泌的建議。李倓遭讒被殺後,李泌又勸代宗追封他爲帝。這些做法,既協調了兄弟之間的關係,又保證了政權的統一。在克復二京後,李泌再一次協調了玄宗與肅宗的父子關係。當時,肅宗上奏避難蜀地的玄宗,表示自己願意再回東宮爲太子,李泌斷言玄宗不會回來了,當肅宗問起該怎麼辦時,“(李)泌乃爲羣臣通奏,具言天子思戀晨昏,請促還以就孝養”。玄宗接到第一次奏章後,果然說:“當與我劍南一道自奉,不復東矣。”直到接到第二本奏章,這才安心回去當了“天子父”。因爲玄宗知道,即便是兒子真心讓位,那些功臣也不會願意,權力交接的結果很可能會引起另一場動亂,更何況自己已經年邁。李泌可以說是洞察了各種政治關係和政治人物的心理,從而作出相應的恰當安排。

作爲唐代肅宗、代宗、德宗三朝的重要人物,李泌有哪些成就?

唐德宗李適立其子李誦(即唐順宗)爲太子,而太子妃的母親郜國公主因犯蠱媚罪被幽禁,此事自然牽連到了太子,於是德宗便有意廢除對蠱媚事毫不知情的太子。對此,李泌堅決反對,以至於被德宗拿滅族來威脅。而李泌執意更堅:“世衰老,位宰相,以諫而誅,分也……。”《新唐書·李泌傳》記載說他“執爭數十,意益堅,帝寤,太子乃得安”。李泌毫不妥協,不顧全家性命,竟然與德宗爭執達數十次之多,這種執着的精神實爲難得。

②勸君以寬

肅宗當太子時,遭到權相李林甫的多次陷害,使他的太子位幾乎不保。肅宗即位後,便想掘出李林甫的棺槨,將其銼骨揚灰,但李泌認爲,如果這樣做,必將傷害到此時仍在蜀地的太上皇玄宗,使肅宗揹負“不孝”之名。肅宗聽後“感悟”,纔不再追究。

李泌希望肅宗能夠以一位心胸開闊的皇帝形象出現在臣民面前。他對別人這樣要求,對自己也是如此。當李泌被任命爲宰相時,他對德宗表態:“臣素奉道,不與人爲仇……臣無可報也。”[13]充分表現出他作爲一位政治家的氣度。

③反對妥協

建中四年(783年),涇原兵變爆發,隨後朔方節度使李懷光也擁兵叛亂,再加上當時出現了嚴重的旱災、蝗災,德宗可以說是內外交困。有大臣提出與李懷光妥協,李泌以銅葉不可複合的道理讓德宗認清了“君臣之分不可複合”的實情,堅定了德宗平叛的意志。李懷光叛亂最終被平息。

朱泚叛亂時,吐蕃請出兵助唐,德宗答應平叛成功之後把安西、北庭給吐蕃。但是後來,唐軍憑着自己的力量擊敗叛軍、收復長安,而吐蕃不僅不積極進兵,甚至連追擊潰退叛軍時也不賣力,而且還趁機劫掠了武功地區。平叛後,吐蕃派使者來要土地,德宗想同意,而李泌堅決反對,認爲安西、北庭“控制西域五十七國及十姓突厥,皆悍兵處,以分吐蕃勢,使不得並兵東侵”,如果同意予地,將威脅關中腹地。“且吐蕃向持兩端不戰,又掠我武功,乃賊也,奈何與之?”德宗最終拒絕割地。

李泌對藩鎮、吐蕃的果敢堅毅,不僅捍衛了朝廷的尊嚴,而且還捍衛了民族的尊嚴,維護了國家的利益。史學家陳寅恪述及中唐應對吐蕃之策,稱“李長源之論尤爲明暢”。

④薦護大臣

李泌保護了在二帝四王之亂中立下大功的名將李晟、馬燧,有利於軍心的穩定,並緩解君臣間緊張的關係,達到穩固政局的目的。

除此之外,李泌還舉薦了韓滉、王緯、元友直、竇參、董晉、趙憬、陽城、張建封等人,這些人位兼將相,後來都成爲了德宗時期的名臣。

作爲唐代肅宗、代宗、德宗三朝的重要人物,李泌有哪些成就? 第2張

軍事

制策平叛

在安史之亂、肅宗於靈武即位之時,李泌就對局勢作出了正確的判斷:

①叛軍猖獗不會持久。其原因有二,一是參與叛亂的多是異族人,而華人(主要指漢族)寥寥,這說明安史叛亂沒有得到中原人的支持;二是叛軍把掠奪到的財物全部送回自己的偏居一隅的老巢范陽,可見叛軍根本沒有一統天下的雄心。

②李泌爲肅宗制定了平叛的方略:“今詔李光弼守太原,出井陘,郭子儀取馮翊,入河東,則史思明、張忠志不敢離范陽、常山,安守忠、田乾真不敢離長安,是以三地禁其四將也。隨祿山者,獨阿史那承慶耳。使子儀毋取華,令賊得通關中,則北守范陽,西救長安,奔命數千裏,其精卒勁騎,不愈年而弊。我常以逸待勞,來避其鋒,去剪其疲,以所徵之兵會扶風,與太原、朔方軍互擊之。徐命建寧王(李倓)爲范陽節度大使,北並塞與光弼相掎角,以取范陽。賊失巢窟,當死河南諸將手。”

李泌的這個方略是非常正確的,他反覆告誡肅宗“無慾速”,要着眼於長久,目的是要把叛軍趕出老巢,一網打盡,不留後患。開始,這一計劃也得到肅宗的認可,但後來肅宗急功近利,堅持先收復長安,結果把叛軍趕回河北,從而形成割據局面,遺患無窮。《中國軍事史》第2卷《兵略》中高度評價李泌平叛之謀,而深惜肅宗之不能用。

李泌還寫了一篇《議復府兵制》,希望能夠恢復原有的府兵制,以便從根本上遏止藩鎮割據。但這一建議沒有得到應有的重視,以至於數十年後,杜牧在《原十六衛》中又一次提出這一問題。明人馮夢龍在《智囊全集》中評價:“鄴侯因戍卒成屯田,因屯田復府兵,其言鑿鑿可任,不知何以不行。”

貞元三年(787年),淮西的四千防秋軍自鄜州(今陝西富縣)叛逃,李泌分命部將堵截,將其伏殺大半。

貞元之盟

李泌在赴任陝虢觀察使之際,向唐德宗提出困蕃之策,即“北和回紇,南通雲南,西結大食、天竺”,聯結回紇、黑衣大食(阿拉伯帝國)等國遏制吐蕃,達成“貞元之盟”,在相當程度上保證了貞元(785年-805年)時期唐帝國邊陲的穩定。

對回鶻:德宗因早年心結,對回紇甚爲忌恨。在李泌極力勸說下,方纔同意回紇合骨咄祿可汗在稱臣於唐朝皇帝、並且認唐朝皇帝爲父的前提下才和親。自此後,回紇再次開始稱臣於唐朝。

對阿拉伯帝國:在李泌的建議下,德宗還在貞元元年(785年)四月特派宦官楊良瑤充任聘國使,由海路出使黑衣大食(阿拉伯帝國),進行盟好活動。史稱“貞元中(黑衣大食),與吐蕃爲勁敵,蕃兵大半西御大食,故鮮爲邊患,其力不足也”,足見這次航海外交活動的成效。

作爲唐代肅宗、代宗、德宗三朝的重要人物,李泌有哪些成就? 第3張

經濟

在經濟方面,雖然李泌沒有直接經管過國家財務,但也顯示了一定的才能。在任陝虢觀察使期間,李泌挖山開路,疏通漕運,極大地改善了京師的糧食供應。

當時方鎮私自向德宗獻財,每年五十萬緡,其後減少到三十萬,德宗以用度匱乏爲題詢問李泌的意見,李泌請求德宗說:“天下的供錢每年有百萬拿給宮中,陛下應該勸勉不接受私下貢獻。但凡朝廷下詔需要索取財物,便令他們代繳兩稅,這樣方鎮可以以法行事,天下財政就寬裕了。”

這些改革措施,既增加了國家的收入,也減輕了百姓的負擔。

文學

據史載,李泌“尤工於詩”,七歲時便能作文章。詩人樑肅稱其“用比興之文,行易簡之道,贊事盛聖,辨章品物,疏通以盡理,閎麗而合雅。”李泌與詩人也保持着密切的聯繫。詩人顧況就曾拜李泌爲師。

除文學創作外,李泌在學術上也很有造詣。他對《周易》《老子》頗有研究,玄宗曾召他進宮進授《老子》,晚年又參與編修國史。

書法

李泌亦擅書法,明人陶宗儀所撰《書史會要》稱其“書體放逸”。

藏書

李泌家中藏書充棟,人送外號“書城”。其父李承休就十分仰慕南朝沈約、任昉等藏書家,遇到圖書必購藏於家。

李泌除了繼承遺書外,又有收藏並系統地整理了藏書,經部書用紅色牙籤,史部用綠色牙籤,子部用青色牙籤,集部用白色牙籤。所有藏書均加蓋了“鄴候圖書刻章”藏書印章。文學家韓愈曾仰慕他藏書之富,曾作《送諸葛覺往隨州讀書》詩,贈詩云:“鄴侯家多書,插架三萬軸。一一皆牙籤,新若手未觸。”留下“鄴侯架”的典故。

其子李繁曾攜其藏書3萬卷,遷居隨州(今湖北隨州),並繼續購藏圖書。李繁後因犯事被賜死,李氏三代藏書散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