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風雲人物 > 帝王將相 > 商鞅,張儀、範睢、呂不韋爲秦國奉獻一生爲什麼沒有好下場?

商鞅,張儀、範睢、呂不韋爲秦國奉獻一生爲什麼沒有好下場?

來源:歷史趣聞網    閱讀: 2.67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商鞅,張儀、範睢、呂不韋爲秦國奉獻一生爲什麼沒有好下場?感興趣的小夥伴快來看看吧。

秦朝的前身,只是一個小小的西陲弱國,秦國沒有高貴的先祖、沒有富庶的土地、沒有安定的環境,但能躋身前列,在戰國後期成爲“虎狼之國”,其餘山東六國皆不敢小覷,依靠的不僅是秦國國君的勵精圖治,還有賢臣良將的忠心陪伴,而爲秦國奉獻了畢生才華的商鞅、張儀、范雎,呂不韋爲什麼沒有一個好結局?

商鞅,張儀、範睢、呂不韋爲秦國奉獻一生爲什麼沒有好下場?

秦國國君禮賢下士,從秦孝公到秦始皇,每一任都得到一位當世之才的相國輔佐。例如商鞅在秦國的變法,讓秦國的實力大大提升,爲以後秦統一六國奠定基礎;張儀兩爲秦相,憑藉其“三寸不爛之舌”,遊說諸國橫強而瓦解了六國合縱攻秦;范雎幫助秦昭王加強王權、剪除四貴,並且提出了遠交近攻的策略,以圖東出;呂不韋在秦國任相,穩定了主少國疑的情勢。這幾人爲秦國的強大功不可沒,但是他們的下場卻不是那麼盡人意:商鞅慘遭車裂、張儀被逼走、范雎抑鬱而終。他們都將自己畢生的才華全部貢獻給了秦國,他們雖然都不是秦國人,但爲了秦國嘔心瀝血,結果最後卻落到了如此結局。難道真的是秦國刻薄寡恩嗎?

一、孝公既沒,大秦只知商君而不知新主。

秦國自立國以來,國勢起起伏伏,而秦孝公時期可以說是秦國最重要的轉折點。那時秦國衰弱,被鄰居魏國欺負,不僅被佔據了老祖宗拼命換來的河西之地,還時常遭受侵擾,其餘山東諸國像對待夷狄一樣對待秦國,秦孝公繼位後以恢復秦穆公時期的霸業爲己任,廣施恩德、救濟孤寡、招募戰士、明確論功行賞的法令,並在國內頒佈了著名的求賢令,說到:“賓客羣臣有能出奇計強秦者,吾且尊官,與之分土。”商鞅正是應了這份求賢令而來,提到“聖人苟可以強國,不法其故;苟可以利民,不循其禮”,其變法之策與孝公不謀而合,這對君臣也成了“最鐵”搭檔。在孝公的全力支持下,商鞅重修法律,“徙木立信”,爲秦國變強可謂是真的竭智盡力。但可惜的是,新君秦惠文王登臺後,沒有念及商鞅的功績,而是直接以謀反的罪名將其處死,可憐商鞅最後的下場卻是車裂分屍,株連全家。

商鞅,張儀、範睢、呂不韋爲秦國奉獻一生爲什麼沒有好下場? 第2張

二、張儀爲橫,反覆無常而爲武王所憚。

惠文王既立,繼承孝公遺志,慧眼識珠、任賢用能、甄拔人才,不僅重用自己的母族兄弟,也重用大量外籍能臣,其中最著名的當屬張儀了。秦惠文王重用張儀連橫破合縱,是他一生中最大的亮點。對張儀,嬴駟求之,試之,任之,信之,在秦與到列國間複雜的邦交鬥爭中,多次逆轉危勢,擊潰五國滅秦之兵,繼孝公用商鞅之後譜寫了又一頁君臣合璧華彩篇章。

商鞅,張儀、範睢、呂不韋爲秦國奉獻一生爲什麼沒有好下場? 第3張

同樣,張儀遊說六國,以橫強破合縱,在返回途中,還沒走到都城咸陽,秦惠文王就去世了,秦武王即位。武王重武好戰,有問鼎中原之志,於是不喜“只逞口舌之力”的張儀,在武王繼承王位後,許多大臣進言:“張儀不講信用,反覆無定,出賣國家,以謀圖國君的恩寵。秦國一定要再任用他,恐怕被天下人恥笑。”不過張儀也早早想好“退身之策”,離秦使魏,下場要比商鞅好得多。

三、應侯睚眥必報,可惜盛衰無常。

應侯范雎,助秦昭襄王掃除四貴、加強皇權,進獻遠交近攻之策:“王不如遠交而近攻,得寸則王之寸,得尺亦王之尺也。今舍此而遠攻,不亦繆乎?”秦昭襄王評價:“昔周文王得呂尚以爲太公,齊桓公得管夷吾以爲仲父,今範君亦寡人之叔父也。”得到君王的支持,范雎也是如魚得水,剪除四貴加強王權、獻言獻策破解合縱,成爲秦國的丞相登上了權力的巔峯。

商鞅,張儀、範睢、呂不韋爲秦國奉獻一生爲什麼沒有好下場? 第4張

范雎雖然不是一個小人,不過也不是一位君子,他睚眥必報,得勢後百般打壓曾經欺辱過自己的人,甚至連一些功臣都不放過;但他有秉承“受人滴水之恩應當涌泉相報”,凡是給過他一頓飯吃的小恩小惠他是必定報答的,而瞪過他一眼的小怨小仇他也是必定報復的。也正是這樣的待人處事害了他,因妒忌武安君白起而向秦昭王進言殺了他,推舉的鄭安平、王稽也都犯下大錯,他也越來越惶恐,最後辭去相位,抑鬱而終。

商鞅,張儀、範睢、呂不韋爲秦國奉獻一生爲什麼沒有好下場? 第5張

四、呂不韋“奇貨可居”,可不懂君主之心

呂不韋靠着“投機倒把”起家,家纏萬貫,投資秦異人可以說是其一生最聰明的決定。在秦莊襄王死後迎立太子嬴政即位,拜爲相邦,尊稱“仲父”,權傾天下。呂不韋的口才可以說是極好的,每次他都正中游說對象的下懷,都能夠使對方欣然接受。然而其難逃商人本質,貪戀權位,幫助太后與下人私通暴露後,還不懂得低調而被秦王嬴政忌憚,最後服毒自盡也是咎由自取。

商鞅,張儀、範睢、呂不韋爲秦國奉獻一生爲什麼沒有好下場? 第6張

幾位秦國的相國,都經歷過人生的大起大落,早年都不受重用,但都能得到秦國在位的國君的支持,對於他們而言,秦國就是自己第二個母國,自然全力輔佐之,甚至身敗名裂也在所不惜。秦惠文王殺商鞅,但商鞅的變法並沒有被廢除,可以說商鞅的努力並沒有白費;張儀離秦,獻上最後一策,既是保命,何嘗不念及舊情?范雎雖睚眥必報,但對王上可謂盡心盡責;呂不韋雖然“重利”,但他對秦國的穩定有着不可否認的功績,只可惜世事難料,雖然都沒有安享晚年,但秦國也無愧四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