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歷史密史 > 歷史真相 > 商鞅、韓非子都沒好下場,法家大師結局爲何都不好?

商鞅、韓非子都沒好下場,法家大師結局爲何都不好?

來源:歷史趣聞網    閱讀: 6.05K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對戰國感興趣的小夥伴們,小編帶來了相關的文章供大家參考。

我們都知道,戰國時期的爭霸和兼併戰爭中,法家最有效,魏國在魏文侯時期用法家始祖李悝進行變法,成爲戰國首霸。

楚國用吳起變法,於公元前381年棘蒲之戰中打敗魏國,飲馬黃河。秦國用商鞅變法,秦國從一個被東方六國看不起的野蠻落後國家,一躍成爲第一大國,國富兵強,並最終統一六國。但法家有三位代表人物都沒有好結局。吳起於公元前381年,在楚悼王死後,被楚國貴族射殺之後分屍;公元前338年,秦孝公去世後,商鞅被貴族車裂;公元前233年,因同門李斯陷害,法家的集大成者韓非子被秦始皇下令毒死獄中。這三位人物可謂法家的代表人物,尤其是商鞅,功勞巨大,但沒有什麼好結果。原因是什麼呢?

第一、法家觸動舊貴族利益。我們對吳起、商鞅被殺,給的共同原因是觸動了舊貴族的利益,當時楚國和秦國的舊貴族勢力十分強大。吳起頒佈"減爵祿之令","罷無能、廢無用、損不急之官","使封君子孫三世而收其爵祿",針對尚在位的高官,"平其制祿"。爲了開發邊遠地區,讓貴族"往實廣虛之地"。商鞅變法廢除世卿世祿制,不管出身的高低貴踐,沒有軍功,一率不能得到爵位,並且實行二十軍功爵制。所以楚國和秦國的貴族對吳起和商鞅是恨之入骨的,他們二人結局也是相似的,被貴族殺了。

商鞅、韓非子都沒好下場,法家大師結局爲何都不好?

第二、法家功利心太強而人情味太薄,大臣之間鬥爭十分激烈。《史記商君列傳》記載:“商君相秦十年,宗室貴戚多怨望者。……相秦不以百姓爲事,而大築冀闕,非所以爲功也。刑黥太子之師傅,殘傷民以駿刑,是積怨畜禍也。……日繩秦之貴公子。……公子虔杜門不出已八年矣,君又殺祝歡而黥公孫賈。……畜百姓之怨,秦王一旦捐賓客而不立朝,秦國之所以收君者,豈其微哉?”簡單的說商鞅只服務了君主一人,其他人能得罪的都得罪了。所以秦孝公一死,商鞅的死期也就到了。韓非子之死就是因爲李斯等人的妒忌,所以不斷的在秦始皇面前進讒言,終於秦始皇下令將韓非子賜死。

商鞅、韓非子都沒好下場,法家大師結局爲何都不好? 第2張

第三、法家治理下的國家,大臣與君主的鬥爭激烈。可以說君主專制體制下皇權與相權之爭在秦國已經顯現。商鞅之死實開其端。秦孝公其實已經在防着商鞅了,所以臨死前纔會試探性的讓商鞅 爲秦君。秦惠王殺商鞅也不是復仇那麼簡單,而是商鞅之權已經太大,威脅到了王權,這者是主要原因。包括後來白起之死,也是這方面的原因。後來趙高與李斯聯合控制朝政,更是例證。君權與相權是你死我活的鬥爭。

法家自身的主張,讓法家之人處於殘酷的政治鬥爭之中,這也成了中國古代政治的一 種常態,所以纔有“半君如伴虎”的名言。

歷史記事
歷史真相
未解之謎
世界史
歷史上的今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