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風雲人物 > 後宮人物 > 鄭氏是什麼人?爭太子,謀皇后,亂朝綱,毀大明

鄭氏是什麼人?爭太子,謀皇后,亂朝綱,毀大明

來源:歷史趣聞網    閱讀: 2.3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明神宗皇貴妃鄭氏的故事大家真的瞭解嗎?今天小編給你們帶來全新的解讀~

大明皇宮中,一位滿頭白髮的老婦人,躬着腰,手裏拄着柺杖,步履蹣跚的向那座冷清了多年的宮殿走去。昔日門庭若市的大殿,如今除了幾個伺候的宮人外,再無他人。

老婦人溝壑中流淌過的是歲月的長河,翻黃的皮膚上是夕陽的餘暉,她曾經見證了多少光輝歲月,經了幾多似水年華,而如今,母子天各一方,飽受世態炎涼。

這位歷史眼中禍國殃民的女人,這位陰險、毒辣的貴妃,把大明江山攪得的天昏地暗的女人,卻一生有驚無險,享受了一生的榮華富貴,安然度過了她的一生。她就是明萬曆皇帝的貴妃鄭氏。

崇禎三年,即1630年的一天,鄭貴妃帶着她一生都沒有實現的願望,帶着無比的絕望與怨恨走進了銀泉山下一座孤零零的墳墓。她渴望了一生的皇后之位,即使萬曆有遺詔,卻最終沒能實現。

一朝得寵,盛寵不衰

1572年,年僅10歲的朱翊鈞繼位,即明朝萬曆皇帝。1577年,在生母李太后的主張下,朱翊鈞娶了一位他並不喜歡的女人爲皇后,隨後,太后又爲他納了其他嬪妃。而萬曆帝很是奇怪,這三宮六院中的妃子,似乎都激不起他任何興趣。

鄭氏是什麼人?爭太子,謀皇后,亂朝綱,毀大明

別看朱翊鈞年僅輕輕,內心卻充滿了空虛和煩悶,這跟他少年的經歷有很大關係。

一、不敢露面的五年童年生活

1562年,此時還是嘉靖皇帝時期,朱翊鈞出生了,是朱載坖的第三個兒子,但朱翊鈞的兩位哥哥都早夭,所以朱翊鈞也就是事實上的長子了。而此時,年邁的嘉靖帝迷信道教,"諱言儲貳,有涉一字者死",所以,朱翊鈞雖爲皇孫,但嘉靖帝卻不知道有這個孫子的存在,導致朱翊鈞一直都沒有名字,以"不存在"的身份存在着,直到嘉靖帝去世,朱載坖繼位後,纔有了"朱翊鈞"這個名字。

二、母親的嚴苛

朱翊鈞的生母李氏,身份地位並不高,然而,在對待朱翊鈞的教育問題上,確是很嚴苛的。舉日講,御經筵,讀經傳、史書,儼然是個學霸級人物,這在明朝歷代皇帝中,實屬罕見。教子頗嚴。帝或不讀書,即召使長跪。每御講筵入,嘗令效講臣進講於前。遇朝期,五更至帝寢所,呼曰'帝起',敕左右掖帝坐,取水爲盥面,摯之登輦以出。

教育講究勞逸結合,在李氏教育朱翊鈞的過程中,確實一味地嚴苛、死板,年即尚小的朱翊鈞也只能聽從母親和老師,他的心思卻從沒人顧及,內心的壓抑一直伴隨着他成長,苦悶、空虛。其實,這一點也恰恰能很好的解釋他後期爲何性格大反轉。人壓抑久了,一旦釋放了,就很難收回。

在一位王氏宮女爲他生育了第一個孩子後,即明光宗朱常洛,朱翊鈞似乎並沒有太大的性格上的轉變,而此時,一位鄭氏女子的出現,可謂是改變了萬曆帝的一生,更可以說是對明朝後期產生了巨大的影響。朱翊鈞對這位小家碧玉類型的女子,很是寵幸,由嬪到妃再到貴妃,隨着1586年鄭氏的兒子朱常洵的出生,鄭氏也被晉封爲皇貴妃,在名分上高出皇長子之母王恭妃兩級,幾乎與皇后平起平坐。

鄭貴妃如此受寵,而且盛寵不衰,也是有一定的原因的。

一、鄭貴妃容貌豔麗出衆。

二、鄭貴妃聰明機智,通宵詩文。通俗一點,就是鄭氏才華出衆。如果專恃色相,則寵愛絕不可能如此歷久不衰。幼承母師之訓。時誦詩書之言。《大明皇貴妃鄭重刊閨範序》

三、鄭氏鼓勵朱翊鈞親政。由於朱翊鈞繼位時年齡尚小,所以很多國家大事都由輔政大臣決定。而鄭氏的鼓勵,讓朱翊鈞視她爲知音,大有相見恨晚之意。

四、鄭貴妃很懂得維護夫妻關係

皇帝也是人,也需要普通夫妻的生活。而朱翊鈞身邊大多數的女人,都忌憚他帝王的身份,對他百依百順,阿諛奉承。鄭氏卻與衆不同,她無所顧忌,一邊敢諷刺挑逗朱翊鈞,一邊又是朱翊鈞合格的傾聽者,幫助朱翊鈞排憂解難。

10歲就登基爲帝的萬曆帝,其實也很孤獨,而鄭氏卻懂得如何去填補朱翊鈞生活中、精神上的空虛,她雖爲朱翊鈞的嬪妃,但行爲舉止卻又有別於其他嬪妃,她敢大庭廣衆之下公然擁抱朱翊鈞,也敢在衆人面前不給朱翊鈞行禮,對於朱翊鈞而言,鄭氏是一個特別的人,是一個讓他有着十足興趣的人。

鄭氏是什麼人?爭太子,謀皇后,亂朝綱,毀大明 第2張

爭立太子,費勁心機

鄭氏是個嗜權如命的女人,這一點從她鼓勵朱翊鈞親政就能看出來。所以,一個皇貴妃的頭銜根本不能滿足於她。在封建宮廷中,一個女人的最高願望無非時爭得皇帝的寵幸,當上皇后,光宗耀祖,顯達門庭。鄭貴妃很明白,要想達到這後宮最高之位,首先要把自己的兒子推向太子之位,然後母以子貴。

"有嫡立嫡,無嫡立長",所以,在這些堅持封建正統的朝中官員眼中,將長子朱常洛看作是未來的皇帝。"愛屋及烏",在萬曆帝那裏,她要給鄭氏最好的,也要給鄭氏的兒子最好的,所以,朱翊鈞也有立朱常洵爲太子的想法。這也拉開了長達幾十年的"國本之爭"。

或許有人會說,朱翊鈞大可以廢后,立鄭氏爲後,這樣,立嫡不就名正言順了麼?

一、當時的皇后王喜姐並未觸犯"廢后"的底線。

封建時期,"皇后"的廢與立,關乎一個國家的穩定。在皇后沒有重大過錯時,皇后的地位是不容動搖的。身爲皇后的王喜姐,行事端謹,後宮的矛盾爭端,她都能妥善處理,即使後來的鄭氏多次挑釁她,她也充不計較。

二、王喜姐深得兩宮太后的喜愛,對婆母孝定李太后(神宗生母)和陳太后(神宗嫡母)盡心侍奉。

三、王喜姐對待萬曆帝其他嬪妃的兒子,視如已出。朱翊鈞有個妃子李氏(後追封爲李皇貴妃),在生下皇七子後不久去世。於是明神宗把她所生的皇六子朱常潤與皇七子朱常瀛交予王喜姐撫養,兩子皆順利長大,封爲惠王和桂王。

四、王喜姐爲國分憂。在皇后生涯中多次把後宮的開支用來賑饑荒和給士兵發軍餉,數次在明神宗面前說話讓他寬恕直言的大臣褒獎忠臣,採用婉轉的方式進言多得到明神宗的認同。

萬曆帝是個從小接受了高等教育的皇帝,所以他也不可能違背道德倫理做個昏君,隨便廢后立後。

所以,廢后這個想法,在鄭氏那裏行不通。她只能鼓動萬曆帝立她的兒子爲太子。但這又不合禮儀,勢必要遭到衆人的反對,所以萬曆帝也只能將立太子之時一推再推,以"皇后在盛年,有可能會生育嫡子"的理由,拒絕了大臣要求冊封皇長子爲太子的請求。

時間一天天的過去了,皇后也並未生出嫡子,皇長子也漸漸長大了,鄭氏眼看形勢對自己十分不利,幺蛾子也就越來越多,先後想出"待嫡"之說、"三王並封",然而,這些最終還是被大臣們看出來了,偷雞不成蝕把米,大臣們步步緊逼,堅持讓皇長子朱常洛預教。1594年,萬曆帝爲12歲的長子朱常洛舉行了預教典禮。

就這樣你來我往互相較量了無數個來回,朱常洛也在這場馬拉松比賽中長到了20歲,萬曆帝也被雙方搞得精疲力竭,最終,朱常洛取得了勝利,於1601年冊封爲皇太子。這場折騰了十幾年之爭的"國本之爭"。以鄭貴妃的慘敗而結束。

鄭氏是什麼人?爭太子,謀皇后,亂朝綱,毀大明 第3張

從鄭氏對權力渴望來看,這個女人,對錢財,亦是貪得無厭,可以說是達到了登峯造極的地步。

一、全國各地搜刮金錢和稅銀

自從1586年朱常洵出生,鄭氏被冊封爲皇貴妃之時,引來朝中羣臣的反對,萬曆帝便對朝政十分厭惡。此時,萬曆帝的老師張居正也已病逝,太后李氏則在後宮安度晚年。萬曆帝在那些國色天香的粉黛和板着面孔的大臣之間,自然選擇了前者,更何況,前者還有那情投意合的鄭貴妃,也只有在她們面前,萬曆帝才能得到片刻的安寧與發自內心的快樂。久而久之,萬曆帝便以各種理由拒絕上朝,在後宮中與鄭貴妃逍遙快活。

萬曆帝更是派大批礦監稅使,賦予種種特權,到全國各地搜刮金銀財寶。而這些臭名昭著的礦監稅使又大都是鄭貴妃的心腹,他們把搜刮上來的財物進貢給萬曆帝和鄭貴妃,讓他們大肆揮霍。

二、福王莊田之爭

隨着朱常洛太子之位的確定,1601年,朱常洵也被封爲福王。按照大明律法,被封爲王的皇子,應立即前往封地就任,而朱常洵卻一直留在父母身邊,這讓朝中大臣越發的看不下去。在羣臣的一再呼籲和堅持下,萬曆帝和鄭貴妃明白,福王無法繼續留在北京了。貪財的鄭貴妃,便又以此爲藉口,提出了各種條件。

在福王的封地,即洛陽,修建藩邸,斥資十萬;

爲福王劃分莊田二萬頃;(按照明初規定,藩王除歲祿外,草地田畝多不過千頃)

索要大學士張居正被沒收的財產及四川鹽稅和茶稅;

向朝廷索要淮鹽三百引,用以福王朱常洵在洛陽開店賣鹽,並壟斷洛陽的賣鹽權;

將歷年來稅吏、礦吏所進獻的珍寶,交由福王帶走。

尤其母必有其子,福王在洛陽橫徵暴斂,胡作非爲,造成周邊騷動不斷,河南數年大荒,人民生活苦不堪言,而福王的財物,金錢百萬,超過了大內倉儲。

三、家族飛黃騰達

對於鄭貴妃的家族來說,也是大沾其光,飛黃騰達前後歷經三代王朝。而萬曆帝愛屋及烏,對鄭貴妃孃家人的賞賜也是隨心隨欲,超出常制。

鄭貴妃父親鄭承憲:橫行地方,驕奢淫逸,爲非作歹,萬曆帝不光不定罪於他,反而將他晉升爲都督同知。

鄭貴妃的兄弟鄭國泰:鄭承憲去世後,鄭國泰超出了父死子襲的常例,萬曆帝授予他都指揮使。

鄭氏是什麼人?爭太子,謀皇后,亂朝綱,毀大明 第4張

朱常洛太子身份、朱常洵就任藩地的事實,並沒有讓鄭氏放鬆下來,似乎這一切讓她的行動更加有動力,有理由了。隨着1614年李太后的與世長辭,鄭貴妃更是肆無忌憚,明宮三大案之首——梃擊案也就隨之而來。

1615年,一位名叫張差的瘋漢手持木棍闖入皇太子居住的慈慶宮並打傷守門宦官,後被捕。後經審問,顯示鄭貴妃與此案有關。結果鄭貴妃與此確有關係。鄭貴妃見東窗事發,哀求皇太子。皇太子也請求皇帝快速了結,加之神宗寵信鄭貴妃,除了張差被處決外,此案不了了之,一些主張繼續追查的官員事後都受了輕重不等的處分。

皇太子爲何會輕易的原諒了鄭氏,按常理來看,他跟鄭氏之間有着無法跨越的仇恨。

其一,太子畢竟年輕,對宮廷這種你死我活的政治鬥爭缺少經驗;

其二,太子從小不受父親寵愛,對鄭貴妃也一向膽怯幾分;

其三,鄭貴妃多年以來,一直視他爲眼中釘,常欲加害於他,而如今鄭貴妃有求於他,爲了自己的太子之位牢固,太子朱常洛認爲這是個緩和矛盾的好機會;

就這樣,這個女人,又躲過一劫。

五年後,萬曆帝駕崩,朱常洛繼位。而朱常洛繼位僅僅30天,就去世了。

其實,在梃擊案結案後,鄭貴妃並沒有安分守己,而是在策劃更大的陰謀。鄭氏眼見朱常洛太子之位不可動搖,兒子又遠在千里,萬曆帝身體也每況愈下,這讓鄭氏不得不爲自己以後做打算。於是,鄭氏藉着感激皇太子的不殺之恩,順水推舟,接近朱常洛。

而朱常洛從小生活壞境所致,在鄭貴妃一次次的示好過程中,對鄭貴妃態度轉變,也就忘記了過去的私怨,同時,鄭貴妃向皇太子送去美女,朱常洵便整日放縱,不久身體就出現了狀況,等到即位之時,已是病態之軀。光宗服用了一位與鄭貴妃關係密切的太監崔文升所進的藥物,結果病情加劇。隨後,李可灼獻上一顆紅丸,光宗服後獲得暫時的舒適。黃昏後再食一顆,到半夜去世。此即爲紅丸案。

鄭氏是什麼人?爭太子,謀皇后,亂朝綱,毀大明 第5張

朱常洛去世後,鄭氏頓感搬去了擋在自己面前的一塊巨石,她垂簾聽政的目標似乎又近了一步。鄭貴妃唆使西李據守乾清宮,與心腹太監魏忠賢要挾皇太子。李氏還要求官員要先將奏章給她看,再給朱由校看,導致強烈反彈。羣臣也因此聯合要求西李移宮。在羣臣催促下,西李只好搬離乾清宮,羣臣們對鄭貴妃則採取不理不睬的態度。鄭貴妃勾結西李企圖垂簾聽政的美夢遭到了破滅。既非生母,又非嫡母,儼然居正宮,而殿下仍居慈慶宮,這種名分倒置的做法,是借撫養之名,行專政之實,武后之禍將見於今日。

明熹宗年間,這位年過六旬的花甲婦人,在權力的道路上依舊沒能停下,但她已力不從心,這個連做夢都想着當皇后、太后的女人,最終帶着遺憾離開了人世。

如果萬曆帝還有知覺,看着兩邊的兩口棺木並沒有心愛之人,大概也不會瞑目;如果他知道臣子並未遵照他的遺詔,以皇后之名待鄭氏,不知萬曆會作何感想?

鄭貴妃的一生,是悲哀的,她的悲哀,更是一個帝王的悲哀,大明的悲哀。

帝王將相
後宮人物
近代名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