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風雲人物 > 後宮人物 > 在金國爲奴多年的柔福帝姬,回到南宋後爲何會被處死?

在金國爲奴多年的柔福帝姬,回到南宋後爲何會被處死?

來源:歷史趣聞網    閱讀: 1.56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還不知道柔福帝姬在金國爲奴多年,歷經艱難逃回故國,爲何被宋高宗處死的讀者,下面小編就爲大家帶來詳細介紹,接着往下看吧~

亂世的女子宛若漂萍,生死榮辱由不得自己,即使身份高貴者概莫能外,宋朝的柔福帝姬(帝姬即公主)趙多富,便是其中的典型。靖康之變後,趙多富被擄掠至金國爲奴,受盡各種屈辱。數年後,趙多富潛逃出金國,在歷經艱難險阻後逃回故國,並受到宋高宗的厚遇。然而在十餘年後,已經晉升爲長公主的趙多富卻被宋高宗處死,這究竟是怎麼回事?

柔福帝姬本名趙多富,是宋徽宗之女

趙多富是宋徽宗第二十女,生母爲王貴妃,在北宋滅亡後,與徽欽二帝及其他皇子、后妃、公主們一起被擄往金國。起初,趙多富以侍女身份服侍金太宗,後被髮配到浣衣院,除從事苦役外,還需要常年服侍金國貴族,至於會遭受怎樣的屈辱可想而知。在此期間,趙多富一度被金國宗室大將完顏宗賢佔有,後來又被分配給五國城漢人徐還爲妻。

南宋建立後不久,在官軍某次剿匪行動後,有一位土匪的妻子向官府自報家門,聲稱自己是宋高宗的異母妹柔福帝姬,系自金國潛逃回南方。官軍不敢怠慢,便將此事奏報給朝廷。宋高宗聞訊後半信半疑,便命心腹大太監馮益率領老宮女們前往驗視。

在金國爲奴多年的柔福帝姬,回到南宋後爲何會被處死?

靖康之變後,柔福帝姬被擄掠至金國

老宮女們見到該女子後,都覺得她酷似柔福帝姬,便用宮中祕聞舊事來盤問她,而後者也是回答無誤。只是有一點值得懷疑,該女子的雙腳比較大,而非公主該有的三寸金蓮。對此質疑,該女子解釋稱自己從東北赤腳逃難至江南,中間荊棘萬里,怎能再保持一雙纖纖玉足?老宮女們聽後感覺很有道理,便全都認定該女子就是柔福帝姬。

宋高宗聞訊後召見該女子,並與她閒談往事,而後者竟能說出皇帝的乳名,讓他甚是驚喜,就此認定她便是真的柔福帝姬。兄妹相認後,趙多富被宋高宗進封爲福國長公主,並下嫁永州防禦使高世榮爲妻。宋高宗對公主極爲優寵,不僅爲她安排隆重的婚禮,而且還時時給她賞賜。

宋高宗跟柔福帝姬相認後,晉升她爲長公主

靖康之亂,柔福帝姬隨北狩。建炎四年,有女子詣闕,稱爲柔福自北潛歸。詔遣老宮人視之,其貌良是,問宮禁舊事,略能言彷彿,但以足大疑之。女子顰蹙曰:“金人驅逐如牛羊,跣行萬里,寧復故態哉?”上惻然不疑,即詔入宮,授福國長公主,下降高世榮。見《鶴林玉露》。

建炎四年(1130年),趙多富與宋高宗相認,並被進封爲長公主,享盡天下榮華富貴。然而在12年之後,趙多富竟然被認定是假公主,最終被斬首示衆,這究竟是怎麼回事呢?

在金國爲奴多年的柔福帝姬,回到南宋後爲何會被處死? 第2張

原來,在紹興和議達成的當年,也即紹興十二年(1142年),宋高宗的生母韋氏被金國釋放回江南,並且很快得知趙多富前後種種遭遇。沒想到韋太后非但沒有對此感到欣慰,反而臉色大變,宣稱真正的柔福帝姬趙多富早已死在北方,如今仍在世的這位是“冒牌貨”。

韋太后堅稱柔福帝姬已死,長公主是冒牌貨

韋太后如此言之鑿鑿,不由得讓宋高宗勃然大怒,隨即下令將趙多富逮捕下獄,並送交大理寺嚴刑審訊。趙多富熬刑不過,便將冒充公主行騙的細節和盤托出。原來,假公主本是汴梁城內的一名歌女,本名靜善,在靖康之變後被宋朝亂兵擄掠,並與一個名叫張喜兒的宮女相識,而張喜兒當年服侍王貴妃母女,對柔福帝姬的情況瞭如指掌。

且說張喜兒與靜善相識後,因爲跟她很是投緣,便將很多宮闈祕事通通告訴她,並且說她的相貌、舉止酷似柔福帝姬。靜善是個有心人,便向張喜兒瞭解更多的關於柔福帝姬的信息,並且在暗地裏開始模仿她的言談舉止。之後數年,靜善先後三次被人拐賣,最後被迫嫁給一個土匪。

等到南宋軍隊剿除匪寇後,靜善又被官軍抓捕,並行將以匪眷的身份被處死。靜善不想被殺,便謊稱自己是公主,並被官軍送往行在臨安。之後,靜善編造各種謊言,成功地騙過大太監馮益和負責驗視的老宮女們,由此被宋高宗進封爲長公主。靜善招供後,被宋高宗下令斬首示衆,而駙馬高士榮則被剝奪爵位。

在金國爲奴多年的柔福帝姬,回到南宋後爲何會被處死? 第3張

宋高宗爲顧及母親顏面,處死柔福帝姬

不過,假公主雖然伏法,民間卻是流言紛紛,爲其鳴不平者大有人在,認爲靜善其實就是真正的柔福帝姬,而她之所以被指認爲“冒牌貨”並被處死,完全是因爲她瞭解韋太后在金國備受欺辱的很多細節,所以才被滅口。至於宋高宗,雖然他也察覺出其中的蹊蹺,但出於維護母親名聲的考慮,也只能將錯就錯。

及韋太后歸自北方,持高宗袂泣未已,遽曰:“哥被番人笑說,錯買了顏子帝姬。柔福死已久,生與吾共臥起,吾視其殮,且審骨。”上以太母之命,審姬於理。獄具,誅之於市。或謂太后與柔福俱處北方,恐其訐己之故,文之以僞,上奉母命,則固不得與之辯也。見《四朝聞見錄》。

免責聲明:以上內容源自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創版權請告知,我們將盡快刪除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