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風雲人物 > 後宮人物 > 慈禧本一直低人一等,她爲何能改變命運?

慈禧本一直低人一等,她爲何能改變命運?

來源:歷史趣聞網    閱讀: 2.8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你知道慈禧嗎?今天小編就給大家帶來相關詳細介紹。

慈禧太后,是清朝末年實際掌權人。她的風評非常不好,這是無法辯駁的。慈禧身上的“罵名”,部分來自於對權力的迷戀,部分是因爲許多喪權辱國的決定,還有部分與陰沉的性格有關。但即便如此,她依舊有研究的必要,因爲能夠從一名小小“嬪妃”發展成清代“大佬”,絕非偶然。

1852年,葉赫那拉氏踩着大清朝的小尾巴嫁給了咸豐帝。爲什麼說是“小尾巴”呢?因爲咸豐是最後一個擁有實權的皇帝了,在此之後的同治、光緒、溥儀,幾乎毫無主觀能動性。這一年,慈禧17歲,咸豐21歲。

慈禧本一直低人一等,她爲何能改變命運?

不要以爲太后天生就是太后,年輕的慈禧也經歷過“低眉順眼”和“落於人後”。首先,在她之上有中宮皇后(即後來的慈安)。其次,同一天選秀,同一天入宮的麗貴人更加受寵,她先一步給咸豐誕下皇女,立即被封妃,時間比慈禧足足早了十個月。

那麼許多事都差人一步,低人一點的慈禧,是如何改變命運的呢?因爲四件事:

1.誕育咸豐唯一的兒子。咸豐帝去世的時候只有30歲,他只有過兩個兒子,其中玫貴妃的孩子活了一天便夭折。如此,在咸豐去世時候便只有獨子可立,慈禧成爲小皇帝背後唯一的親人,這是她成大佬的第一步。當然,前方還有層層阻礙。

2.打敗顧命八大臣。皇帝年紀太小,國家就必定有隱患,咸豐不是傻子,他設置了兩道預防機制:1.分別把象徵着皇權的印章交給兒子和皇后,以備小皇帝(也是他背後的生母)專斷。2.安排了怡親王、鄭親王、協辦大學士尚書等八位顧命大臣,組成中央智囊,互相制衡下爲國分憂。如果以順治皇帝給兒子康熙做的準備爲模板,其實咸豐做這麼多也就夠了。只是,慈禧不是孝莊,她的權力慾望戰勝了治國理智。公元1861年,慈禧聯合恭親王發動辛酉政變,顧命八大臣或被革職或被斬首。慈禧面前的阻礙,又少了一個。

慈禧本一直低人一等,她爲何能改變命運? 第2張

3.擁立新皇帝。同治死後,膝下無子,自然也就沒有直系親屬可以繼位。慣例:必由皇室宗親出一個可堪大任者登基。這個時候實權掌握在誰手中,決定了新皇帝的性質,例如北周權臣楊堅,他會擁護一個“兒皇帝”,因爲他的目的是立個傀儡,以後的大事全有自己決定。再例如北宋仁宗,他則必須選拔能人,方可延續大業。慈禧,是前者。(有前者的動機,但遠遠不如那些人優秀,這點文末會說)

公元1874年,在有“更優解”的情況下慈禧堅持立年僅四歲的奕訢登基,是爲光緒。光緒皇帝生母正是慈禧太后的親妹妹。

4.慈安去世。同治在位時,東西兩宮太后垂簾聽政,其中慈安太后曾經的身份是咸豐皇后,如此,比前身爲貴妃的慈禧地位更高,這裏無關與同治血緣之親屬,只看嫡庶。同時,當初咸豐帝把象徵皇權的兩枚大印分別給了兒子跟皇后,即便未來是慈禧代替同治手握大印,卻仍舊不是皇權的直接掌握者。

光緒七年,慈安在鍾粹宮暴斃身亡,死因成謎。史書說是因病去世,但也有許多野史猜測,就連溥儀都在他的自傳裏也提出了不正常死亡的懷疑。(這裏不引用,有興趣的朋友可以查閱《我的前半生》)

無論如何,到此爲止,慈禧完全意義成爲“大佬”,前朝後宮。

慈禧本一直低人一等,她爲何能改變命運? 第3張

“大佬”是個事實判斷,並不帶有褒義色彩。事實上,慈禧在歷史中的罵名無數,而背後原因,衆說紛紜。通過以上四點梳理,我們也能夠得出些許結論:

縱觀歷史,那些勵精圖治 披荊斬棘開創新朝代皇帝都在摸索追求着同樣一件事,那便是如何讓國家統治的更久。

漸漸地,他們得出幾個共同結論:預防外戚,遏制權臣,不寵宦官,於外部重視交流,於內部分散百官大權,總體上加強中央集權。進而設計出許多封建背景下相對科學的制度。

反觀慈禧呢,自己就是外戚,親手樹立了如恭親王一樣的權臣,沉迷宦官的諂媚,對外交流一再示弱,辛酉政變又把分散的臣權全部聚攏,事事背道而馳。這也是爲何,前文提到楊堅時會說,慈禧有着同樣的動機,卻遠遠不如。

帝王將相
後宮人物
近代名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