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風雲人物 > 近代名人 > 熊大縝生平簡介,是誰害死的了熊大縝?

熊大縝生平簡介,是誰害死的了熊大縝?

來源:歷史趣聞網    閱讀: 6.47K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熊大縝 - 生平簡介

熊大縝1931年由北京師範大學附中考入清華大學,第二年入物理系,爲該系第七級畢業生,曾與著名科學家江德熙、錢偉長、彭桓武、林家翹等爲中學或大學同班同學。在同學們的記憶中,清華求學期間的熊大縝,中等身材,相貌英俊,豪爽大氣,聰明能幹,且多才多藝,不但學習成績優異,也酷愛文體活動。他參加過學校話劇團,並且在其中擔任重要角色;校內外體育競賽,他是有名的田徑運動員、網球隊長,足球場上更是個風雲人物。如果能夠繼續發展,他或許不難成爲一顆耀眼的藝術或體育明星。但這一切在熊大縝身上都似乎根本不值得一提。他最擅長的還是搞科學研究。1939年夏熊大縝竟被毫無憑證的誣爲特務,被鋤奸部逮捕祕密處死,年僅26歲。

熊大縝生平簡介,是誰害死的了熊大縝?

熊大縝 - 大學生涯

熊大縝非常聰明能幹,深得當時清華大學理學院長兼物理系主任葉企孫先生賞識和器重,師生關係甚爲密切。在葉企孫培養教導下,熊大縝進步很快而且善於理論聯繫實際,有超過一般人的操作能力。他曾從學校物理系借了一架萊卡式照相機,在學校裏開了一家小照相館,取名“清華照相館”,自己當老闆,一年內居然掙了許多錢,還添購了一些新設備,準備作畢業論文,熊大縝接受葉先生建議,選了“紅外”(當時也稱“紅內”)攝影研究。其實在國際上紅外攝影還是極爲保密的軍事技術,國內沒有任何資料,又缺資金。熊大縝利用物理系光譜實驗室和X射線衍射對膠捲進行研究,取得了一系列突破性成果。在一個漆黑的夜晚,他站在香山鬼見愁峯頂上,竟拍出了整個清華園的俯視全景圖和整個北平城全景圖。此事在當時的清華以至全國高教界,都引起了很大的轟動。經後證實,這張珍貴的照片成爲了中國第一張紅外照片。

熊大縝1935年清華大學物理系畢業,畢業論文題目即《紅外光照相技術》。同年秋,因品學兼優而留校當助教,繼續從事紅外光研究。第二年,他還爲著名科學家吳有訓和餘瑞璜的X光實驗室設計製作了那時國內少見的大型連續沖洗暗室。1937年,熊大縝考取赴德國留學名額。正當他準備在出國前與戀人完婚時,“七七事變”爆發,他的命運和祖國的命運一樣,發生了一次重大轉折,並由此揭開了一出大悲劇的序幕。事變之後,清華大學舉校南遷,與北大、南開合併成國立西南聯合大學。在遷校的過程中,葉企孫全面負責圖書資料和儀器設備的搶運工作,熊大縝放棄出國和新婚,做了葉企孫的重要助手。搶運工作還沒有結束,日軍的鐵蹄就踏進了清華園,幽靜優美的水木清華變成了骯髒混亂的軍營,寬敞明亮的體育館變成了膿血橫流的傷兵醫院。葉、熊被迫轉至天津,在英租界戈登路清華大學同學會,建立臨時辦事處,安排幫助南下師生員工和家屬順利通過津門。此間由於長時間緊張的奔波勞累,葉先生不幸染病住院,熊大縝悉心照料老師的同時,還聯絡安排了諸如王力、錢偉長、朱自清夫人等師生和家屬自津南下,安全到達昆明。葉企孫病癒和遷校任務完成後,熊大縝本該和老師一道趕赴昆明投入新校建設和教學工作,但上路之前卻由於一個偶然的也似乎是必然的原因,使他的前途又一次發生了重大的轉折。

熊大縝 - 投身抗戰

就在抗戰全面爆發的這一年年底,東北軍從華北撤離時,萬福麟手下一個叫呂正操的團長堅決留下來繼續抗戰,後來又接受共產黨的領導,在冀中建立了中國戰爭史上第一塊敵後平原抗日根據地。冀中平原地形簡單,又正處於敵人嚴密的四面包圍之中,東津浦線,西平漢線,南石德線,北平津線四條鐵路均已爲日軍所佔有。敵人運輸便利,特別適宜機械化運動作戰。在這裏建立根據地,條件極爲惡劣,鬥爭非常艱難,缺醫少藥,傷病員得不到及時有效治療,只好眼睜睜看着死去。通訊工具匱乏,內外聯絡都跟不上,打起仗來前後方上下級很難溝通。一個面積有二十五個縣之大的區域,衣食住行生產打仗、物資供應和流通,都需要大批有經驗的管理幹部和專門人才。最重要的,打仗需要武器彈藥,根據地沒有自己的兵工廠,抗日軍民有時也有自己動手製造土炸藥,但因技術問題而十分困難。要麼威力不夠,要麼容易出問題。

有一回因爲在平房頂上翻曬炸藥,不慎發生爆炸,死傷好多戰士。根據地急需大量武器炸藥通訊器材醫療器械和藥品,急需大批知識分子的幫助和參與。就在這樣的背景下,先期來到冀中,後曾擔任冀中軍區二分區參謀長的張珍(原名張學淵,解放後曾任化工部長,全國人大常委委員)接受軍區司令員呂正操的命令,在北平、天津、保定之間建立祕密交通站,負責爲根據地蒐羅和輸送人才和物資,張珍接受任務後,潛回北平,利用他曾在輔仁大學作過助教的關係,找到他的輔仁同學孫魯(解放後任天津大學化學系教授),動員他和自己一起工作。1939年春節,孫魯回到天津老家,在英租界找到熊大縝。孫魯向熊大縝介紹冀中情況,熊大縝找到葉企孫,很鄭重地提出自己要到根據地參加抗日。

他到達根據地後改名熊大正,先是在軍區修械所當技術員,不久又調任印刷所所長。他過人的才幹和膽識,深得呂正操將軍賞識,三個月後,使被任命爲供給部部長,全面負責整個根據地的物資工作。在葉企孫先生的幫助下,他的麾下很快就聚集起一百多名平津大學生和其他青年知識分子,各項工作開展得轟轟烈烈,如火如荼。呂正操將軍在晚年所作的回憶錄中寫道:“熊任職後通過關係和各種渠道,購買了幾十部電臺的原材料,裝備了部隊。爲解決部隊黑火藥威力小的問題,他動員了有專業知識的大學生和愛國知識青年到冀中軍區參加各方面的工作,還成立了技術研究社研製烈性炸藥,炸燬日寇火車。同時他還爲部隊購買了不少醫藥和醫療器械。熊大正爲創建抗日根據地做出了重要貢獻。”

熊大縝生平簡介,是誰害死的了熊大縝? 第2張

熊大縝 - 冤死錯案

1939年春天,國共關係急劇惡化,共產黨在各個根據地都成立了鋤奸部,發起了一個旨在清洗漢奸特務的鋤奸運動。冀中軍區鋤奸部懷疑軍區內部有一個龐大的特務組織,供給部是它的大本營,技研社則是它的活動中心,熊大正無疑是首要分子。他們廣撒羅網,抓捕了熊大正等技研社全部技術員。接着又把供給部、炸藥廠、印刷所、衛生部、醫院、電臺、銀行、學校、報社、商店、教會等機關中平津來的所有知識分子全部抓了起來。其中還包括劉雲、陳影、黃秀等女大學生,總共一百多人,搞成了一起轟動天下的大特務漢奸案。張珍是“引狼入室”的罪魁,當然也在劫難逃。受審次數最多。受刑最殘酷的當然還是熊大正。

解放後,在北京市安全局檔案室所存熊檔案材料有三十二卷,僅口供就有八十一頁。他的主要罪名是國民黨CC特務,主要罪證則是一封密信。密信是1938年8月通過平津保交通站順子牙河從天津給供給部送來的一批“肥皂”(TNT)裏夾帶的。內容是:你派來的人我們已經見了,你們需要的東西,已送了幾批。急需的物資,最好在秋收之前,由河運較方便。信尾署名是:天津黨政軍聯合辦事處。就因這個署名,被鋤奸部堅持認爲是國民黨在天津的特務機關。白紙黑字,鐵字如山。而後來的調查證明,事實上它卻是一個國共合作的統戰組織。當時的天津地下黨負責人姚客廣(即姚依林,清華大學化學系學生,解放後曾任國務院副總理等職)、朱其文(解放後曾任中國駐越大使)等都爲此作過專門證明。冀中抓捕關押了這麼多知識分子,嚴重影響了這裏的抗日鬥爭,引起了黨中央的高度重視,派彭真和許建國等人前去複審,複審最後的結論是:逼供不足爲憑,鋤奸擴大化應予糾正。結果是除熊大正作爲首犯尚需進一步審查之外,其餘人員全部無罪釋放。

1939年夏秋之交,日軍對冀中根據地發起了更爲瘋狂的大掃蕩。7月下旬的一天,在軍區機關的轉移途中,鋤奸部一名叫史建勳的戰士負責押解犯人,半路上因與熊大正發生口角,一怒之下,竟擅自決定要將熊大正處死。作爲供給部部長,作爲技研社和兵工廠的創業人,他深知每一顆子彈的來之不易,不,他不能死在自己親手製作出來的槍彈之下。他誠懇地建議省下一粒子彈去打日本鬼子,自己則寧願被石頭砸死。於是,史建勳放下步槍,真的找到了一塊大石頭,就這樣倏地一下子過早地隕落了!

然而,事情並沒有就此結束,悲劇還沒有最後謝幕。到了“文化大革命”,紅衛兵爲了批判呂正操將軍,又舊案重提,到處串聯,大搞株連,批鬥、抓捕、關押了包括葉企孫等在內的當年的所有涉案人員。葉先生以古稀之年而蒙牢獄之災,已做了青海省檢察院檢察長的李猛等人竟至於受迫害致死。

熊大縝 - 平反昭雪

“文化大革命”結束之後,全國各地差不多所有的冤假錯案都先後得到了糾正,而身在皇城根前已含冤而死的葉企孫先生卻遲遲得不到平反昭雪。其中一個最重要的癥結就是牽涉到熊大縝案。熊案裏記得明明白白,是葉企孫介紹熊大縝參加了CC特務組織。葉先生爲人一生只鑽研學術,從來不過問政治,未參加過任何政治組織。一個根本不是CC的人,怎麼可能介紹另一個參加內部組織系統極其嚴密的特務組織呢?熊大縝之死似乎更成了覆盆之冤,一因年代久遠,而又遭到了一些身居高位者的重重阻撓。但熊大縝的親人、師友、同學、海內外許多清華人卻一直耿耿塊壘填膺,尤其是錢偉長先生,更爲之多次籲請,呂正操將軍以八旬高齡,猶且念念不忘,撰文致信中共河北省委,說明當時情況,提出要求要爲熊大縝平反昭雪。直到1986年10月,河北省委根據調查取證的大量事實,終於作出了《關於熊大縝特務問題的平反決定》。此時距熊大縝被害已近半個世紀,“文化大革命”結束也已整整十年。

熊大縝 - 恩師懷念

葉企孫懷念愛徒熊大縝的詩文:

匡廬鍾靈秀,望族生豪俊,吾人清華年,君生黃浦濱。孰知廿載後,學園方聚首(方結魚水緣)。相善已六載,親密如骨肉。喜君貌英俊,心正言爽直。急公好行義,待人以赤誠。每逢吾有過,君必直言規。有過吾不改,感君不遺棄,至今思吾過,有時涕淚垂,回溯六年事,腦中印象深。初只講堂逢,繼以燕居聚。待君畢業後,同居北院中,春秋休假日,相偕遊名勝,暑季更同樂,名山或海濱。君有壯健軀,尤善足網球。才藝佩多能,演劇與攝影。戲臺飾丑角,采聲時不絕。西山諸遠峯,赤外照無遺。師生千五百,無人不識君。塘沽協定後,相偕遊浙魯,孰知五年內,國難日日深,蘆溝事變起,避難到津沽,吾病醫院中,獲愈幸有君。同居又半載,國土更日蹙。逃責非丈夫,積忿氣難抑。

一朝君奮起,從軍易水東,壯志規收復,創業萬難中。從君有志士,熙維與琳風。吾弱無能爲,津沽勉相助。倏忽已半載,成績漸顯露。本應續助君,聊以慰私衷。但念西南業,諸友亦望殷。遂定暫分道,乘舟向南行。良朋設宴餞,好友江干送。外表雖如常,內心感忡忡。此行迥異昔,身行心仍留。舟中雖安適,心亂難言狀。時艱戒言語,孤行更寂寥。終日何所思,思在易滄間。

帝王將相
後宮人物
近代名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