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古代野史 > 奇聞異事 > “草船借箭”會出大問題 知道爲什麼嗎?

“草船借箭”會出大問題 知道爲什麼嗎?

來源:歷史趣聞網    閱讀: 7.21K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諸葛亮草船借箭的故事,是《三國演義》的經典章節之一。該故事出現在小說第四十六回“用奇謀孔明借箭 獻密計黃蓋受刑”。故事的梗概大致是這樣的:

周瑜妒忌諸葛亮的才能,讓其十天之內造出十萬枝箭,不能如期完工就以此殺害孔明。不料諸葛亮滿口答應,並主動提出只需三日時間便能完成任務。雙方立下軍令狀。諸葛亮也沒有向周瑜要求造箭的工具和必需品,只是讓魯肅借二十隻船,每船要軍士三十人,船上皆用青布爲幔,各束草千餘個。這讓魯肅心中十分疑惑、着急。等到諸葛亮與周瑜約定的三天期限的最後一晚,草船借箭的故事開始了。當然,這個故事的最後是以諸葛亮圓滿完成任務而宣告結束的。

“草船借箭”會出大問題 知道爲什麼嗎?

網絡配圖

草船借箭的故事歷來被譽爲《三國演義》中的神來之筆,著名學者沈伯俊先生曾經評論到:“作者善於設置懸念,精於層層蓄勢,在波譎雲詭的情節中造成山重水複疑無路的藝術氛圍;然後急轉直下,抽絲剝繭,使人在柳暗花明又一村的藝術境界中得到美的享受。 這種駕馭情節的高超本領實在令人驚歎!”

草船借箭的故事的最終形成,可以說經歷了一個漫長的階段。其演變的過程大致是這樣:戰船受箭------草人借箭------戰船借箭------草船借箭,而這幾個故事的主角則是孫權------張巡------周瑜------諸葛亮。

借箭故事的原型並不是諸葛亮,這個故事最早的版本出現在後漢三國時期。主人公是孫權。《三國志·吳主傳》注引《魏略》記載:獻帝建安十八年(公元213年),孫權與曹操在淮南濡須地區展開激戰。有一次孫權乘坐戰船觀察曹軍大營,曹操下令放箭。孫權船體的一面受箭,幾近傾斜。孫權命令將戰船掉頭,讓戰船的另外一面受箭,這樣達到了平衡的作用,之後孫權安全的返回了自己的營寨。這個故事並不是借箭,而是受箭,且事發突然,並不是孫權有意爲之,而是靈機一動隨機應變的行爲。而諸葛亮在歷史上並沒有借箭的任何記載。可見小說中的故事只不過是藝術的虛構。

真正的借箭出現在唐代中葉的“安史之亂”期間,不過這個故事不是草船借箭,而是草人借箭。該故事出自《新唐書·張巡傳》,故事大致是這樣:

唐代天寶年間,真源縣令張巡被叛軍圍困在雍丘城中,雙方對峙多日,戰鬥激烈。城中的箭基本用盡。爲了解決燃眉之急,張巡想出了草人借箭的妙計。他命令士兵收集稻草紮成數千個草人,並給這些草人穿上士兵的衣服,乘着黑夜掉在城牆之間,擺出一副下城襲擊的架勢。叛軍不知是計,以爲唐軍打算乘機下城偷襲,於是放箭攻擊。就這樣,張巡一夜之間就獲得了幾十萬支箭,增強城中的防禦力量。這個故事的結尾很有意思。叛軍得知張巡草人借箭之後,懊悔不已。等到第二天張巡派出了五百名士兵進行真正的偷襲之時,叛軍竟然還認爲是張巡繼續玩弄草人借箭的把戲,不以爲意。結果被張巡偷襲成功,叛軍也被打敗。

“草船借箭”會出大問題 知道爲什麼嗎? 第2張

網絡配圖

以上的這兩個記載出自史書,是歷史上發生過的真實事件。而文藝作品中的借箭,則出現在元代雜劇、平話之中,以《三國志平話》爲例,這個故事已經被民間藝人們根據歷史記載進行了改變,主角也變成了周瑜。從《三國志平話》的內容分析,元代就已經出現了借箭的故事,不過這個故事比較簡單,而且主人公也並不是小說中的諸葛亮。真正將草船、諸葛亮、借箭聯繫在一起的,無疑是《三國演義》。

從以上分析可以看出,《三國演義》中出現的這個“草船借箭”的故事是經過了漫長的發展、演變的。期間既有歷史記載,也有民間傳說的影響,到了小說家的筆下,這一切都得到了完美的結合。小說中的這個故事無疑是一部懸疑大劇,故事懸念重生、精彩紛呈,體現了小說家的深厚功力。

不過,這裏還要說兩句題外話。首先,在《三國演義》中除了諸葛亮的這個草船借箭之外,在第七回又出現了一個孫堅受箭的故事。從一般的創作規律來看,相同的情節基本不會在一部作品中出現兩次,因此,筆者認爲孫堅受箭的這個故事沒有必要在小說中出現;其次,草船借箭的故事也不是無懈可擊的。小說中提到當時正值大霧迷江的五更時分,曹操的手下不知道對手的虛實,於是下令放箭。那麼,爲什麼放的不是火箭呢?在《三國演義》中,火箭也曾多次出現。這時候最好的應對方式就是使用火箭,既達到了打擊敵人的目的,又可以借用火光看清敵人的虛實,這豈不是一舉兩得?

宮廷野史
演義趣聞
奇聞異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