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古代野史 > 演義趣聞 > 解密:唐朝第一才子李白爲何不被舉薦?

解密:唐朝第一才子李白爲何不被舉薦?

來源:歷史趣聞網    閱讀: 9.4K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唐朝開元二十二年(754年),荊州大都督府長史兼襄州刺史兼山南東道採訪處置使韓朝宗收到了一封求職自薦信,信的作者是此時閒居於襄陽的李白。 韓朝宗是前吏部侍郎韓思復之子,韓思復一直深得唐睿宗和唐玄宗父子兩代君王的信任。身爲官二代的韓朝宗喜歡提拔青年才俊,時人對他甘當人梯的品格很是尊敬。李白這位自視甚高的年輕人也正因爲如此,主動放低身段向韓朝宗發,出了“求求你給我個機會”的誠摯懇請。

但是,身爲長者兼職場達人的韓朝宗卻並未被這篇後來成爲千古名文的《與韓荊州書》所打動,他用沉默的態度表示回絕,拒當李白仕途上的伯樂。這究竟是何道理呢?

解密:唐朝第一才子李白爲何不被舉薦?

網絡配圖

平心而論,李白這封自薦信寫得的確是文采飛揚、氣勢雄壯。他開篇就寫道“生不用封萬戶侯,但願一識韓荊州”,後文中還多次讚頌韓長官的優秀品德,這樣極盡吹拍之能事的詞句在詩仙其他的詩文中是極爲罕見的。讀到這些動人語言,韓朝宗最開始想必也被忽悠得血脈賁張,但是,他很快意識到,若是一聽好話就忘乎所以,貿然將自己並不熟悉的人舉薦上去,無異於給自己的仕途埋下“薦人失察”的定時炸彈,這可萬萬不能亂來!

爲掌握被推薦人的基本情況,韓朝宗通過多種途徑瞭解了李白的經歷,而不是僅憑李白信中的那些描述——“十五好劍術,遍幹諸侯;三十成文章,歷抵卿相”,“雖長不滿七尺,而心雄萬夫”,“日試萬言,倚馬可待”。當他讀到這些明顯帶誇張性的語言後,表情不由得凝重起來。

解密:唐朝第一才子李白爲何不被舉薦? 第2張

網絡配圖

當時,唐朝已經實行進士、明經等科舉考試百餘年,選拔人才的體制早已定型。可眼下這個年輕人卻不想經由正常渠道,希望經過自己的推薦而蒙受帝王直接的賞識,這般劍走偏鋒的想法太讓韓朝宗恐懼了。

或許是盛唐相對開放的政治氣候給不成熟的李白造成了幻想和錯覺,讓自負的他覺得建立奇功偉業不過是唾手可得。但在皇帝身邊掙扎了幾十年的韓朝宗深知從政路上之艱辛,畢竟此時已不是春秋戰國那個能讓有識之士縱橫捭闔的紛亂時代了,“爲王者師”的事業絕不是僅僅依憑詩文才華就能成就的!面對這個剛要出道就放言自稱“願爲輔弼,使寰區大定,海縣清一”的晚輩文青,他是該打壓還是該勸慰呢?最終,欲言又止的韓朝宗選擇了一種另類的處理方式,他將這封求職信輕輕放在一邊,用一瓢溫水使空有宏大抱負的李白心頭的從政熱火漸漸轉涼。在韓朝宗的心中,李白就應該做個飄逸俊朗的讀書人,遠離塵世間那些功名利祿的羈絆繮鎖,英氣勃發地生活在那種飛揚跌宕的詩文世界裏。

解密:唐朝第一才子李白爲何不被舉薦? 第3張

網絡配圖

從後來的實踐看,一輩子嚮往創造驚人功業的李白的確沒有張良、諸葛亮等謀略家的政治軍事才幹,花甲之年的他還毫無見識地捲入了永王李磷的“叛亂”事件中。如果韓朝宗舉薦李白,那麼文學史上將少一位偉大的詩人,而多一位不名一文的政客。“空有文章驚四海”的李白,臨近生命終結時,是否能夠體會出當年韓朝宗對自己的這一片苦心呢?

宮廷野史
演義趣聞
奇聞異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