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古代野史 > 演義趣聞 > 大清子民該如何把握愚民與順民的尺度?

大清子民該如何把握愚民與順民的尺度?

來源:歷史趣聞網    閱讀: 9.78K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愚民”與“順民”這兩個詞恐怕是最容易被混淆的兩個詞,在很多人看來,“愚蠢”就意味着“順從”,因此,這兩者應當被視爲一體,但事實上,“愚蠢”與“順從”之間卻有着一片看似近在咫尺,卻相隔甚遠的灰色地帶,倘使想要理解這片灰色地帶,乾隆十六年山西介休王肇基的遭遇,應當算是一個典型的例子。

王肇基本來是直隸平鄉人,讀過幾年書,但一直沒有正式職業,和妻子老母流寓山西,應該算是無業遊民。到了乾隆十六年,恰好是皇太后(也就是影視劇裏的甄嬛)六旬萬壽,王突發奇想,寫了一首祝壽詩,還有一副壽聯,一併送到衙門裏去,按照王自己的說法:“我獻詩恭祝皇太后萬壽,不過盡我小民之心,欲求皇帝喜歡的意思”,儘管詩文字句鄙俚不堪,但也算代表普通百姓對朝廷無限熱愛稱頌的拳拳之心,並且還主動爲朝政提了不少意見,總之是希望大清朝越來越好,對這樣一個主動表忠心的臣民,皇帝應該怎麼辦呢?

大清子民該如何把握愚民與順民的尺度?

網絡配圖

皇帝的答案很快下來,王肇基被定爲“妄議國家事務”的大罪,被下在大牢裏,嚴刑拷問。

王當然覺得很冤枉:“如今是堯舜之世,我何敢有一字訕謗,實系我一腔忠心,要求皇上用我,故此將心裏想着的事寫成一篇來呈獻的”——面對這樣一個赤膽忠肝的臣民,按照一般人的常理,皇帝應該喜歡還來不及呢,怎麼會捨得將他下大獄呢?

但皇帝的思維卻往往不循常理,要想理解皇帝的想法,就必須理解集權體制下權力的運行方式。集權體制下的權力作爲一種資源是被壟斷的,只有統治者能夠擁有和分配權力,因此,權力的運行只能限制在一個皇帝認可的小圈子裏,這也就是所謂的“政治規矩”,而王肇基作爲一介草民,竟敢談論國家大事,這一行爲本身就已經觸碰了“政治規矩”的底線,因此,無論他是赤膽忠肝還是別有用心,在這套權力的邏輯裏,他都是一個危險人物,如果皇帝僅僅因爲他的忠心就對其優容,那麼毫無疑問就破壞了這一“規矩”,這就可能吸引更多的人來越過底線,所以,王肇基必須受到懲罰,以防止有人再敢起覬覦之心。

大清子民該如何把握愚民與順民的尺度? 第2張

網絡配圖

這恰恰也是“愚民”和“順民”的區別,“愚民”誠然無知無識,但也因此無法分清哪些是禁忌,哪些是底線,因此,他們很可能不知何時腦子一熱,像王肇基一樣突發奇想,去觸碰“規矩”的底線,對此,權力的邏輯是堅決打壓,並不因爲他們的愚忠而心慈手軟:江西人劉震宇寫投獻《佐理萬事治平新策》,被定“妄議國家定製”處斬;劉德照抄錄《春秋建論詞》,凌遲處死;鄧文亮呈遞《戒淫說》、《戒暴文》,呼籲提高民衆素質,斬立決;劉皋投獻《供狀》,稱頌大清歷代先帝,充軍新疆;最有意味的是一位叫智天豹的術士,上《本朝萬年曆》,“見得本朝國運比周朝八百年更爲長久”,下令“從寬斬決”。

實際上,正是這些赤膽忠肝的“愚民”佔據了清朝文字獄的絕大部分,也是這些忠心耿耿的“愚民”最讓皇帝感到頭疼,他們存在唯一的作用,就是以自己前赴後繼的想當然的“愚忠”所招致的慘痛下場,來爲“順民”做好警戒;隔三差五的用身首異處提醒他們何謂“規矩”何謂“底線”。

大清子民該如何把握愚民與順民的尺度? 第3張

網絡配圖

因此,集權體制最合格最理想的臣民不是“愚民”,而是“順民”,他們知道何時應該莫談國事,何時應該齊頌聖明,“規矩”和“底線”都牢記心中,絕不會愚蠢地觸碰它們,因此,皇帝纔要時不時清理清理順民隊伍,找出那些“愚民”來殺雞儆猴,教導民衆如何做個好“順民”。

至於那個王肇基,如此一個主動出頭的“愚民”,下場當然就是作爲用來儆猴的雞了。乾隆十六年八月三十日,乾隆皇帝下旨將王肇基“立斃杖下”:“俾愚衆知所炯戒”

宮廷野史
演義趣聞
奇聞異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