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古代野史 > 演義趣聞 > 渤海國爲何與大唐不斷交好又反覆失和

渤海國爲何與大唐不斷交好又反覆失和

來源:歷史趣聞網    閱讀: 2.23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前有女皇的追兵,後有新皇帝的招撫

武則天萬歲通天元年(696年)六月,在帝國邊陲的營州(今遼寧朝陽),契丹部落舉兵反唐,殺死營州都督,並迅速攻佔不少城池,北方邊地形勢嚴峻,進而幽冀地區受到威脅。朝廷開始組織、調動軍事力量進行反擊。營州是大唐帝國東北方的重鎮,這裏除契丹部落外,還有另外一些內附唐朝的部族。其中比較重要的是“靺鞨之衆”與“高麗餘種”(高句麗遺民)。契丹叛唐自立,靺鞨人與高句麗遺民這兩股力量各自在其首領的領導下,趁亂向東奔逃,脫離了唐朝的管控。

渤海國爲何與大唐不斷交好又反覆失和

網絡配圖

靺鞨人首領是乞四比羽,高句麗遺民首領是大祚榮的父親乞乞仲象。乞四比羽與乞乞仲象的目標無疑也是脫唐自立,因此他們率部渡過遼河,向東到達太白山東北,憑藉奧婁河天險,樹壁自固。契丹反叛勢力正囂,中央朝廷對這兩股勢力只能採取安撫政策,於是封乞四比羽爲“許國公”,乞乞仲象爲“震國公”,一併赦免其罪。但是乞四比羽不受命,皇帝武瞾在平定了契丹之後,下詔讓大將軍李楷固、中郎將索仇率軍擊殺之。

唐軍先斬破乞四比羽,乞乞仲象亦亡故,大祚榮遂將高句麗和靺鞨之衆合併,繼續遁逃。李楷固大軍窮追不捨,度過天門嶺,大祚榮於是與唐軍展開決戰,唐軍大敗,將軍李楷固脫身而還。當時的東北形勢,契丹、奚等全都降附突厥,道路阻絕,唐廷無法再討伐大祚榮。

“天高皇帝遠”的大祚榮進入牡丹江流域,築城自衛,逐漸吸納遼東地區的其他靺鞨部族以及高句麗遺民,最終建立了國家。可能是因襲了其父乞乞仲象受封唐朝的爵號“震國公”,因此大祚榮的政權最初稱爲“震(振)國”,抑或“靺鞨國”。成功建國的大祚榮,再未遭遇女皇派來的追兵,反而接獲了新皇帝的善意。

唐中宗即位後,派遣侍御史張行岌招撫靺鞨國。這是帝國東北方政策的良性轉變,扭轉了武瞾時期四處樹敵、蔑視北族的不智行爲。大祚榮也迅速做出迴應,派遣自己的兒子大門藝入侍,這相當於一種留在唐都的“人質”,表示臣屬於唐朝。唐朝本欲遣使去冊封大祚榮,卻因契丹與突厥連歲寇邊,交通中斷,使節難以抵達。直到睿宗先天二年(713年),大唐終於遣郎將崔忻渡海,繞開陸路威脅,前往大祚榮的都城舊國(今吉林敦化附近),冊拜大祚榮爲左驍衛員外大將軍、渤海郡王、忽汗州都督,仍以其所統爲忽汗州。自此以後,大祚榮所建立的國家開始向大唐遣使朝貢,並改稱爲“渤海國”。渤海國爲何與大唐不斷交好 又反覆失和?

皇城刺殺令:渤海爲何與大唐爲敵

渤海國從一開始就極爲重視與唐朝的關係。然而,第二代王大武藝時期,渤海國與唐關係出現了嚴重問題。大祚榮死後,其嫡子大武藝繼承大統,唐朝皇帝也繼續予以冊封。但他表現出明顯的自尊意識:其一,打破藩臣諡號規定,未經唐朝安排,諡大祚榮爲“高王”。其二,有違唐朝正朔,自設“仁安”年號。其三,在開疆拓土的同時,打算出兵教訓親近唐朝而疏遠渤海國的黑水靺鞨。特別是備戰黑水靺鞨,引發了一系列矛盾。

當初被父王派至長安入侍的王子大門藝,此時已回到渤海國,大武藝想要差遣這位弟弟統領大軍前去攻打黑水靺鞨。大門藝頗知深淺,極力勸阻國王取消這次軍事行動。他說,黑水與唐朝通使而我攻擊它,是背唐。唐是大國,兵力是我萬倍,與之結怨,我將自取滅亡。他還提到了幾十年前高句麗全盛時,有兵士三十萬,抗唐爲敵,尚且失敗了;而當時渤海兵力不過是高句麗的三分之一,怎麼能與唐朝爲敵?國王沒有聽從這一意見。大門藝無奈,只得領兵出征,行軍到黑水靺鞨邊境時,他又一次寫信勸諫王兄罷兵。

渤海國爲何與大唐不斷交好又反覆失和 第2張

網絡配圖

這次勸諫引得大武藝勃然大怒,派遣另一位將軍取代了弟弟,並且下令召大門藝回京,意欲殺之。大門藝懼怕,但他當然不會引頸就戮,於是抄近路逃到了唐朝,玄宗皇帝於是冊拜他爲左驍衛將軍。國王大武藝對弟弟這一“叛國”的行徑,難以容忍。他首先通過外交途徑,請求唐朝誅殺大門藝。唐朝的反應頗有戲劇色彩,皇帝沒有威壓“渤海郡王”大武藝,反倒偷偷將大門藝安排到遙遠的安西(今新疆庫車),並派兩名鴻臚寺官員前去通告渤海國說,大門藝不可殺,皇帝已將他流放到“惡地”嶺南了。大武藝當然也有自己的情報來源,瞭解到實情之後,他態度,甚至斥責唐朝,“陛下不當以妄示天下”,執意殺大門藝而後快。

對於大唐而言,渤海國王不過是一個僻遠小國的君主,對皇帝如此不遜,絕對是不可能容忍的事。但或許是唐朝皇帝扯謊心虛,玄宗僅以泄露機密罪名,將鴻臚寺那兩位官員貶謫,同時,還真的將大門藝轉送嶺南以安撫渤海國王。唐玄宗似乎既沒有表現出大國應有的道義和公正,也沒有堅定地維護“親唐流亡者”的利益,在與渤海國的交鋒中未佔上風,從史書記載來看有示弱之嫌。

六年之後(732),渤海國大武藝得寸進尺,從水陸兩路大舉發兵進犯唐朝邊郡。水路是由渤海國大將軍張文休率“海賊”自遼東渡黃海進攻登州,襲殺了登州刺史韋俊,這還是唐朝州郡歷史上第一次遭到東方部族的入侵。陸路則由國王直接領兵攻至馬都山(今河北青龍、寬甸之間的都山),大肆屠城。兩路進犯都已深入唐境。特別是陸路進攻,實際上是渤海與突厥、契丹、奚等聯合對唐朝的作戰。

唐朝立即反應,同時派遣左驍衛將軍大門藝到幽州,太僕員外卿金思蘭返回新羅,分別徵兵抗擊渤海。金思蘭本是新羅王族,這次他帶回慶州皇帝加授新羅王爲“開府儀同三司、寧海軍使”的冊封,以及要求新羅王發兵進攻渤海國南境的詔命。“寧海軍使”中的“寧海”或許帶有“平定渤海”或“平定海東”之意。十萬新羅大軍因山路險阻,加上雪深丈餘,士卒死者過半,無功而返。渤海國王怨恨弟弟,於是祕密遣使到他所在的唐朝東都洛陽,買通了刺客,刺客在天津橋南暗殺大門藝,而天津橋就在皇城正門不遠,是全城最熱鬧的交通要道。大門藝與刺客奮力格鬥,倖免於難。唐朝廷聞訊震怒,詔令河南府全力捕殺渤海密使相關人等。

渤海國爲何與大唐不斷交好又反覆失和 第3張

網絡配圖

同一時期,唐軍在東北取得了對突厥以及契丹和奚的軍事勝利。室韋、黑水靺鞨等也相繼向唐朝入貢,表示臣服。渤海國王大武藝,因形勢變化,不得不向唐朝皇帝上表請罪。大唐也接受了渤海的悔過。唐朝宰相張九齡的文集中保存了這位大文豪代皇帝所擬的給渤海王之敕書。

其中說道:敕渤海郡王、忽汗州大都督大武藝:……卿往年背德,已爲禍階,近能悔過,不失臣節。……奚及契丹,今既內屬,而突厥私恨,欲仇此蕃。卿但不從,何妨有使,擬行執縛,義所不然,此是人情。渤海斷絕突厥關係,倒向唐朝一方,這也是一明證。不久,“武王”大武藝去世,第三代王大欽茂逐漸開啓了一個“文”的時代,渤海與大唐的關係也進入了親密友好的快車道。

宮廷野史
演義趣聞
奇聞異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