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古代野史 > 演義趣聞 > “連環馬”或真實存在?南宋大將以長槍短斧破解

“連環馬”或真實存在?南宋大將以長槍短斧破解

來源:歷史趣聞網    閱讀: 2.68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小時候,我擁有的最得意小人書之一,是《水滸》題材的《大破連環馬》。“大破連環馬”出自《水滸傳》第55至57回。後來讀書知道,這種神奇戰法並非小說家憑空捏造,乃是由金人“柺子馬”演化而來;《宋史》及岳珂《金佗粹編》對此都有記述。

“連環馬”或真實存在?南宋大將以長槍短斧破解

網絡配圖

據說“柺子馬”又號“鐵浮屠”,規模也是三千人,同樣是把馬連在一起,只是沒有三十匹那麼誇張——乃是三騎一組,用皮繩相連。至於人馬皆披重鎧,則與小說描寫相同。在冷兵器時代,這樣的騎兵一旦出動,猶如一道移動的鐵牆,又像衝入步兵羣中的坦克,難怪宋人驚呼:“鐵浮屠”(意爲“鐵塔軍”)來了!

然而柺子馬在順昌戰役中遇上了剋星!南宋大將劉錡是有名的抗金將領,他命士兵以長槍、短斧相結合,衝入敵陣後,先用長槍挑去敵人的“兜牟”(頭盔),持斧者跟進猛砍對方的手臂、馬腿,甚至近距離“以手捽扯”。砍翻一馬,其他兩馬也便失去戰鬥力,金人柺子馬頓失威風!

幾百年來,人們讀歷史、看小說,對此津津樂道,誰也不曾提出過質疑。不料到了清代,那個好虛榮、愛顯擺、自詡“十全武功”的乾隆皇帝,突然提出疑問來。他說:北人作戰善用騎兵,是取其“控縱便捷”,怎能把三匹馬拴在一塊呢?馬的力量參差有別,這個進、那個退,怎麼控制?三名騎士,這個勇、那個怯,聽誰的?勇猛的必爲怯懦的所連累,這個道理這麼簡單,爲什麼大家都信以爲真了呢?

想想,乾隆說得確實有理。當代歷史學家鄧廣銘先生寫《岳飛傳》,附了一篇《有關“柺子馬”的諸問題的考釋》,對“柺子馬神話”的產生作了十分詳盡的考證。結論是:金人軍隊編制中確有“柺子馬”之稱,但那不過是對兩翼騎兵的稱謂。也有“鐵浮屠”之說,那是漢人對金人“全裝重甲”的主力騎兵的畏稱。

至於“三人爲伍,貫以韋索”(韋索即皮繩)的金人騎兵戰術,據考出自一位並未參戰的文官的描述。此人是順昌通判汪若海,他給朝廷寫報告,對柺子馬、鐵浮屠做了詳細描述,其中就提到“三人爲伍,以皮索相連”的戰術。後來,這段內容又被岳飛的孫子岳珂照抄進《鄂王行實編年》。

“連環馬”或真實存在?南宋大將以長槍短斧破解 第2張

網絡配圖

“編年”中還多了一些細節,如“柺子馬既相聯合,一馬僨(fèn),二馬皆不能行,坐而待斃”云云,據鄧廣銘先生推斷,這是岳珂添加的想象之詞。岳珂撰此文時,岳飛已去世六十年。當年臨陣的人,少有在世者,因而“柺子馬”的謬說也便無人糾正。

鄧先生的考證文章長達萬言,引證翔實,推理縝密,可以看作對乾隆質疑的補證。那麼乾隆作爲清朝皇帝,忽然對這樣一段600年前的史實大感興趣,花心思、費口舌,予以辯駁,又是爲什麼?——原來,此事並非跟滿族皇帝“八竿子打不着”!滿族自認是女真人的後裔,政權始建,也稱“大金”(史稱“後金”)。乾隆大概讀到這段老祖宗戰場受挫的歷史,心裏不舒服,才由此思考,進而“較真兒”的吧?

那麼這段歷史公案,經過一位皇帝、一位學者的考證,是否可以就此定讞了呢?恐怕未必。譬如,那位首次提到“三人爲伍,以皮索相連”戰術的汪若海,雖未目睹,畢竟在事後親臨戰地,訪問了不少參戰者。這一戰術若出於捏造,那造謠的目的何在?就不怕被當世人揭露、被皇帝追究嗎?

此外,確如乾隆所說,三馬聯絡的戰術不合情理,然而類似的戰法古代並非沒有。春秋戰國時期的戰車,就由四馬牽引,乾隆所說的種種弊病也都存在,不也沿用了千百年嗎?

“連環馬”或真實存在?南宋大將以長槍短斧破解 第3張

網絡配圖

此外,宋人張棟親耳聽劉錡講過順昌戰役的細節,說是令持斧勇士砍斷敵騎馬腳,“人馬全裝,一騎倒,又粘倒數騎”(“全裝”指人馬全披鎧甲),這後果,不正是三馬相連導致的嗎?否則怎麼會“一騎倒、又粘倒數騎”?——可見岳珂所說“一馬僨,二馬皆不能行,坐而待斃”也不是憑空想象之詞,必有其信息來源。

許多時候,歷史疑案錯綜複雜,不是靠簡單推理即可破解的。不錯,金人“柺子馬”的名稱本意,很可能如鄧先生所說,是指騎兵側翼,與三馬相連的戰法無關。然而這不足以否定金人確實使用過“連環馬”的戰術。——至於《水滸傳》所說三十匹相連的戰法,則可以判爲“小說家言”,看看熱鬧也就是了,不可當真,也不必較真兒。

宮廷野史
演義趣聞
奇聞異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