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古代野史 > 演義趣聞 > 四大美女西施的死因:是私奔情殺還是失足沉湖?

四大美女西施的死因:是私奔情殺還是失足沉湖?

來源:歷史趣聞網    閱讀: 1.75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西施,本姓施,名夷光。春秋時期越國人,出生於浙江諸暨苧蘿山村。西施是中國古代四大美人之一,又稱西子。她忍辱負重,以身救國的故事,被傳爲千古佳話

春秋末年,強大的吳國攻打越國,結果越軍因寡不敵衆而大敗。越國國王勾踐向吳國國王夫差乞降。吳王夫差不聽大夫伍子胥“殺掉勾踐,以絕後患”的勸告,把勾踐夫婦和越國大夫范蠡,囚禁在姑蘇虎丘,當夫差的馬伕。三年後,被放回了越國。

四大美女西施的死因:是私奔情殺還是失足沉湖?

網絡配圖

當勾踐回國後,就立志要向吳國報復,恢復自己的威信。他臥薪嚐膽,勵精圖治。欲採用美人計的方法來達到其政治目的。經過民間挑選,這個歷史重要任務最終落在西施身上。西施帶着亡國之痛,懷着愛國主義情懷,肩負着救越國百姓於水火之中的政治使命來到吳國。她用盡渾身解數讓吳王對她寵愛有加,言聽計從。

西施不僅貌美如花,而且機智勇敢,懂得如何討得吳王的歡心。自西施到了吳王的身邊,吳王就整日沉溺於酒色中,不顧國家安危。整日住在姑蘇臺,與西施一年四季享樂遊玩。朝中大臣有勸諫的,都被他或訓斥、或驅逐、或罷官,於是大家漸漸也就不敢說了。只有老臣伍子胥,見吳王如此無道,就在姑蘇臺下進諫勸阻,但吳王還是不理。伍子胥覺得吳王如此勢必禍國,勸諫又不聽,於是稱有病不再上朝,吳國的國力從此日漸衰弱。

吳王夫差把萬千寵愛集於西施一身,而西施從未忘記自己的使命,她時刻想着怎樣讓吳王高興,怎樣讓吳王把更多的心思放在自己身上,好讓吳王成爲無道之君,荒廢國事。伯嚭是吳國的大夫,深得吳王寵信,爲人奸詐貪婪。越國利用他的這一弱點,經常給他送些金銀珠寶,有時也給他送美女,爲了得到更多的好處,他不惜出賣國家,與西施一起說越國的好話。

公元前475年,越國趁國力強盛之際,攻打國力日益衰弱的吳國,大獲全勝。吳王夫差的寵妃西施的人生軌跡戛然而止,似乎隨着灰飛煙滅的吳國沒進了黑暗的歷史之中。

後人評價歷史人物的眼光經常是苛刻、不公正的,往往只留意他們最爲輝煌的時刻,忽視了他們落寞或者平靜的歲月。西施就受到了這樣的“忽視”。西施留在歷史舞臺上的時光似乎只有曇花般的幾年,更多的人生軌跡被人爲忽略了。當我們想努力還原一個完整的西施時,會發現異常艱難,更會發現太多的謎團和思考。

四大美女西施的死因:是私奔情殺還是失足沉湖? 第2張

網絡配圖

應該如何評價西施呢?歷來多將亡吳的根由歸之於女色,以爲西施是禍水。唐朝羅隱曾有《西施》詩一首:“家國興亡自有時,吳人何苦怨西施。西施若解傾吳國,越國亡來又是誰?”這首小詩破除了“西施是禍水”的論調。家國興亡成敗是各種複雜因素綜合作用的結果,吳國滅亡是各方面矛盾激化爆發而形成的,不應回咎於西施個人。將一國的衰亡歸結爲個體的美色,是爲亡國君臣擺脫責任的託詞。“西施若解傾吳國,越國亡來又是誰?”則用推論說,假如西施忠誠吳國,後來越國的滅亡又能怪罪於誰呢?在歷史大勢眼前,個人的作用究竟是有限的。西施是個愛國者,我們不能由於她的美色和她的作用,將她列爲禍國魁首。

“紅顏禍水”是中國歷史上一種比較奇怪的現象。俗話說:衝冠一怒爲紅顏。紅顏不僅是帝王爭奪的對象,也是他們玩弄的對象。他們已經習慣了把責任推給女人來承擔。比如說,仗打敗了,便叫女人去“和親”,國家亡了,就拿女人來“頂罪”等等。這些紅顏們,她們惟一的錯誤就是長得太漂亮,可這也算是罪過嗎?帝王身邊的女子是否就不能生得如花似玉?答案當然是否定的。

不可否認,西施爲越國立下了汗馬功勞。後人將西施在吳越爭霸中的歷史作用過分拔高,彷彿西施成爲越國滅吳的頭號元勳、王牌武器。這就嚴重背離了史實。西施在吳越爭霸大局中僅僅是一枚極小的棋子,作用有限。

西施給後人最深的印象就是她的美貌。相傳西施在溪邊浣紗時,水中的魚兒被她的美麗吸引,看得發呆,都忘了游泳,“撲騰”一聲沉進了水底。於是乎,後代用“沉魚”來形容女子的美貌,西施也因此與王昭君、貂蟬、楊玉環並稱爲中國古代四大美女,成爲美的化身和代名詞。四大美女享有“閉月羞花之貌,沉魚落雁之容”。

吳國滅亡了,西施到什麼地方往了呢?她的後半生又是怎麼度過的?

1、一種說法是愧疚自縊說。在一些話本和戲劇中演繹的情節是,西施助越國滅掉了吳國後,一方面感到欣慰,完成了自己的使命。另一方面也感到內疚,覺得對不起吳王夫差,在一種異常矛盾的心理中,不能解脫,最後自縊於“館娃宮內”。

被范蠡帶走說。這種說法較爲風行,典籍中有記載。東漢人所寫的《越絕書》中記述:“西施,亡吳後復歸范蠡,同泛五湖而去。”文學戲劇作品大都這麼描繪。說吳國滅亡的當天,范蠡做了兩件事,一件是勸他的好朋友、一同共患難的文種,趁早離開勾踐。再一件事就是,在姑蘇臺下花蔭深處找到了萎頓不堪的舊日情人西施,倉皇逃到太湖,雙雙駕一葉扁舟,消失在煙波浩渺之中。蘇東坡曾經寫道:“五湖問道,扁舟歸去,仍攜西子。”在山東肥城陶山,據說有范蠡和西施墓。

四大美女西施的死因:是私奔情殺還是失足沉湖? 第3張

網絡配圖

3、被范蠡沉湖說。西施在越滅吳後的命運還有一種說法,說吳國滅亡以後,越王因爲西施的美貌想要將她留在身邊,但是范蠡堅決反對,他要越王吸取吳王教訓,不能被美色誘惑。他設下計策,派人用越王的車把西施騙到太湖,又把她騙上船,到湖心的時候,趁西施不注意,狠心將西施從船上推下,西施就這樣溺死於太湖之中了。

被吳人沉江說。民間有一種傳說,吳國滅亡後,吳人把一腔怒火都發泄在西施身上,用錦緞將她層層裹住,沉在揚子江心。《東坡異物志》載:“揚子江有美人魚,又稱西施魚,一日數易其色,肉細味美,婦人食之,可增媚態,據云系西施沉江後幻化而成。”唐代羅隱寫詩道:“家國興亡自有時,吳人何苦怨西施。西施若解傾吳國,越國亡來又爲誰。”從唐代人寫的這首詩中,可以看出西施“被吳人沉江說”,有一定市場。

5、被勾踐沉江說。越王勾踐曾說:“亡吳之功,西施當屬也。”傳說勾踐認爲吳國的滅亡源於夫差沉湎於西施的美色,爲了避免西施的美色反過來殃及越國,他恩將仇報,賜西施沉江而死。這種說法和“被吳人沉江說”、“被范蠡沉湖說”是異曲同工,都把西施看成了“紅顏禍水”。

被越後沉江說。傳說越國滅吳後,勾踐欲將西施收進後宮。越後認爲西施是“禍國之女”,擔心西施禍害越國,就令手下將其裹進牛皮袋子中沉入江底了。這種說法因較爲符合君王好色、王后妒嫉的心理,比較流行。《東周列國志》上就是這種說法。

筆者贊成“沉江說”。不管是吳人、范蠡、勾踐或王后沉的。

因爲“沉江說”,典籍記載較早。離吳國滅亡(公元前475年左右)不到百年,墨子在《墨子·親士篇》中說:“比干之殪,其抗也;孟賁之殺,其勇也;西施之沉,其美也;吳起之裂,其事也。” 意思是這些人都是“死其所長”——因各自的所長招致相同的禍害。西施是因其美貌而被沉入江裏遇害的。他清楚地說“西施之沉,其美也”,明確地指出西施被沉江而死的。

另一典籍《吳越春秋》也明確記載:“吳王亡後,越浮西施於江,令隨鴟夷以終。”這裏的“鴟夷”,有人解釋是指范蠡,根據是范蠡曾經“變名易姓,適齊爲鴟夷子皮。”(《史記·貨殖列傳》)。

四大美女西施的死因:是私奔情殺還是失足沉湖? 第4張
 

網絡配圖

筆者認爲這裏的“鴟夷”,解釋爲“牛皮”較爲合理。意思是把西施用牛皮一裹,“浮於江”上了。范蠡改姓名爲“鴟夷子皮”,是紀念朋友和對手伍子胥的懷念。伍子胥被夫差賜死後也是用鴟夷牛皮收斂的屍體。唐人司馬貞的《史記索引》載:“鴟夷子皮,范蠡自謂也。蓋以吳王殺子胥而盛鴟夷,今蠡自以有罪,故爲號也。”

還有一個佐證:浙江沿海一帶一道名菜“西施舌”(一種蛤蜊肉),據說就是紀念西施沉江的,所謂美女加美食。

筆者在《西施頌》採用的是“沉江說”,並設計了范蠡棄官亡走後,在江面上看到了牛皮裹着的西施屍體,派人送她回家鄉安葬的情節。

也就是說,西施之魂已經迴歸故里,至於埋葬在什麼地方,是葬的屍體,還是衣冠,則需要進一步考證。

宮廷野史
演義趣聞
奇聞異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