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歷史密史 > 歷史記事 > 明朝三個獲得太師稱號的大臣,結局都怎麼樣了?

明朝三個獲得太師稱號的大臣,結局都怎麼樣了?

來源:歷史趣聞網    閱讀: 2.56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明朝大文豪王世貞在他的《弇山堂別集》爲大家列舉出了明朝八位太師,分別是李善長、張輔、張懋、朱永、徐光祚、郭勳、朱希忠、張鶴齡。

勳臣以太師爲極,凡八人:若李韓公善長、張英公輔,不爲太傅、太保;朱保公永、張英公懋、張昌公鶴齡、徐定公光祚,不爲太保,以躐加故也。獨翊國公郭勳初加太保,再加兼太子太傅,三加太傅,四加兼太子太師,五加太師。成國公朱希忠初加太子太傅,再加太保,三加太傅,四加兼太子太師,五加太師。二公遍歷三公,近代所絕少。

明朝三個獲得太師稱號的大臣,結局都怎麼樣了?

在明朝的官職體系中,三公高於三孤,三公中太師高於太傅又高於太保,按照慣例,一般三公只能由公侯伯這些勳臣獲得,文臣最高僅能獲得三孤稱號,如在土木之變中力挽狂瀾的于謙深受明景帝的寵信,卻也只能加封“少保”,而不能加封三公稱號。因此我們可以發現王世貞所列出的八人中,除李善長以外,其餘七人都是勳臣後代或皇親國戚。

除此以外,因爲王世貞的時代侷限(死在萬曆年間),他所數的太師人數也是不齊的。王世貞漏算了兩個人,一個是他的同科張居正,因爲張居正死後被萬曆皇帝清算抄家,因此王世貞並沒有將其列在其中,另一個則是明朝最後一個首輔周延儒。

因此明朝的“活太師”應該有三人,分別是李善長、張居正、周延儒。這三人的命運中以張居正的名聲最大,可以說天下無人不識君,以李善長的結局最爲悲慘,一家七十餘口統統死朱元璋屠刀之下,而周延儒最爲無恥,崇禎皇帝臨終前說自己非亡國之君,諸臣皆亡國之臣,周延儒便爲其中典範。

明朝三個獲得太師稱號的大臣,結局都怎麼樣了? 第2張

首先說下李善長,在王世貞所列的太師名單中,他是把李善長當前勳臣看待的,但李善長之所以受封爲太師,主要原因不是他“韓國公”的身份,而是因爲洪武四年李善長提出致仕,朱元璋爲了避免君臣矛盾而答應他的請求,撤掉了李善長丞相之職,加封太師是朱元璋對李善長內心愧疚的彌補。

洪武九年,朱元璋還將自己的女兒嫁給了李善長的長子李祺,這又爲後來朱元璋夷李善長三族時放過李祺和他兩個兒子埋下伏筆。總體來說,李善長作爲第一功臣遭遇如此下場,不得不說是極爲悲慘而又令人惋惜的。

至於張居正,十年改革,給奄奄一息的明朝打上了一針強心劑,明朝才得以再延續,實爲中興名臣。不過他與萬曆皇帝之間亦君亦臣、亦師亦父的關係也爲他死後被清算埋下了伏筆。

萬曆作爲一位年輕又有想作爲的君主,在張居正這個“攝政王”死後,想要清除他的影響力,樹立起自己帝王的權威,加上張居正私德有虧,死後被清算抄家只能說張居正的必然命運。我們可以類比下康熙與螯拜,假設張居正不死,隨着萬曆皇帝的成長和政治上的成熟,君權與相權的矛盾也會被激發,到時張居正的下場可能會更悽慘些。

明朝三個獲得太師稱號的大臣,結局都怎麼樣了? 第3張

至於周延儒,此人當得上“無恥”這個評價,單說一件事情就夠了。1643年,明朝滅亡前一年,清兵入關打得明朝軍隊節節敗退,周延儒臨危受命,自請上陣督師,讓崇禎皇帝大爲感動,對此大加褒獎。

可這位臨危受命的首輔到了前線後,當他觀察到清兵有退兵的意圖後,他想的不是如何追擊清軍擴大戰果,而是選擇在軍營裏飲酒作樂,最無恥的行爲是,明明一仗沒打,卻天天給崇禎發捷報,讓不知情的崇禎皇帝再次獎賞周延儒,周延儒的“太師”稱號由此而來。

但紙是包不住火的,錦衣衛指揮使駱養性上疏給崇禎皇帝,說明周延儒謊報軍情,欺君犯上的罪行,崇禎皇帝於是下旨徹查,大罵“最恨周延儒對朕玩弄計謀欺瞞”,最終周延儒被賜自盡,“狡詐欺君、喪師辱國”,一死不足贖其罪!

歷史記事
歷史真相
未解之謎
世界史
歷史上的今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