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歷史密史 > 歷史記事 > 頓國一開始是誰的封地?是周武王弟弟的封地嗎

頓國一開始是誰的封地?是周武王弟弟的封地嗎

來源:歷史趣聞網    閱讀: 4.02K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提起項城,人們立刻想到的就是某個牌子的味精,或者是中國近代史上的風雲人物袁項城——袁世凱。比起豫東其他縣市,似乎人們很難把這座城市和千年古縣聯繫起來,事實上,歷史文化底蘊深厚的豫東地區,從來不乏歷史古城。

項城,就其歷史而言,堪稱悠久。項城這個地名,最早可以上溯到西周初年的項子國。

項子國是西周時一個小諸侯國,雖然國不大,但輩分不低。項子國的第一任國君是季轂。據說季轂是周武王的弟弟,武王伐紂時擔任虎賁中郎一職。虎賁是周國的精銳部隊,能在這樣一支部隊任職,說明季轂的軍事素養很高。武王死後,成王繼位,因爲季轂在牧野之戰立下大功,所以將其分封到了今天的項城一帶。

按照《禮記》記載的周代封建官制,“王者之制祿者,公、侯、伯、子、男,凡五等”。項子國君在史料中被稱作“項子”,顯示爲第四等的小國,儘管季轂源於姬姓。不過季轂的後世子孫以邑爲姓,據說這也是後世項姓的起源。項城,其名源於此。

諸侯小國多被吞併

作爲千年古縣,項城的歷史演變比較複雜。

春秋時期,項城一帶除了項子國,還有一個頓子國(今項城市南頓鎮一帶)。和項子國一樣,頓子國也屬於醬油諸侯——爵低國卑,疆狹民寡,逐漸衰落。

頓國一開始是誰的封地?是周武王弟弟的封地嗎

公元前643年,魯國滅掉了項子國,此後這裏一直被稱爲項地。後來楚國北侵,滅掉了魯國,項地併入楚國。

頓子國的滅亡稍微複雜一些。頓子國原本是中原地區陳國的依附國,後來南方的楚國勢力日益北侵,本來就國卑勢弱的頓子國,夾在逐鹿中原的諸侯之間,或依或違,時即時離,搖擺不定,惶惶不可終日。

看到原本的附庸頓子國懼怕楚國之強,陳國於是大兵壓境,三下五除二滅掉了頓子國。頓子國國君逃奔到楚國避難,並向楚國求援。

公元前637年秋,楚國派大將成得臣率兵攻打陳國。根據《左傳》的描述,這場戰爭毫無懸念,被楚軍佔領了兩座城池後,陳國就屈服了,楚軍在頓地一帶修築新城後回國。結合項城史志的記載來看,這次楚國伐陳,光復了頓子國,不過由於陳國的勢力比較大,爲了保險起見,復國後的頓子國都城被迫往南遷徙,新築的頓城後來又稱南頓。

頓子國復國後,不甘心完全淪爲楚國的附庸。公元前496年,頓子國國君準備投降晉國,於是便背叛了楚國,同時和陳國斷絕了友好關係。楚便在陳國的幫助下發兵滅掉頓子國。頓子國滅亡後,頓子國的貴族爲了紀念國家,開始以國名爲姓,頓姓由此而生。

頓子國亡國後,項地一帶全部併入楚國。到了楚襄王時期,楚國都城由郢遷到了陳(今淮陽一帶),以陳爲國都,項爲別都。

南頓百姓的劉秀情結

春秋戰國,羣雄並起,五霸爭強,七雄一統。

頓國一開始是誰的封地?是周武王弟弟的封地嗎 第2張

嬴政滅掉六國後,在全國設立郡縣制,不過這時候沒有項地什麼事兒——改陳地爲潁川郡,以陳爲縣。項地歸屬於潁川郡,只有項地名而無項郡或項縣之名。

公元前202年,漢高祖在這一帶一下子設立了兩個縣:項縣(治所在今沈丘縣槐店鎮)和南頓縣(治所在今項城市南頓鎮),都隸屬於潁川郡。

漢高祖設立了南頓縣,但和南頓歷史聯繫最爲緊密的,是東漢的光武帝劉秀。

雖然古籍史料確鑿地告訴我們,南頓城建於春秋時期,但南頓百姓更相信,南頓城是劉秀時修的。

據說“昆陽大戰”後,王莽軍大敗。劉秀率兵乘勝西征,在途中遇王莽增援大軍,因寡不敵衆,劉秀兵敗而逃,王莽命人馬追趕,並下令五更前一定捉住劉秀。因劉秀是真龍天子,遭此劫難驚動了太白金星。於是太白金星駕臨南頓上空,命土地爺帶領手下三千小鬼繞劉秀宿營地修建城池,一夜之間修築了一座城池。等王莽趕到時,見平地突起一座堅固的城池。王莽大驚失色,連忙退兵,劉秀得以逃脫。

這一充滿了封建迷信色彩的傳說,顯然不足爲信。在老鄉的帶領下,記者觀看了“飲馬池”、“扳倒井”等當年王莽追劉秀的故事遺存。

“王莽追劉秀”是個異常經典的故事,經典得整個北中國地區都流傳着類似“王莽追啊追,劉秀逃啊逃,神仙鬼怪來幫忙”的故事。當然這些故事基本都經不起推敲,不過劉秀和南頓的故事有些倒是有史可查的。劉秀的父親劉欽當年做過南頓縣令,並在此迎娶了劉秀的母親樊嫺都。

或許因爲幼年在南頓生活過的緣故,劉秀稱帝后,曾於公元43年來到南頓,下令免除南頓縣兩年田賦。南頓的老百姓非常高興,就修建了一座光武廟,以示紀念。雖然現在的光武廟是今人所建,但足以反映出南頓百姓對光武帝劉秀的偏愛。

頓國一開始是誰的封地?是周武王弟弟的封地嗎 第3張

出項城市區往西南不過十餘里,老遠就能望見一道土夯城牆,這就是南頓故城遺址。根據《太平寰宇記》的描述:“南頓,古頓子國,後逼於陳南徙,故號南頓,其城楚令尹子玉所築。

故城管理所所長朱麗華女士告訴記者,黃土夯就的城垣經過兩千多年的洪水沖刷、風雨侵蝕和人爲破壞,僅保留下北城垣一段,高7米左右,長200多米,最寬的地方不過10米。

據考古發掘,城垣分爲上中下三層:最下層屬商代時期;中層有清晰的夯土層,屬於東西周時期;上層含大量秦漢時期的粗繩紋板瓦和筒瓦等建築材料,夯層十分明顯。朱麗華說,正因爲此,南頓故城備受關注,1986年就被省政府批准爲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南北朝時首次命名項城縣

三國時期,項地一帶爲項縣,不過由於在曹魏統轄範圍內,項縣隸屬於陳國。

西晉實行的也是郡國制,項縣名稱沒有改變,西晉時先屬陳國,後改屬樑國。

南北朝時,戰爭頻繁,東討西伐,南征北戰,潁、淮流域歸屬經常變化,項縣隸屬州郡也隨着不斷更迭,縣的名稱也是這樣。

在南朝劉宋時期,項縣被改稱爲項城縣——這是項城一名首度出現,當時的項城縣隸屬於豫州陳郡。

北朝時期,項城縣又改回了項縣。

隋朝統一後,確定爲項城縣。後來又復設南頓縣。

到了唐代,公元623年,南頓縣被撤銷,併入項城縣。公元627年,將附近的潁東縣併入項城縣。公元695年,項城縣西部一帶劃入光武縣(後改名爲南頓縣)。

五代時期,項城縣隸屬陳州。北宋和金代時期,項城縣隸屬河南府陳州。

頓國一開始是誰的封地?是周武王弟弟的封地嗎 第4張

到了元代,公元1336年,項城縣被廢,但不久重新復設,隸屬於陳州。

明代時期,公元1368年,南頓縣被撤銷,併入項城縣,項城縣隸屬開封府陳州。公元1644年,李自成攻入北京,建國號大順,下令將項城縣改爲項州。

李自成遠在北京,對項城念念不忘,大概和當年的項城之戰有關。衆所周知,李自成大軍崛起的轉折點就在河南。公元1641年9月,李自成大軍與陝西總督傅宗龍在項城一帶展開決戰,經過苦戰,李自成大獲全勝。隨後,李自成大軍頻頻告捷,項城、襄城、朱仙鎮、郟縣、汝寧五次戰役的勝利,不僅擊敗了傅宗龍、汪喬年、楊文嶽孫傳庭等明軍主力,而且控制了河南全省,部衆發展到近百萬人,一躍成爲明末農民起義軍的主力。這大概就是李自成將項城由縣升格爲州的原因所在吧。

不過到了清代,項城又改回了縣的本名,依舊隸屬河南省陳州府。

說文解字

“項”字,形聲字,從頁工聲。該字最早見於春秋戰國時代,早期字形或左頁右工,後世固定爲左工右頁。古文字中的“頁”,本像一突出頭首之人形,所以漢字中大凡從頁者都與頭首有關。只是由於古今音變,我們現在已經看不出“工”是用來表音的偏旁了。

據《玉篇》,項是指脖子的後部。文獻中有這樣的用法,如《左傳·成公十六年》:“王召養由基,與之兩矢,使射呂錡,中項,伏弢。”也可泛指脖子,如《荀子·修身》:“行而俯項,非擊戾也。”冠的後部也可稱“項”,如清代張惠言《儀禮圖一》:“凡冠後曰項。”《儀禮·士冠禮》:“賓右手執項,左手執前進客。”此外,項還可表肥大、種類、古國名、古姓氏諸義。其中用爲古國名者,如《春秋·僖公十七年》:“夏,滅項。”這裏的古項國,位於今河南省項城市東北。古項國被滅後,後世子孫以國爲氏。春秋時有項橐,秦末有項籍與項伯等。

歷史記事
歷史真相
未解之謎
世界史
歷史上的今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