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歷史密史 > 歷史記事 > 集合衆多黑科技的中國四大古船,有些技術至今仍被應用於船舶

集合衆多黑科技的中國四大古船,有些技術至今仍被應用於船舶

來源:歷史趣聞網    閱讀: 2.38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西方的大航海時代,推動了地理大發現,是世界歷史上的重要事件。中國航海的輝煌歷史,莫過於鄭和下西洋了。其實,中國古代對航海的貢獻不止於此。古人先後發明了多種船型,其中四大古船,集合了衆多黑科技,是水上運輸、捕魚謀生和近海作戰的主力船型。

出現最早的是沙船。公元前525後,吳軍攻楚。雙方在長岸(安徽當塗西南)爆發激戰,楚軍主帥司馬子魚戰死,楚軍反擊,繳獲了吳軍旗艦“餘皇”。吳公子光見狀,事先安排熟悉水性的吳軍士兵,潛伏在水中。晚上,吳軍高呼:“餘皇。”潛伏的吳軍一呼百應,楚軍騷亂,吳軍乘勢掩殺,楚軍大敗,吳軍重新奪回了“餘皇”。

集合衆多黑科技的中國四大古船,有些技術至今仍被應用於船舶

圖1 沙船是中國古代用於航海的一種防沙平底木船

“餘皇”是春秋時期吳國水軍裝備的大型戰船。船體寬大,船身有三層船艙,外觀似樓,有“樓船”之稱,這就是沙船前身。經過不斷的改良,在唐代時,江蘇崇明出現了一種平底海船。沙船大小不同,載重不一,小型的200噸,中型的500噸,大型的1200噸。鄭和下西洋時,就有大型沙船的身影。

沙船艏艉方正、底部扁平,甲寬舷低,這一特殊結構,使它具有適航性好、吃水淺、載重量大,安全性高等特點,能在江河湖海廣泛應用。在清代道光年間,全國總共有沙船上萬艘,僅上海就佔總數的一半。

沙船的表現出衆,也存在不足之處。由於船底扁平,造成航速較慢。經過實踐摸索,船工對沙船進行了技術改造,在船艏加裝梗水木、船腰增設腰舵、船艉加掛太平籃,實現全風向航行。在七級大風下,沙船依然平穩行駛。此外,沙船穿浪能力不足,削弱了它的遠洋能力。元至元十一年(公元1274年)三月,由九百艘沙船組成的元朝艘隊,在攻打日本途中遭遇颱風襲擊,元軍損失慘重,這次失利與沙船的先天不足很有關係。

集合衆多黑科技的中國四大古船,有些技術至今仍被應用於船舶 第2張

圖2 福船的模型

清道光二十六年(公元1846年),一艘名爲“耆英”的中國帆船,歷時兩年,從香港出發,經好望角,沿美國東海岸,到達英國,創造了中國帆船遠洋航行的最遠紀錄。“耆英號”以福建、浙江一帶的海船爲藍本設計。這種海船始於宋元時期,採用單龍骨,下尖上寬,艏艉高翹,以福建制造的質量最好,因此稱爲“福船”。

福船有兩大特點:一是特有的雙舵設計,能夠在遠洋近海操控自如,進退便利。二是採用水密隔艙技術。這種技術是將船艙分隔,互相密閉。這麼做一方面便於裝御管理,另一方面提高了福船的生存能力。即使有一兩個水密艙進水,只需進行鍼對性的修補,不會對福船整體造成影響。

集合衆多黑科技的中國四大古船,有些技術至今仍被應用於船舶 第3張

圖3 《籌海圖編》中的福船

鄭和下西洋時,寶船是船隊的主體,長146米,寬50米,吃水6米,排水量超萬噸,船分四層,九桅十二帆,光船錨就重達數千斤,需要二三百人合力,才能啓航。寶船是當時世界上最大的木質帆船,也是一艘超大號的福船。

明嘉靖年間,胡宗憲在《籌海圖編》中,描述福船“高大如樓,其底尖,其上闊,其首昂而口。”正因如此,福船稍加改造後,就能成爲一艘戰船。戚繼光在閩浙沿江組織抗倭船隊,福船是這支船隊的主體。戰船底層爲壓艙石,二層居住士兵,三層日常操練,四層裝備了各種大小火器,用於對敵作戰。由於身高底尖,適合近戰衝擊,對敵船造成毀滅性的傷害。戚繼光在《紀效新書》中記載“福船城風下壓,如車輾螳螂,鬥船力而不鬥人力,是以每每取勝。”正因爲福船優勢明顯,明朝水軍的主力以福船爲主,威力驚人,戰果顯著。

集合衆多黑科技的中國四大古船,有些技術至今仍被應用於船舶 第4張

圖4 臨高拖風船,廣船的一種

福船特色鮮明,廣船同樣表現突出。廣船,萌芽於唐宋時期,成熟於元明,因產於廣東而得名。它與福船有很多相似之處,兩者大小相當,船型類似,都是以頭尖體長,上寬下窄爲主要特徵,船體結構同樣採用了水密隔艙技術。

廣船也有自己的“獨門祕籍”。福船的材質以杉木爲主,廣船採用的是產於東南亞珍貴的闊葉樹種鐵力木,具有質重堅韌、耐磨損、耐腐蝕、不易變形、抗蟲蛀等特點,不過價格是杉木是兩倍。廣船的龍骨均是鐵力木的。有了這套堅硬的“骨骼”,廣船的適航性和耐用性遠高於福船。

圖5 明末清初外國人畫的珠江口的廣船,基本和福船一樣

此外,廣船還採用了平衡硬式斜桁四角帆和多孔舵。簡單來說,廣船桅少帆多,一桅多帆,而且帆寬大於船寬,是當時中國船帆面積最大的船。而多孔舵則是在舵葉上有棱狀孔。這一小小的改動能使舵葉兩側的水相互聯通,減少轉舵力矩,操作省力。

“金華興”是廣船的典型代表,是目前中國現存最早、船型最大、保存最完整的三桅古帆船,始建於清代後期,2004年5月,一支海洋科考隊發現了仍在海上捕撈作業的“金華興”。它全長28.5米,寬8.2米,主桅杆高23.5米,排水量二百噸,有八個艙房十六個鋪位,底板和肋板分別採用了鐵力木和香樟木,是不可複製的“活化古”,具有極高的研究價值。可惜在2008年7月7日,“金華興”在珠海離奇沉沒。十天後,“金華興”打撈出水,當地政府將對其進行大修後,計劃成立古帆船博物館,讓它找到最終的歸宿。

集合衆多黑科技的中國四大古船,有些技術至今仍被應用於船舶 第5張

圖5 巴里繪製的鳥船側視圖與正視圖

集合衆多黑科技的中國四大古船,有些技術至今仍被應用於船舶 第6張

圖6 巴里繪製的鳥船甲板佈置圖

作爲最後一種出現的木帆船,鳥船創造了中國木帆船最後的輝煌。因航行速度快,如海上飛行的水鳥,故名鳥船。因船眼上有綠色的眉毛,又稱“綠眉毛”。鳥船誕生於嘉靖年間,最初的船型修長,艏艉尖細,船身低矮,三漿一櫓,可容納三五十人,是浙江沿海常見的小型漁船。

萬曆年間,出現了鳥船2.0版。船身進一步加大,由四漿變成六櫓,船艉增加一櫓,這樣可以做到“有風揚帆,無風搖櫓”。到明末,遠洋貿易大都以鳥船2.0plus爲主力。船身長達23米,船尾設櫓,取消了兩旁的船櫓。

鳥船體積的增大,引起了多方的關注。隨着熱火器的普及,明朝水軍大量裝備了鳥船,用於近海作戰。爲了適應水戰,鳥船分爲單層和雙層,每艘船裝備的大小火炮,少則18門火炮,多則36門火炮。商人看中的鳥船載重量大、速度快的特點,將其豪華裝修,造價是官船的數倍,在船艏二側設有牙狀設置,用來防止海盜登船,在薄弱部位釘着鐵釘,“使賊不得近板”。正因如此,鳥船成爲海盜重點關注的對象,明末大海盜劉香將搶劫的鳥船據爲已有,改裝成載員三百餘人、架炮十餘門的海盜船。

集合衆多黑科技的中國四大古船,有些技術至今仍被應用於船舶 第7張

圖7 鳥船,又稱綠眉毛,是中國古代海船中的一種船型

清初,盤踞在臺灣的鄭氏集團,成爲清廷重點打擊對象。“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當時,福建總督姚啓聖建造和篩選了大量大型鳥船,據汪楫在其《使琉球雜錄》中記載:“船長十五丈有奇,闊二丈六尺,桅高十餘丈,頭桅踰其半„„戰臺各翼以扶欄列炮十二。”雖與鄭氏集團的三十六門炮的鳥船相比,仍存在差距,不過在東亞已經是十分先進的戰船了。

憑藉這些戰船,施琅最終殲滅了鄭氏艦隊,鄭克塽被迫投降,臺灣納入清朝版圖,實現了統一。戰後,鳥船失去了利用價值,紛紛拆解,直到西方列強的堅船利炮,轟開了塵封的國門,此時,清廷才意識海防的重要性,醒悟之際,爲時已晚。

中國古代四大古船,集合了當時最先進的技術,有些技術至今仍然廣泛應用於各類船舶。然而先進的技術受制於落後的觀念,不但沒有享受技術紅利,反而助長了對手的技術進步,這是技術的不幸,也是時代的悲哀,戒之!鑑之!

歷史記事
歷史真相
未解之謎
世界史
歷史上的今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