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歷史密史 > 歷史記事 > 君權神授中國和西方有什麼區別?又有哪些相同點

君權神授中國和西方有什麼區別?又有哪些相同點

來源:歷史趣聞網    閱讀: 5.12K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中西君權神授對比

中國的君權神授

神化封建君主專制制度的一種政治理論。認爲皇帝的權力是神給的,具有天然的合理性,皇帝代表神在人間行使權力,管理人民。據記載,在中國,夏代奴隸主已開始借宗教進行統治。《尚書·召誥》說:“有夏服(受)天命。”

這是君權神授最早的記載。

殷商奴隸主貴族創造了一種“至上神”的觀念,稱爲“帝”或“上帝”,認爲它是上天和人間的最高主宰,又是商王朝的宗祖神,因此,老百姓應該服從商王的統治。西周時用“天”代替了“帝”或“上帝”,周王並被賦予了“天子”的稱呼。周代的銅器“毛公鼎”銘文記載:“丕顯文武,皇天宏厭厥德,配我有周,膺受天命”,明確地宣傳“君權神授”的思想。

君權神授中國和西方有什麼區別?又有哪些相同點

君權神授的理論在漢代有了系統的發展,董仲舒提出了“天意”、“天志”的概念,並且提出了“天人相與”的理論,認爲天和人間是相通的,天是有意志的,其是最高的人格神,自然界和人類社會的最高主宰,天按照自己的面目創造了人,人應按天的意志來行動。從“天人相與”的神學目的論出發,董仲舒提出“君權神授”的命題。他認爲皇帝是天的兒子,是奉天之命來統治人世的,人民應該絕對服從他們,凡是君主喜歡的事,老百姓應該無條件去做。君權神授的理論,強調君權的天然合理性和神聖不可侵犯性。這種理論在中國產生了深遠的影響,歷代帝王以至造反的農民領袖,無不假託天命,自稱“奉天承運”,或者說“替天行道”,把自己的活動說成是受上天的指使,從而達到神化自己及其活動的目的。

西方的君權神授

中世紀時期,查士丁尼皇帝竭力歌頌君主的權力,第一個提出君權神授思想,竭力將世俗君權和宗教神權結合起來,從而使東羅馬帝國(拜佔廷)逐漸發展成爲一個神權君主國,實行專制主義的政治體制。奧古斯丁對上帝之城(the City of God) 與地上之城(the City of Man) 的描寫,無疑是當時混亂局面的反映。他說,“上帝的選民”纔有資格成爲上帝之城的居民,地上之城只能是“上帝的棄民”居住之所,但兩者都由上帝控制;地上之城的君主職位是上帝爲實現自己的目的而設立的;由誰登基爲王也受上帝的意志支配。奧古斯丁的論述奠定了中世紀西歐君權神授的理論基礎。同時他還認爲,在現實社會中區分不出誰是選民,誰是棄民,但是到末日審判時上帝自會區分。這一理論充分表現出奧古斯丁作爲思想家的狡黠和機智,既爲當時的社會混亂作出瞭解釋,又給無奈中的人們一種美好的嚮往和追求。他的理論看似合情合理,實際上是畫餅充飢;上帝看似無所不在、無所不能,實際上什麼具體事情也沒做,在現實生活中還是要靠實力樹立權威。

君權神授中國和西方有什麼區別?又有哪些相同點 第2張

1603年,英國女王伊麗莎白一世指定詹姆士爲其繼承人後駕崩。詹姆士即位爲英格蘭國王,自封爲大不列顛王國,史稱詹姆士一世,時年36歲。1625年,詹姆士一世駕崩。 詹姆士一世不瞭解英國議會,看不起議會下院,鼓吹君權神授論。1611年,他第一次解散議會。

西歐的封建王權是在民族大遷徙,野蠻對文明的征服,日耳曼人遷徙和建國等混亂狀態中出現和發展起來的一種權威。正像基佐描述的:“衆雄逐鹿,風雲莫測的時代,或者出於無知、殘忍、腐敗,一些人私慾橫流,社會淪爲個人意志角逐的戰場不能自拔,因爲社會缺乏一個自由結合而成的廣泛的共同意志,這時候,人們會熱烈希望出現一個平息天下的君王。任何一種具有絕對統治權特徵之一的制度在這時出現,向社會提出安邦定國之計,社會就會羣起支持,熱誠擁護,就像逃亡者奔赴教堂尋求避難一樣。”恩格斯也說過:“在這種普遍的混亂狀態中,王權是進步的因素”;“王權在混亂中代表着秩序”。

歷史記事
歷史真相
未解之謎
世界史
歷史上的今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