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歷史密史 > 歷史記事 > 四行倉庫保衛戰在什麼樣的背景下發生的 四行倉庫保衛戰簡介

四行倉庫保衛戰在什麼樣的背景下發生的 四行倉庫保衛戰簡介

來源:歷史趣聞網    閱讀: 2.92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四行倉庫保衛戰發生於1937年10月26日至11月1日,它的結束標誌着中國抗日戰爭中的一場重大戰役淞滬會戰的結束。參加這場保衛戰的中國士兵被稱爲“八百壯士”,他們抵住了日軍的多番進攻,掩護國民革命軍第八十八師及其他國民革命軍向西撤退。這次保衛戰的成功,重新振奮了因淞滬會戰受挫而下降的中國軍民的士氣。四行倉庫只與英美租界相隔一條蘇州河,因此就將整個戰鬥展現在了西方世界面前。這進一步吸引了國際社會的注意力,但並沒有如蔣介石所希望的那樣給中國抗日戰爭帶來實質性的國際支援。

四行倉庫保衛戰在什麼樣的背景下發生的 四行倉庫保衛戰簡介

事件背景

上海境況

從1937年7月7日開始日本以盧溝橋事變爲藉口進行全面侵華。當日軍在中國北方橫行的同時又於8月13日發動了對上海的進攻。儘管面對着後勤保障不利、士兵訓練不足及缺乏空中及重炮支援等困難,國民革命軍仍固守着幾近成廢墟的上海。但日軍並沒有攻擊位於上海的外國租借地,表面上仍與其他國家保持友好關係,儘管事實上與其關係十分緊張。直到四年後日本決定向同盟國宣戰,日軍才佔領上海的外國租界區。

情況惡化

到1937年10月26日國民革命軍在上海閘北區的抵抗日漸艱難。中華民國軍事委員會委員長蔣介石命令該區所有軍隊撤出,以防衛上海西部郊區,同時命令第三戰區代理司令長官顧祝同讓精銳的第八十八師單獨留守。這樣做一是爲了拖延日軍進攻速度,二是爲了向國際社會表明中國在抵抗日本侵略戰爭上的堅決態度,並以此贏得國際社會的支持。此時九國公約簽字國正好將於當年11月6日召開會議。顧祝同本人出於個人感情並不願意讓第八十八師留守,因爲他曾是第二師(第八十八師整編前的番號)的指揮官。顧打電話向第八十八師師長孫元良傳達命令,而孫強烈反對這一計劃。之後孫又將自己的參謀長張柏亭派到離前線20公里的顧祝同的司令部反覆協商。

四行倉庫保衛戰在什麼樣的背景下發生的 四行倉庫保衛戰簡介 第2張

一觸即發

無論是顧祝同、孫元良還是張柏亭都不會違抗蔣介石的命令,但孫經張向顧建議,既然是出於政治的目的,那麼留守閘北的部隊,兵力多是犧牲,兵力少也是犧牲。同時,守多數據點是守,守一二個據點也是守。顧祝同最後同意第八十八師留出一團兵力,留守地點則自行處置。張柏亭回到第八十八師師部四行倉庫後,孫元良決定,就以四行倉庫作爲固守據點,但覺得一團兵力仍然過多,在最後撤離之前,又決定只留一個加強營就夠了。於是就以第524團第1營爲基幹,配屬必要的特種部隊,組成了一個四百多人的加強營。由中校團副謝晉元、少校團副上官志標,和少校營長楊瑞符率領。

四行倉庫保衛戰在什麼樣的背景下發生的 四行倉庫保衛戰簡介 第3張

10月26日晚10點駐紮與上海北站的第524團接到命令要求撤回位於四行倉庫的師部。第一營營長楊瑞符面對這條要求其撤出已堅守兩個多月的陣地的命令一開始難以接受,但在得知孫元良是讓第一營防守四行倉庫後便同意撤退。

歷史記事
歷史真相
未解之謎
世界史
歷史上的今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