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歷史密史 > 歷史記事 > 中世紀建築的完美之花——巴黎聖母院

中世紀建築的完美之花——巴黎聖母院

來源:歷史趣聞網    閱讀: 3.1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巴黎聖母院坐落於巴黎市中心塞納河中的西岱島上,始建於1163年,整座教堂在1345年才全部建成,歷時180多年。它是巴黎第一座哥特式建築,開歐洲建築史先河,因而具有劃時代的意義。

中世紀建築的完美之花——巴黎聖母院

  (一)巴黎聖母院的建築特色

巴黎聖母院是一座典型的“歌特式”教堂,聖母院的正外立面風格獨特,結構嚴謹,看上去十分雄偉莊嚴。它被壁柱縱向分隔爲三大塊;三條裝飾帶又將它橫向劃分爲三部分,其中,最下面有三個內凹的門洞。門洞上方是所謂的“國王廊”,上有分別代表以色列和猶太國歷代國王的二十八尊雕塑。 “長廊”上面爲中央部分,兩側爲兩個巨大的石質中櫺窗子,中間一個玫瑰花形的大圓窗,其直徑約10米,建於1220—1225年。中央供奉着聖母聖嬰,兩邊立着天使的塑像。兩側立的是亞當和夏娃的塑像。

巴黎聖母院的建造全部採用石材,高聳挺拔,輝煌壯麗,整個建築莊嚴和諧。正面塔樓高68米,屋頂正中直插藍天的尖塔高達90餘米。底層有3座並排的桃形大門,中間門上是《最後的審判》浮雕。南北兩門上爲聖母子浮雕。教堂內大廳可容納9000人。

從正面看,巴黎聖母院很龐大很壯觀,帶着歷史的厚重感。三個哥特式的大門,華麗而繁雜的雕塑;巨大的玫瑰窗,一片灰暗,看不出彩色玻璃來;沒有輕盈的指向高空的尖塔,很突兀的建築就到此封頂,好像沒有完全建造完成,可能本來有尖塔,後來被破壞了或者倒塌了,也可能它就是建成這個樣子,所以纔會成爲早期的哥特式建築。

與鼎盛時期的哥特式教堂相比,這座聖母院看起來建造還是比較簡單的,外觀簡約質樸,從正面看起來,像是一堵厚重的牆,打仗時可以用來很好的防禦。藝術發展早期纔會如此簡單而自信,充滿熱情活力。

從後面看,如果是遠景的話,巴黎聖母院倒有點小家碧玉般,掩映於一片蒼翠和綠水之中。近看的話,建築繁雜,爲了支撐這個龐然大物需要一大堆力學上的東西,其中最典型的叫做飛扶壁,確實有種飛起來扶着牆壁的感覺。雖然看起來繁多複雜,但也建造得精巧細緻。

建築物的最精彩部分是:屋頂、塔樓和扶壁,它們全都採用尖塔或尖狀券作頂;門窗設計成狹長的尖拱形,牆壁較薄,採光很足。屋頂部位的構架是垂直向上而聚成的一束,所有大大小小的矢狀尖塔與券肋,像一個個飛向天空的箭頭,直線上升。內部的扶壁與矢拱,給人以輕盈、靈巧和寬敞的感覺,只要立定殿內,舉目仰望,就會產生與建築本身一起向上的騰空感,這正符合天主教所要求造成的,人們進入教堂似入天國一般的神祕性。它與過去羅馬式那種教堂建築絕然不同,後者給人以一種陰暗與沉重感,人的精神力量易受到壓抑。當陽光透過左右兩側那些用紅、紫、藍、黃等彩色玻璃鑲嵌而成的圖案窗子時,室內光影交錯,環境更顯得變幻莫測,縹緲虛無,儼然身臨超塵脫世的太虛幻境。玻璃彩色鑲嵌窗上的圖案都是宗教內容,其形象比一般祭壇畫更富於幻想性。總之,教堂內的諸般魔力,信徒們是在家裏無法感受得到的。

雕刻是聖母院中不可缺少的裝飾,有植物圖案和幻想的怪物;還有彩色玻璃大窗,使建築形成一種恍惚的神的幻境,加強了教堂神聖的宗教色彩。廳內的大管風琴也很有名,共有6000根音管,音色渾厚響亮,特別適合奏聖歌和悲壯的樂曲。

中世紀建築的完美之花——巴黎聖母院 第2張

(二)關於“哥特式”

巴黎聖母院作爲從羅馬式到哥特式的過渡建築,爲法國的哥特式建築開創了新舉,對後來哥特式教堂的建造有極大影響。因爲巴黎聖母院纔會有後來的蘭斯主教堂、沙特爾主教堂、亞眠主教堂和博韋主教堂四大法國哥特式教堂。但個人還是比較喜歡巴黎聖母院,不僅僅是因爲雨果,也因爲巴黎聖母院的簡約自然。其他哥特式教堂富麗堂皇,太過於濃墨重彩了。

12世紀起流行於法國的所謂“哥特式”建築,其實是歐洲民族在政治經濟上發達的一種象徵,然而“哥特式”一詞,在16世紀意大利人的觀念中,卻是對中世紀藝術樣式的蔑稱:拉丁語Cothic(即哥特),含有野蠻的意思。意大利文人在文藝復興時期大張旗鼓地恢復古典文化,同時又批評了中世紀這種以尖削的矢狀券拱爲主要形式的建築物,看來這是一種歷史的誤會。不過,這個名詞現已普遍承認,它變成了12至15世紀時繼羅馬式建築後出現的一種獨特的建築體系的稱呼。哥特式建築是在羅馬式建築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但在發展過程中並沒有明顯的界限,當然它與哥特人也毫無瓜葛。

哥特式教堂在建築史上貢獻巨大,它的造型藝術極具特色。首先,哥特式教堂極力追求高度上的紀錄,從教堂中廳的高度看,德國的科隆大教堂中廳高達48米;從教堂的鐘塔高度看,德國的烏爾姆市教堂高達161米,在地面仰望如此高度,彷彿仰望天國,有一種頭暈目眩之感。

其次,哥特式教堂形體向上的動勢十分強烈,輕靈的垂直線直貫全身。不論是牆壁還是塔樓,都是越往上建造得越細,裝飾越多,越輕巧玲瓏。而且建築的頂上都有鋒利的、直指蒼穹的小尖頂,這使整座教堂充滿了向上的衝力,有很強的視覺效果。米蘭大教堂就是一簇尖頂的代表之作,遠看像個晶簇,或者說更像一堆又細又長的刺,讓人看了都有手被扎痛的幻覺。

哥特式教堂的另一個主要特點是:彩色玻璃窗。

一小塊一小塊燒製好的彩色玻璃鑲嵌在窗上,從外面看玻璃窗一片灰溜溜的,沒什麼特色,但從教堂裏面,因爲外面光線充足,教堂內部沒什麼東西照明,所以此時可以很清楚地欣賞彩色玻璃窗上的圖案。在教堂裏,彩色玻璃窗的圖畫就是一部無字的聖經,充滿濃厚的宗教氣息。

中世紀建築的完美之花——巴黎聖母院 第3張

 (三)巴黎聖母院的歷史

巴黎聖母院的院址蘊涵着豐富的歷史。這裏曾經是一座羅馬時代的丘比特神殿,公園6世紀時建立了一座長方形教堂,這座教堂有12塊基石取自原先羅馬神殿的遺址。到了12世紀,長方形教堂已經破損不堪,1160年,當時的巴黎主教蘇利決定在這個地方建造一座教堂,教皇亞歷山大三世在1163年親自奠基,啓動了這座法國哥特式建築代表作的建築工程

巴黎聖母院,英文名稱爲Notre Dame。,是聖母瑪麗亞的意思。它是說聖母能夠平靜而寬宏地接受歷史的輝煌和災難。幾百年來,它一直是法國宗教、政治和民衆生活中重大事件和典禮儀式的場所。曾經有許多重大的典禮在這裏舉行,例如宣讀1945年第二次世界大戰勝利的讚美詩,又如1970年法國總統戴高樂將軍的葬禮等。同時,它也受到了“理性時代”人們的攻擊;1789年大革命期間遭受了其歷史上最嚴重的褻瀆。到了1802年,拿破崙才又重新賦予巴黎聖母院宗教之職;1804年12月2日,拿破崙在此加冕,儀式由七世教皇主持。

歷史成就了一座有血有肉有靈魂的巴黎聖母院,在這裏,人們甚至能夠觸摸得到那些曾經發生過的事情,那些灰色房頂之間點綴着的青銅塑像,經過這許多年的風風雨雨,已經變得一身銅綠,看起來依然充滿了強烈的生命感。歲月碾過的痕跡,伴隨着滄桑的面目和肅然的神態,巴黎聖母院依然在述說着自己的歷史,巴黎的歷史……

恩格斯把這座聖母院贊之爲“神聖的忘我”。

歷史記事
歷史真相
未解之謎
世界史
歷史上的今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