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歷史密史 > 歷史記事 > 陳屋一公園內驚現百年墓地 是暨大創辦者陳伯陶髮妻之墓

陳屋一公園內驚現百年墓地 是暨大創辦者陳伯陶髮妻之墓

來源:歷史趣聞網    閱讀: 3.43K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春意盎然,萬物復甦,小鳥飛上枝頭嬉戲,在陽光照耀下陳屋後底嶺小公園內充滿了活力,清新的空氣、盛開的鮮花,一派生機勃勃的景象。吃過午飯後,老人們又陸續來到小公園內,大家聚在一起談天說地,好是熱鬧。與老人們僅一條小路之隔的山腳下,則有一座保存完好的百年老墳墓,當地老人們告訴記者,這座墳是清朝光緒年間的,而且墓主的身份也很有“來頭”。

陳屋一公園內驚現百年墓地  是暨大創辦者陳伯陶髮妻之墓

發現:

  清光緒墓地佔地約十多平米

“這座墳墓有一百多年曆史了,好像還跟清朝晚期的一名官員有關。”今年70多歲的坤叔(化名)是土生土長的陳屋人,在坤叔的指引下筆者看到,公園內的這座百年老墳墓的位置非常顯眼,正對着公園大門。

記者觀察到,墓葬呈一個圓弧形,墓地外側還有一個護嶺圍欄。這座墓碑約佔地十多平米左右,墓碑上方有祥雲、蝙蝠等動物的浮雕圖案,圖案中間一個圓形石牌刻有“誼睦堂”三字,墓碑正中刻有“皇清誥封恭人晉贈淑人陳母方淑人墓”,墓碑右邊寫着墓碑的座標“本山名赤嶺坐艮向坤……”,左側刻有祀男祖蔭的姓名,立碑的時間顯示爲“光緒三十二年九月”。而在墓碑兩邊門聯分別寫着“赤嶺地鍾龍穴貴”“潁川派衍鳳衝長”等字樣。

記者看到,由於墓葬保存完好,碑面所有文字均清晰可辨,非常工整。

陳屋一公園內驚現百年墓地  是暨大創辦者陳伯陶髮妻之墓 第2張

  猜測:

  是探花陳伯陶的結髮妻子?

“我曾聽一些老人們講過,這座墳墓好像跟清晚期探花陳伯陶有關,好像是陳伯陶的姨太太?”對於,這座百年墓地墓主的身份,原本坐在公園內休閒娛樂的老人們,都直徑走到墓地前,認真研讀起墓碑內容來。

“我聽說,這裏葬的就是陳伯陶的結髮妻子本人,妻子姓方,據說是河田人。”73歲的陳叔是土生土長的陳屋人,年輕時曾在村委會工作,比較瞭解當地的人文歷史。

陳叔說,爲了瞭解這段歷史,他還曾翻看過《東莞縣誌》,裏面也有記載說,是陳伯陶父親的好友方應錫,將自己的女兒方氏介紹給陳伯陶結親。陳叔說,舊時的人尋找墓地,不注重遠近,只選擇風水好的地方埋葬。“我曾聽一位老人說,當時下葬的時候非常風光,而且棺木也葬在下面的。”

“陳伯陶是中堂人,他的老婆怎麼會葬到厚街來啊?”,“我聽說是陳伯陶姨太太的衣冠冢,不是本人,因爲姨太是厚街人,所以她的祖孫把這位姨太的衣冠葬在老家以示紀念。”“怎麼不是我們厚街本地官員的老婆呢?”……對於墓主身份之謎,老人們衆說紛紜,七嘴八舌地討論起來。

  探祕:

  墓主姓方曾被皇帝封爲正四品

老人們“碎片式”的討論,讓墓主身份更加撲溯迷離,墓主究竟是什麼人呢?

“清光緒32年,就是1906年,至今已經有110年的時間了。”今年80歲的顯叔(化名)告訴記者,“從墓碑的碑文上的‘皇清誥封恭人’四個字就應該知道墓主的身份不一般!”他介紹,明清朝時,皇帝對文武官員的祖父母、父母及妻贈予爵位名號時,皇帝命令有誥命與敕命之分,五品以上授誥命,稱誥封;六品以下授敕命,稱敕封。

“而有品級的官員封及母、妻室又正從一品,母妻封一品夫人;正從二品,母妻封夫人;正從三品,母妻封淑人;正從四品,母妻封恭人;正從五品,母妻封宜人;正從六品,母妻封安人;正從七品,母妻封孺人。”陳老伯介紹,碑上寫的是“誥封恭人”,由此推斷,墓主人陳母方淑人是清光緒年間朝廷某位四品官員的老婆。”

  揭祕:

  碑上“誼睦堂”、“潁川派衍鳳衝長”都與陳伯陶有關

“這應該是陳伯陶正房的墓碑!”顯叔很有把握的說,“你看墓碑上‘誼睦堂’‘潁川派衍鳳衝長’那幾行字,就可以看出一些蛛絲馬跡,這些都跟陳伯陶有關。”陳叔介紹說,舊時很講究認祖歸宗,飲水思源,追本溯源。

首先,墓碑門聯那對寫着“潁川派衍鳳衝長”裏面的“鳳衝”兩字,很有深意。“現在中堂鎮還有一個叫‘鳳衝’村,而陳伯陶就是中堂鳳沖人。有一句古語叫‘天下陳氏出潁川’‘潁川’也是陳伯陶的祖先發源地。”

“第二,那就是‘誼睦堂’這幾個字。”顯叔介紹,這幾個字刻在墓碑正中間,大意應該是告誡子孫孝順和睦友善的意思。“在中堂鎮鳳衝村勝起家祠的大堂中間,也懸掛着一個‘誼睦堂’的大牌匾。”顯叔說,現在中堂的這個勝起家祠就是當時陳伯陶的故居。

  現狀:

  墓地已無後人掃墓

  曾有後人探訪過一回

“我聽說,晚年的陳伯陶隱居在香港,而其子女全部去了美國。”陳叔告訴記者,這座百年墳墓至今保存完好,上面也刻有後人姓名,但這麼多年卻一直都沒見過有人來祭掃。所以,平時也就全靠他們這些在公園內休閒的老人們清掃一下墓地上的落葉及雜草。

“大概是十幾年前,我曾看到有幾個年輕人,前來墓地探訪過一回,他們在墓地待了許久,所以,我猜測應該是墓主的後人。”陳叔介紹,因爲前來探訪的是年輕人又不懂他們說的話,所以也沒去追問。“我還聽老人說,在汀山還葬有陳伯陶的一個姨太的墳墓,我小時也見過,跟這個墓葬很像,只不過因爲開發和人爲破壞的原因,那個墓碑如今已經找不到了。”陳叔說,而方氏這座墳墓因爲山頭要建小公園,相關領導覺得該墓葬也屬於村中文物,就特地修建了一個麻石圍欄將其保留了下來。

  鏈接:

陳伯陶(1855—1930),東莞中堂鳳涌人,清朝探花。光緒元年中秀才。光緒十八年(1892年)中壬辰科進士,殿試獲一甲第三名(探花),授翰林院編修、文淵閣校理、武英殿協修。後又任國史館協修、總纂。著有《元朝東莞遺民錄》、《明朝廣東遺民錄》、《明東莞三忠傳》等,參與編纂有《東莞縣誌》等。1906年,陳伯陶協助當時的兩江總督,在南京創辦國內首個培養僑生的學堂,並由陳伯陶命名暨南學堂,也就是暨南大學的前身。

  相傳:

  ●陳伯陶與方氏一句定佳人

相傳,陳伯陶五歲就讀,六歲師從廣東有名大學者陳澧。他少年勤學,生性聰慧,十歲便能背誦五經。某日,父親的兩位朋友方文炳與方應錫來訪,夜飲,見伯陶夜讀,就出上聯爲“半夜讀書燈火細”的對聯叫伯陶應對。陳伯陶應聲說“三更飲酒月輪高”。聽後,方文炳對方應錫說“此佳婿也”。方應錫即與陳家訂立婚姻,把次女方氏許配給了陳伯陶。

  ●一字之差,狀元成探花

21歲,陳伯陶中了秀才,25歲時獲鄉試第一名。光緒十八年陳伯陶復出應試,在殿試中初置第一,也就是狀元。然而在試卷中,他將“宣撫司”寫成了“宣慰司”,因此被壓在第十名之外。所幸得到戶部尚書翁同和爲他據理力爭,故改列第三名,成爲了東莞歷史上唯一的文探花。

歷史記事
歷史真相
未解之謎
世界史
歷史上的今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