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歷史密史 > 歷史記事 > 李斯出身低微,卻爲秦始皇統一立下大功

李斯出身低微,卻爲秦始皇統一立下大功

來源:歷史趣聞網    閱讀: 1.31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嗨又和大家見面了,今天小編帶來了一篇關於李斯的文章,希望你們喜歡。

公元前247年前後,楚國蘭陵縣(今山東臨沂市蘭陵縣),荀子家中。

眼下這裏正在進行着一場老師和學生之間的對話。只聽年輕的學生對老師說:

處卑賤之位而計不爲者,此禽鹿視肉,人面而能強行者耳。故詬莫大於卑賤,而悲莫甚於窮困。久處卑賤之位,困苦之地,非世而惡利,自託於無爲,此非士之情也。

大概的意思就是說,身處卑賤之位又不思進取,那人就跟禽獸沒啥區別了。卑賤和窮困是人世間最痛苦的事,學生不要窮困,要升官要發財,要做人上人!

荀子如何回答這個學生的?我們無從得知。我們只知道,不久之後,當秦莊襄王異人新喪,13歲的秦王嬴政剛剛登基的時候,此時在秦國獨攬大權的文信侯呂不韋門下,多了一個年輕的門客,他的名字叫做李斯。

一、三道關卡,李斯如何走入秦國核心?

年輕的李斯懷着他升官發財的偉大理想來到了遙遠的秦國。這會兒異人剛去世,未來的始皇帝還是個13歲的少年,秦國上下是呂不韋說了算的。於是李斯自然就投奔到了呂不韋的門下,當了個舍人。

李斯出身低微,卻爲秦始皇統一立下大功

李斯是荀子的入室弟子,從荀子學帝王之術,水平還是相當不錯的,很快就得到了呂不韋的賞識,任命他做了郎官,李斯從此也就走到了始皇帝的面前,有了陳述自己觀點的機會。

不過呢,升官發財這條路,註定是不好走的。從李斯到秦國,到始皇帝開始統一六國(前230年),17年間李斯起碼遇到三個大坎兒。

第一個坎兒就是秦始皇十年(前237年),呂不韋集團倒臺。李斯是呂不韋的舍人起家,其在秦國的發跡少不了呂不韋的大力推薦。呂不韋集團倒臺之後,很多呂不韋的門客都受到了牽連:“其舍人臨者,晉人也逐出之;秦人六百石以上者奪爵,遷”,唯獨李斯沒事。如果究其原因的話,應該說與他儘早地站到了始皇帝一方有關。

早在李斯爲郎官的時候,面見嬴政就向嬴政提出了他統一六國的構想,這就讓年輕的嬴政心潮澎湃,對李斯也是非常的欣賞。之後,李斯在嬴政準備統一戰爭的過程中,多次出謀劃策,各種分化、瓦解東方六國的計謀背後,多有李斯的影子。嬴政也是多次提拔李斯,先是讓他做長史,後來又提拔做客卿。可以說李斯雖然是呂不韋舍人出身,但他在抱上了嬴政這條更有潛力的“新大腿”之後,就逐漸和呂不韋這條“舊大腿”撇清了關係,並贏得了嬴政的信任。

第二個坎兒與第一個時間上相差彷彿,也是始皇十年。事件的起因是始皇元年(前247年),韓國派水工鄭國當間諜,去秦國說服秦國修建大型水利工程,希望秦國把大把人力物力投入在裏面,從而疲敝秦國。後來這個陰謀敗露了,於是引發了秦國朝堂上下對“外來人口”的強烈排斥,始皇帝更是一怒之下下了《逐客書》,要把所有在秦國的外國人攆走,李斯也在被逐之列。李斯當然不甘心這麼灰溜溜就離開秦國,於是臨行上書,就有了那篇著名的《諫逐客書》。嬴政接受了李斯的建議,停止逐客,李斯也就得以留下了。

李斯出身低微,卻爲秦始皇統一立下大功 第2張

第三個坎兒是始皇十四年(前233年),這次李斯遇到了競爭對手,也是他的同門師弟韓非。韓非來到秦國之後,向嬴政系統地闡述了他統一六國的方略,嬴政對他非常欣賞,準備委以重任。李斯知道韓非的才華比自己強很多,於是就開始進讒言,他對秦王嬴政說:“韓非是韓國的公子啊,秦王您要統一六國,韓非終究是要向着韓國的。”想想四年之前的《諫逐客書》,“今乃棄黔首以資敵國,卻賓客以業諸侯,使天下之士退而不敢西向,裹足不入秦,此所謂‘籍寇兵而齎盜糧’者也”言猶在耳,可見當所謂道理和個人利益發生衝突的時候,李斯這個人是沒有什麼立場可言的。秦王嬴政聽信了他的讒言,居然真把韓非下了獄。之後李斯遂利用權勢,將韓非毒死在了監獄裏。

二、李斯與嬴政,始皇帝身邊的光與影

從李斯爲郎官面見嬴政開始,他就一直留在了始皇帝的身邊,爲其出謀劃策。早期李斯曾向嬴政詳細地闡述了其對秦國掃六合的戰略構想:“夫以秦之強,大王之賢,由竈上騷除,足以滅諸侯,成帝業,爲天下一統,此萬世之一時也”,一段話說得年輕的始皇帝心潮澎湃。

這之後,不論是戰略準備期,還是從前230年開始的統一戰爭中,李斯都多有貢獻。史載,李斯“陰遣謀士齎持金玉以遊說諸侯。諸侯名士可下以財者,厚遺結之;不肯者,利劍刺之。離其君臣之計,秦王乃使其良將隨其後”,可見李斯雖然沒有親自上陣殺敵,但在後方仍然爲瓦解六國勢力做了大量的貢獻。統一之後,李斯也被秦始皇任命爲廷尉,後來又被升爲丞相,終於實現了他位極人臣的理想。

從前221年統一六國,到前210年始皇帝去世,11年間李斯作爲秦始皇的左右手,可以說是全程參與了秦朝建立後的各項大事。在秦始皇的各種偉大功績的光芒裏,都少不了李斯的一份功勞,正所謂:“明法度,定律令,皆以始皇起。同文書。治離宮別館,周遍天下。明年,又巡狩,外攘四夷,斯皆有力焉。”

然而,有光的地方必然有影,秦始皇諸多爲後世所詬病的苛政、惡政,少不了也有李斯的一份“功勞”。比如最著名的那個焚書事件。

秦始皇三十四年(前213年),在咸陽宮的一次宴會上,博士淳于越針對分封與法古的問題,向秦始皇提了一份建議。不管這建議是否正確,這也算爲人臣子的本份,秦始皇也沒有責罰他,只是把這個事下給丞相李斯組織討論。然後就有了李斯著名的那篇關於焚書的文章,他說:

臣請史官非秦記皆燒之。非博士官所職,天下敢有藏詩、書、百家語者,悉詣守、尉雜燒之。有敢偶語詩書者棄市。以古非今者族。吏見知不舉者與同罪。

焚書之後第二年,又發生了坑儒的事件。這次的事件是否和李斯有關,史籍中沒有明確記載,但考慮到李斯當時在秦朝的地位,要說他完全沒有參與,應該是不太可能的。

三、李斯之死,或許世間真有報應?

秦統一後,李斯官至丞相,位極人臣。財富地位都有了,可以說李斯已經實現了他當年入秦時的抱負。可人往往就是這樣,沒有權力財富的時候拼命追求,一旦掌握了這些,又想着拼命地守住。這樣的心理,可以說也是註定了李斯的結局。

公元前210年,秦始皇死於沙丘,死前遺詔長子扶蘇“以兵屬蒙恬,與喪,會咸陽而葬”。這個時候,趙高找到了李斯,於是就有了後續矯詔的故事。實際上,趙高一開始跟李斯談這個事兒的時候,李斯是拒絕的,也說了很多漂亮的話表達對始皇帝的感謝和忠心。但趙高早就看透了李斯,他只說了一句話:

君侯自料能孰與蒙恬?功高孰與蒙恬?謀遠不失孰與蒙恬?無怨於天下孰與蒙恬?長子舊而信之孰與蒙恬?

李斯出身低微,卻爲秦始皇統一立下大功 第3張

可不是麼,扶蘇的親信是蒙恬啊,如果扶蘇繼位,那還有你李斯什麼事兒呢?爲了自己的權力和地位,什麼始皇帝的知遇之恩都被李斯拋到了腦後,後面的事兒咱大家也就都知道了。

秦始皇有二十多個孩子,而最終繼位的這個胡亥,可以說是最差的一個選擇。胡亥上臺後,繼續了秦始皇時期的苛政,李斯作爲丞相也沒有勸阻。

在殺光了秦始皇的子女舊臣之後,趙高和李斯的矛盾日益尖銳起來。而秦二世是趙高看着長大的,感情上自然跟趙高更親近,這就讓李斯非常惶恐。後來秦末農民起義風起雲涌的時候,胡亥問計於李斯,李斯揣摩着這個昏庸皇帝的心理,上了一篇“奇文”,開篇是這麼說的:

夫賢主者,必且能全道而行督責之術者也。督責之,則臣不敢不竭能以徇其主矣。此臣主之分定,上下之義明,則天下賢不肖莫敢不盡力竭任以徇其君矣。是故主獨制於天下而無所制也。能窮樂之極矣,賢明之主也,可不察焉!

什麼意思呢?大概就是說,天下都是皇帝的,當皇帝的就要好好享樂,全天下的人都應該爲皇帝服務,有臣民不聽話,那就用嚴刑峻法伺候,讓所有人都恐懼,就不敢鬧事了。

這篇奇文可以說是古代中國最爲無恥的政論之一了。以李斯的才華,會不懂這通篇都是胡說八道嗎?當然不是,究其原因,不過是“畏死患失之心迫,而有所不避爾”(王夫之《讀通鑑論》)。

秦二世拿着李斯的這篇“督責之術”,在暴虐的道路上一去不返了。前207年冬,因趙高誣陷,李斯被二世下獄,很快以謀反的罪名被腰斬於咸陽。李斯上給秦二世的那篇督責之術,最終落到了他自己頭上,這世間莫不是真有報應吧?

文史君說

在告別老師荀子的時候,李斯表達了他對功名利祿的追求。當然,這種追求本身也不是什麼壞事。但我們回顧李斯的一生,他追求功名利祿的方式,確實是過於不擇手段了。可以說,這種沒有任何道德底線的行爲方式,成就了李斯的功名,可最終李斯也死在了這上面。

孔曰成仁,孟曰取義,老子說道德,莊子說無爲。今天的人時常在歌頌春秋戰國的百家爭鳴。誠然,這是中國思想史上第一個大爆炸的時代,但同時也是禮崩樂壞,社會秩序與道德倫理崩潰與重組的時代。

套用狄更斯在《雙城記》裏的一句名言:這是一個最好的時代,也是一個最壞的時代。在這樣的時代裏,似乎每個人都有着向上爬的機會,也涌現了大量的布衣卿相,比如李斯,從一介布衣到封侯拜相,也不過十幾年的時間。但同時我們也應該看到,秩序與道德崩解,固然給了李斯這樣的人向上爬的可能,但也讓更多的人失去了秩序的保護。且不說普通人,強如韓非,最終不也死在了李斯的迫害下嗎?就算是李斯自己,當時移世易,也只能抱着兒子痛哭而已。

從布衣到秦相再到腰斬,李斯的一生,或許也是這亂世裏,諸多人生的一抹剪影吧。

歷史記事
歷史真相
未解之謎
世界史
歷史上的今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