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歷史密史 > 歷史記事 > 劉邦的用人之道有什麼缺陷?大將們總是造反

劉邦的用人之道有什麼缺陷?大將們總是造反

來源:歷史趣聞網    閱讀: 1.64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嗨又和大家見面了,今天小編帶來了一篇關於劉邦的文章,希望你們喜歡。

“漢祖起豐沛,承運以躍鱗。手奮三尺劍,西滅無道秦。十月五星聚,七年四海賓。高抗威宇宙,貴有天下人”。這是唐朝詩人王硅讚美漢高祖劉邦的一首詩中的幾句,對劉邦的才華和功業進行了熱情洋溢的歌頌。的確,劉邦能從一個出身寒微的鄉村無賴漢,經過數年奮鬥,最終鯉躍龍門當上天下之主,本身就是一部極富傳奇色彩的史詩。

劉邦的用人之道有什麼缺陷?大將們總是造反

《史記》記載,劉邦當了皇帝后,有一次與大臣們閒談,他問大家:“吾所以有天下者何?”讓大家討論一下他的成功祕訣。大臣們暢所欲言一番後,劉邦最後做了一番精闢總結,他認爲他之所以能戰勝秦朝和項羽,根源在於他的用人之道。張良、韓信、蕭何等人才,都是一世之傑,卻都能爲他竭忠盡智,“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也”。

可以看出來,劉邦對他的用人之道頗爲自詡。不可否認,劉邦在識別人才、招攬人才、駕馭人才方面,確實有獨到之處。在楚漢爭霸中,劉邦長期處於劣勢,而天下英才卻捨棄實力雄厚、佔盡上風的項羽,而甘願前來投奔他,就很能說明問題。

然而不可否認的是,天下無十全十美之事,劉邦的用人之道也同樣未能例外。劉邦的用人之道有一個大缺陷,在開國之後,這個缺陷導致了非常嚴重的後果:昔日那些忠心耿耿的大將們,與劉邦的關係很快惡化,並且接二連三背叛了他,起兵造反之事屢有發生。

開國功臣接二連三起兵造反的現象,在其他朝代如唐、宋、元、明、清都極爲罕見,但在劉邦時代卻成了司空見慣之事。如果僅僅是個別現象還無可厚非,但如果集中成批出現,恐怕就值得深思一番,充分證明,劉邦的用人之道存在很大缺陷。

劉邦的用人之道有什麼缺陷?大將們總是造反 第2張

公元前201年,大將韓王信率先起兵造反,把邊防重鎮馬邑獻給匈奴,還聯合匈奴騎兵攻打太原。劉邦親自帶領大軍前往征討,結果被匈奴人包圍在白登山差點回不來。

公元前197年,代王陳豨起兵造反,劉邦再度御駕親征。陳豨造反差點引發惡行連鎖反應,一代戰神韓信居然也與陳豨暗通消息,“陰使人至豨所,曰:第舉兵,吾從此助公”,準備起兵響應陳豨,結果被呂后發覺,設計處死韓信。

公元前196年,淮南王英布造反。英布是漢初有名的戰將,史書稱他“天下猛將也,善用兵”,他的部下都是精悍的老兵,“布兵精甚,上乃壁庸城,望布軍置陳如項籍軍”,與項羽的部隊戰鬥力相似,一度給劉邦造成很大麻煩。

公元前195年,燕王盧綰也起兵造反。燕王盧綰與劉邦的關係非同一般,他和劉邦是同年同月同日生,兩人從小玩到大,一路跟隨劉邦歷經坎坷,同甘共苦數十年,最後也與劉邦兵戎相見。

劉邦的用人之道到底出了什麼問題?爲什麼會導致如此嚴重的後果?昔日同生共死的老弟兄,爲什麼紛紛棄他而去,甚至翻臉成仇?

縱觀這些人的一生經歷,就可看出端倪。劉邦在開國戰爭中,經常採用極爲豐厚的物質利益來提升部下作戰積極性,如《史記》所說:“陛下使人攻城略地,所降下者因以予之,與天下同利也”。

劉邦爲了最大限度刺激部下的積極性,把“裂土封王”這種其他朝代輕易不會使用的手段當成家常便飯,動不動就把武將分封爲一方藩王,可以佔據成百上千裏的土地,儼然成爲國中之國。武將們當然高興了,但是這種做法卻後患無窮。

劉邦的用人之道有什麼缺陷?大將們總是造反 第3張

到了和平年代,衆多的藩王大將依舊手握重兵稱霸一方,已經成爲威脅到漢王朝國家安全的一大隱患。這樣一來,劉邦不得不採取各種手段,明裏暗裏限制、剝奪藩王大將們的實力和地盤,以鞏固皇權。如此一來,雙方矛盾油然而生,火拼最終不可避免。

劉邦的用人之道的缺陷之處在於,過於重視、強化物質利益刺激手段,而忽視了對部下忠君愛國之心的塑造和養成。結果劉邦君臣之間的關係,不知不覺已經蛻化成一種純粹的利益交換,我給你出力賣命,你給我高官厚祿,除此無他。看似滿朝文武濟濟一堂,實則嚴重缺乏凝聚力和向心力,一旦既得利益受損或難以爲繼,他們就會毫不猶豫選擇背叛。

從現代管理學角度而言,劉邦作爲高層管理者,他的失誤就在於未能妥善處理好物質利益刺激與企業文化建設之間的關係,搞成了一手硬一手軟。部下心目中只想從企業中攫取利益,並未發自內心建立起對企業的尊崇敬畏之心,造成衆叛親離的局面並非偶然。

歷史記事
歷史真相
未解之謎
世界史
歷史上的今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