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歷史密史 > 歷史記事 > 此人很矛盾,爲什麼有人說他“賣國賊”,有人說他“愛國者”呢?

此人很矛盾,爲什麼有人說他“賣國賊”,有人說他“愛國者”呢?

來源:歷史趣聞網    閱讀: 1.5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說起晚清重臣來,肯定少不了李鴻章。作爲赫赫有名的“中堂大人”,他在鎮壓太平天國運動、興辦洋務運動中功勞卓著。雖是漢臣,但是,他仍憑藉着着自己滿腹的才華,受到了滿清政府的重用。

此人很矛盾,爲什麼有人說他“賣國賊”,有人說他“愛國者”呢?

李鴻章出生於道光二十三年(公元一千八百四十三年),因爲,在兄弟姐妹中排行第二,很多人都稱他爲“李二先生”。當時,清朝政府的統治早已由盛轉衰,經過農民起義和列強欺壓後,更是搖搖欲墜。

在滿清腐敗的統治下,官場的風氣更加敗壞。朝廷的高官大員們不爲民衆辦事,反而一個勁爲自己撈錢,甚至,明目張膽地私吞稅款。上行下效之下,民衆的生活更加艱難。而西方國家,在工業革命後,實力得到了很大提高。

此人很矛盾,爲什麼有人說他“賣國賊”,有人說他“愛國者”呢? 第2張

此時,看到了清政府的軟弱無能後,西方列強更加迫切地想打開中國的大門。

李鴻章就在這樣的時代中出生了。開始,他想憑藉自己的才華力挽狂瀾,將國家變得富強。但是,乾隆之後,清朝的國力已經開始走下坡路。吏治腐敗,國庫枯竭,民怨沸騰,列強欺壓,各種弊政已是積重難返。

李鴻章雖然是心比天高,但也只能望洋興嘆。無奈之下,他只好對內招兵買馬,鎮壓農民起義。對外,在衆多列強的槍炮下,折衝尊俎,利用各國之間的矛盾,來尋找一個遮風擋雨之地,爲大清爭取狹小的生存空間。

李鴻章的一生中,正值中國劇變之時,大事頻發。作爲朝廷重臣,他最爲詬病的,是在戰敗之後簽訂了一系列賣國的條約。比如:《馬關條約》、《辛丑條約》等。由於,李鴻章是這些條約的主要簽字人,所以,有不少人都說他是賣國賊。

此人很矛盾,爲什麼有人說他“賣國賊”,有人說他“愛國者”呢? 第3張

但是,很多人站在李鴻章的角度,也對他表示了同情。當時,他雖然是主要簽字者,但實際下決定的,卻是手握重權的慈禧太后。

說白了,李鴻章只不過是一個替罪羊。

幾十年間,李鴻章在列強之間奔波,可謂是立下了汗馬功勞。而且,在談判桌上,他都極力地維護國家的權益。雖然收效甚微,但其心其情,都值得敬重。所以,李鴻章是一名愛國者,只是生不逢時。

一個是賣國賊,一個是愛國者,對於這兩種截然相反的觀點,也有着這兩種解釋。

此人很矛盾,爲什麼有人說他“賣國賊”,有人說他“愛國者”呢? 第4張

首先、賣國賊

讚賞李鴻章的人,大多都會提起他辦洋務的功績。在洋務運動中,除了興辦各種實業外,李鴻章把所有的精力都傾注到了北洋水師中。爲了興建這支水師,李鴻章陸陸續續地向清朝政府申請了上億兩的銀子。在大量的資金投入下,水師裝備了當時亞洲最豪華的鐵甲艦。

這樣的投資,這樣的裝備,本應在甲午海戰中揚名立威,卻被日本聯合艦隊打得全軍覆沒。李鴻章誇耀的炮彈命中率,在實戰中也經不起絲毫的考驗。甲午中日海戰中,清朝北洋水師的中炮數,平均下來,每艘軍艦中炮近一百零八枚。而日本聯合艦隊,每艘軍艦平均中炮十一枚多一點。數據顯示,北洋水師的炮彈命中率,還不到日本的九分之一。

如此大的差別,也難怪會敗的這麼慘。

後人總結這次失敗的教訓,多爲兵士荒怠、軍費不夠、戰略失策等。其實,李鴻章也難辭其咎。由於,他堅持“棄戰保船”,艦隊只能在威海港內被日軍痛打。到最後,戰艦也沒能保住,戰鬥也失敗了。李鴻章採取這個戰術的原因,還是想保存自己的實力。說到底,他是將北洋水師看做了自己的私人艦隊。如果不是他的自私昏聵,黃海之戰絕不會輸的這麼慘烈。

而且,當時除了投降外,清政府也並不是沒有別的路走。如果,李鴻章有着戰鬥到底的信念,和大臣們一起上書勸諫朝廷遷都西安,那麼,也不至於簽下喪權辱國的《馬關條約》。因爲,日本雖然在甲午戰爭中戰勝了清朝,但是,它根本無力維持長期的戰爭。而且,一直虎視眈眈西方列強,也不會讓日本的勢力滲透到中國內地,必然會加以阻攔。

此人很矛盾,爲什麼有人說他“賣國賊”,有人說他“愛國者”呢? 第5張

總而言之,用時勢來爲李鴻章開脫,是很難服衆的。況且,當時同爲朝廷重臣的左宗棠,就身先士卒,視死如歸地扛着棺材收復了新疆。兩相對比,李鴻章對甲午戰爭的失敗,還是有着不可推卸的責任。

並且,李鴻章的識人用人方面,也不敢恭維。他手下的得力干將是李經方和盛宣懷,這兩個人一個是他的兒子,一個是他的乾兒子。而在甲午戰爭中,它用的水師提督是丁汝昌,陸軍統帥是葉至超,這兩個人也都是他的同鄉。

前者在海戰中雖戰敗,但寧死不降,還可以說得上是壯烈殉國。但後者在日本軍隊兵臨城下時,不思殺敵報國,反而棄城而逃,同僚勸他堅守。丁汝昌是淮軍出身,其海軍技能同出國培訓過的留洋將領相比,簡直不可同日而語。只因他是李鴻章嫡系,就擔任了這麼重要的職務。

所以,李鴻章的識人、用人水平,由此可見一斑。

很多人說:李鴻章的生活簡樸,其實,也並不是那麼一回事。受到西方的文化影響後,李鴻章很喜歡飲用咖啡和洋酒,有時候喝的水都是從荷蘭進口的。平常的生活用品中,李鴻章也常常使用高檔的洋貨。可以說,他的生活非常奢侈。

此人很矛盾,爲什麼有人說他“賣國賊”,有人說他“愛國者”呢? 第6張

其次、愛國者

李鴻章六歲就開始讀書,從小就在學習中展現了自己非凡的天賦。在他十八歲那年,他考中了秀才,可謂是年少成名。當時,中國人才剛剛開始睜眼看世界,很多舊思想依然存在。李鴻章憑藉自己出色的洞察力和長遠的眼光,看到了西方的槍炮威嚴、器械鮮明、隊伍雄整,於是,下決心向西方學習。

在給老師曾國藩的信中,李鴻章對西方武器大加讚賞:“槍炮併發,所當輒糜,其落地開花彈真神技也”。作爲一個長期受着封建傳統教育的清朝人來說,李鴻章這份虛心學習的態度值得稱道。認識到西方科技的強大後,李鴻章就開始主張學習西方。在他二十三歲那年,他就親自託人去美國購買先進的設備,然後,在上海成立了江南機器製造局。

而且,不僅從器物上學習西方,李鴻章還非常重視下一代的教育。在李鴻章、容閎的提倡下,清朝政府先後派遣了四批幼童前往美國留學。這些人中可謂人才濟濟,後來著名的鐵路工程師詹天佑、外交家唐紹儀等人,都是出身於此。可以說,他爲我國的近代教育事業,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同那些站在朝廷中指三道四,空口白話的“清流”相比,李鴻章幹了不少實事。

此人很矛盾,爲什麼有人說他“賣國賊”,有人說他“愛國者”呢? 第7張

一八七九年,他爲中國建成了第一條電報線;一八八零年,他爲中國建立了第一個造船廠;一八八一年,他爲中國建立了第一個近代化煤礦;一八八五年,他爲中國建立了第一個陸軍學校。這些企業、學校,都對中國近代的發展,起了極強的推進作用。誠然,他投身的洋務運動並沒有多大作用。但是,在他的號召下,衆多近代企業還是給晚清又注入了一些新鮮的血液。

誠然,他苦心經營的北洋水師全軍覆沒。但是,在朝政腐敗、軍費拮据、科技落後的情況下,也不能將原因都歸到他一個人身上。風雨飄搖下的清朝政府,又怎是他憑藉一己之力可以挽救的?李鴻章拖着蒼老的身軀奔波於各個談判桌之間,苦口婆心地想要爲清政府爭取一點容身之地。但是,外交上實力重於口舌,懦弱的清政府在列強面前除了唯唯諾諾以外,別無他法。

在日本人的談判桌上,面對日本人的步步緊逼,李鴻章已知大勢已去。但是,他仍想用自己的微薄之力再爲清朝爭取一點利益。爲此,他不惜放低自己的姿態,想要爲自己的國家再爭取一點利益。於是,身居高位,一人之下萬人之上的晚清重臣李中堂,瞬間變成了一個姿態極低的乞討者。

他誠懇地請求:“賠款再少五千萬吧?”被拒絕後,他又堅持:“五千萬不行,兩千萬可以嗎?”日本人仍然拒絕。李鴻章已經無話可說,但是,仍抱着最後一線希望問道:“無論如何再少點,就當作爲我回國的旅費吧。”日本方面仍是拒絕,在一旁的伍廷芳已是泣不成聲。決定權是慈禧太后,她大權獨攬,說一不二,旁人的手中又有多少權力呢?

當時,李鴻章已是七十三歲高齡了,這幾次賠償款的爭取,已經是他能盡的最後努力了。半生奔波,自嘲爲“糊裱匠”的李鴻章,爲清政府立下了汗馬功勞。他練兵平叛,學習西方興辦實業,重視下一代的教育,鞏固國防,可以說是一個堅定的愛國者。所以,至於那些不平等條約的簽訂,實在不能歸咎於他一個人。

記得有句話是這麼說的:“廟堂之上,朽木爲官,殿陛之間,禽獸食祿;狼心狗行之輩,滾滾當道,奴顏婢膝之徒,紛紛秉政。以致社稷丘墟,蒼生塗炭。”最後,筆者再說一點,那就是一切對歷史的解釋,都是當代史的映射:“天下惟庸人無咎無譽。譽滿天下,未必不爲鄉愿;謗滿天下,未必不爲偉人。”

歷史記事
歷史真相
未解之謎
世界史
歷史上的今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