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歷史密史 > 歷史上的今天 > 俄羅斯文豪托爾斯泰逝世

俄羅斯文豪托爾斯泰逝世

來源:歷史趣聞網    閱讀: 5.63K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歷史的今天】1910年11月20日俄羅斯文豪托爾斯泰逝世

  托爾斯泰(1828-1910),俄國作家、改革家和道德思想家。托爾斯泰之所以獲得不朽的聲譽,主要是由於他的兩部小說《戰爭與和平》和《安娜-卡列尼娜》。托爾斯泰內心充滿深刻的矛盾。他是一個個人主義貴族,而在他的晚年卻很不成功地試圖過一種窮苦農民的生活;他起初曾耽於聲色,而最終卻成爲一個徹底的清教徒;他具有非凡的生命力,卻幾乎時時害怕死亡。這種奇特的雙重性格使他在人生的中年捨棄他單純的小說作家的生涯而成爲虔誠的基督教徒;在他源源不斷寫出的論文、小冊子和大部分是說教的短篇故事和劇本里,他宣揚了對愛和忠誠的人生的信仰和對財產及政府和教會之類人爲的制度的鄙棄。
俄羅斯文豪托爾斯泰逝世

早年和婚事列夫-尼古拉耶維奇-托爾斯泰伯爵1828年9月9日(舊曆8月28日)生於莫斯科以南約160千米的他家庭的莊園亞斯納亞波利亞納(屬圖拉省)。托爾斯泰自幼父母雙亡,由親戚撫養。早年受教於家庭教師,16歲時進喀山大學,但因對該校刻板的教學感到失望,於1847年返回亞斯納亞波利亞納經營他的莊園並自行安排學業。他在兩方面均無所成,遂又放棄田園生活,而投身莫斯科和聖彼得堡碌碌紛擾的社交圈中去。在他的日記裏,他記述了自己道德上的越軌行爲。在那充滿青春活力的日記中已經顯露出善於對自己行爲的隱祕動機進行現實主義的探索,表現出不尋常的分析才能。

由於對這種平庸生活感到厭倦,托爾斯泰於1851年投奔他的在高加索當兵的兄長尼古拉。第二年,他也參加了軍隊並在與山地部落的幾次作戰中表現勇敢,他的閒暇時間大部分用於寫作,寫成了他第一部公開發表的作品《童年》,登載在《現代人》雜誌上。

1854年,托爾斯泰被調到多瑙河戰線,在克里米亞戰爭中參加塞瓦斯托波爾的圍城之戰,他在《塞瓦斯托波爾故事》裏描寫了這些經歷,其中他對比了普通士兵的單純的英勇作戰和上層軍官們的裝腔作勢的勇敢。1856年戰爭結束後他離開軍隊到了聖彼得堡,在那裏他成爲一些互相競爭的文學團體的崇拜對象,它們競相爭取他對它們的社會和美學觀點的支持。作爲一個態度明朗的個人主義者,他斷然摒棄了這些文人小圈子而回到亞斯納亞波利亞納。

1857年去法國、瑞士和德國遊歷。

1862年托爾斯泰和出身於有教養的中產價級家庭的別爾斯結婚。他中斷了教育活動,並在以後的15年裏,把他的全部熱情獻給了婚後的生活。婚後的大部分時光過得熱烈而快樂,他們共生育13個子女。他把莊園管理得很好,並重新開始寫作,創作了他的兩部最偉大的傑作《戰爭與和平》和《安娜-卡列尼娜》。

兩部傑作托爾斯泰用將近7年時間創作了他的史詩式的宏篇鉅著《戰爭與和平》,這部作品通常被認爲是世界文學中兩三部最偉大的小說之一。無論所涉及的範圍或寫作的筆法,這部傑作都遠遠超過他以往的作品。在這部小說裏,所有的生活素材交織成宏偉的多彩的畫面,豐富的材料和衆多的人物都得到無比客觀的處理和描繪,大概沒有一部別的小說能如此通過對現實細節的準確把握和驚人的精細人微、形形色色的心理分析,成功地反映出完整的自然的生活的整體風貌。

雖然《安娜-卡列尼娜》至少在敘事方法和風格上同《戰爭與和平》近似,它在藝術上卻更加統一。在寫作這兩部書之間的時間裏,托爾斯泰的人生哲學逐漸發生變化。《戰爭與和平》是一部熱愛生活的樂觀的小說,它的主要人物在道德上是健全的,他們能夠主宰自己的內心衝突;描寫19世紀60年代的俄國社會的《安娜-卡列尼娜》則是悲觀主義的,它的人物的內心衝突往往得不到解決,並且有時釀成人間災禍。

老年托爾斯泰因強烈地感到他的家庭的養尊處優生活和他所要過的生活(一種擺脫世俗物慾、獻身爲他人服務的修道隱士的簡樸生活)之間的矛盾而痛苦。他意識到,他的狀況是對他所宣佈的信仰的嘲笑,終於,日益惡化的家庭狀況迫使托爾斯泰在一個夜晚祕密離家出走;伴他同行的有他的醫生和小女兒亞歷山德拉,他希望找到一個能安靜地生活並和上帝更接近的藏身之所。幾天以後,11月20日(舊曆11月7日),他因肺炎在粱贊省偏僻的阿斯塔波沃火車站去世。

評價對於托爾斯泰作爲一個文學家所取得的傑出成就,評論家們從來很少提出疑問;他是公認的世界上最偉大的小說家之一。托爾斯泰雖然從未因襲在他之前的俄國作家,卻可能受一些外國作家如盧梭、斯特恩、斯丹達爾及稍後薩克雷的影響,但對於他作爲一位思想家的聲譽,人們卻從來沒有一致的看法,不過,托爾斯泰的道德和理智發展的兩重性已經被研究他的思想的現代學者們更加透徹地理解。當他孜孜不倦地探索真理時,他是竭力在一個知識不完備、人類不完美的世界上尋求絕對的真理。其結果是,他的不願妥協,他對於獲得徹底的理性解釋的強求,往往使他把理論推到荒謬的地步;許多人認爲,他關於歷史、非暴力、教育和藝術的觀點,已經非常接近於這種荒謬的境地。但是隻要系統地研究他的思想,就會發現它和19世紀自由主義的種種觀念的關係。他認爲兩千年來的全部歷史,主要是由個人的道德進步和政府的道德敗壞構成的。托爾斯泰把他的信仰寄託在人們的道德進步上,認爲它是對多數人普遍受少數人壓迫現象的決定性回答。他認爲,與馬克思主義的經濟決定論和採用暴力的階級鬥爭學說相反,促使人類達到無階級和無國家狀態的進步運動,有賴於每一個個人奉行至高無上的愛之法律,因而摒棄任何形式的暴力:通過這一切使自己在道德上日臻完善。儘管托爾斯泰把他的理性主義引向了極端,他在今日仍被公認爲19世紀最有影響的道德主義者之一。

俄羅斯文豪托爾斯泰逝世 第2張

1910年11月10日托爾斯泰逝世

俄羅斯文豪托爾斯泰逝世 第3張

蘇聯電影《戰爭與和平》劇照

歷史記事
歷史真相
未解之謎
世界史
歷史上的今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