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歷史密史 > 歷史真相 > 做好事不留名的“伯仁” 是怎麼被“我”殺死的

做好事不留名的“伯仁” 是怎麼被“我”殺死的

來源:歷史趣聞網    閱讀: 2.75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東晉十六國是大亂之世,今天你粉墨登場,明天我黯然謝幕;今天眼見他起高樓,眼見他宴賓客,明天就眼見他樓塌了。

卻好比某些欠發達地區容易出經驗、出幹部一樣,大亂之世卻盛產典故成語。

現在的人們對這些成語已經比較隔膜,只知其一不知其二,比如“不敢越雷池一步”的“雷池”在哪

還有“我不殺伯仁,伯仁卻因我而死”中的“伯仁”是誰,“我”是誰,伯仁到底是如何因“我”而死?

東晉是中國歷史上少有的主弱臣強政治格局貫穿始終的朝代,別人家的大臣都是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任皇帝打來任皇帝殺。可東晉的皇帝,要看權臣顏色行事。皇帝稍微表現出一點不馴服的姿態,權臣尤其是鎮守武昌、荊州,據首都建康即今天南京上游的封疆大吏,就會順流而下,去南京找皇帝說道說道。

做好事不留名的“伯仁” 是怎麼被“我”殺死的

這一政治格局從東晉開國便是如此,當年司馬睿登上皇位,指着御座,邀請王導同坐同坐,“王與馬同天下”,天下大譁。

王導雖然在官場上以和稀泥聞名,但對司馬晉朝還算忠誠老實,沒有太多不臣之心。可鎮守荊州的堂兄王敦卻不是這樣的厚道人,加上司馬睿想玩削藩的那一套必須要有金剛鑽才能攬下的瓷器活,結果逼反了王敦。

荊州的堂兄王敦反了,南京的弟弟王導慌了。

王導倒不擔心王敦兵敗,他清楚堂兄的實力和手段,更清楚皇帝司馬睿的軟弱和南京守衛的薄弱。

王導擔心的是司馬睿萬一狗急跳牆,在王敦沒打進南京之前,就把他在天子腳下的王氏一門滿門抄斬。

沒辦法,王導就帶着一家老小二十多人,每天一大早就到司馬睿的宮門前準時上訪,哦不,是負荊請罪,自請降罪,請皇帝發落,“每旦詣臺待罪”。

一天,王家老小照舊到皇宮前站崗。正好“我不殺伯仁,伯仁卻因我而死”的主人公“伯仁”出場,要進宮和司馬睿說事。

王導見到伯仁,叩首求救:伯仁,我全家老少就託付給你了,你可要在皇帝那說幾句好話,“伯仁,以百口累卿”。

伯仁是周顗的字,周顗時任右僕射,相當於政治局常委、國務院副總理,位高權重,是司馬睿要竭力拉攏以分王家之權的重點對象,所以王導纔會向其搖尾乞憐。

孰料周顗看也沒看王導一眼,“直入不顧”。周顗平時喜歡喝酒,在皇宮裏和司馬睿喝了個大醉,出門一看,王導這老小子還在。王導又衝着伯仁搖尾巴,苦苦哀求,周顗不但繼續不理,還對身邊的人說:今天定要用那些亂臣賊子的血,染紅我頭上的頂戴花翎,“今年殺諸賊奴,取金印如斗大,系肘後”。

王導的心嘩啦啦碎了一地。

但實際情況是,周顗在司馬睿面前竭力爲王導全家周旋,以身家性命擔保王導和王敦絕不是一丘之貉,政治立場是堅定的、過硬的,是可以放心信得過的。

正是在周顗的營救下,司馬睿才最終放王導一馬,表示對王導是絕對信任的,讓其放下包袱,輕裝上陣,繼續治國理政,“方寄卿以百里之命,是何言邪?”

但王導對周顗在其中的作用一無所知,對其恨之入骨。等到堂兄王敦打下了南京,反攻清算,來問王導:周顗這個人,在朝中威望很高,人心所向,讓他當宰相,你看行不?

王導一聲不吭。

王敦又說:不當宰相的話,就繼續保留原職務,還當他的右僕射吧。

王導不吭一聲。

做好事不留名的“伯仁” 是怎麼被“我”殺死的 第2張

王敦再說:這種人如果不爲所用,那就宰了吧!

王導還是默默無語。

不久,王敦就將周顗押赴刑場,當街問斬。

王導終於吐出一口怨氣,也沒弄髒自己的政治羽毛。人是王敦殺的,自己沒說要殺,也沒動手,悠悠之口不會怪罪到自己身上。

直到後來王導翻閱檔案,看到周顗全力保他王氏一門、力證其無罪的奏章,才明白了這一切,原來當初周顗兇惡相拒之際,正是伯仁殷殷營救之時。

可惜周顗已成刀下冤魂。王導只有對着奏章,淚流滿面,仰天長嘆,“吾不殺伯仁,伯仁由我而死,幽冥之中,負此良友”。

周顗之冤,王導顯然脫不了干係。但當初周顗在王導面前的所作所爲,王導當時所看到周顗做的一切,都是要把王家往死裏整的態勢。王導後來對王敦冤殺周顗所持的明面漠不關心、實則積極支持的態度,雖不夠寬宏大度,卻正是對周顗當初行爲的正常反應。

伯仁之死,在一定程度上是咎由自取。周顗想做好事不留名,但也沒必要對苦苦哀求的王導戲弄羞辱。不願讓人感恩,更不需要留下怨恨。官場本來就是是非之地,無緣無故還會有人給你一悶棍,更何況故意製造怨恨。

歷史記事
歷史真相
未解之謎
世界史
歷史上的今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