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歷史密史 > 歷史真相 > 清朝火炮不遜色於歐洲 爲什麼被打的落花流水?

清朝火炮不遜色於歐洲 爲什麼被打的落花流水?

來源:歷史趣聞網    閱讀: 1.91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1840年到1842年的中英鴉片戰爭揭開了中國近代史的開端,在這場戰爭中,英國侵略者用槍炮敲開了中國國門,強迫中國政府簽訂了《中英南京條約》。在很多國人的眼裏,這是恥辱的一段記憶,每談論到導致恥辱的原因,都歸咎於中國武器的落後。

時至今日,還有很多人認爲:當時中國軍隊所使用的主要武器是冷兵器或早期時代的弓、火繩槍、劍和矛,其無法抵抗西方侵略軍乃是理所當然。

其實,只要抱着認真求實的態度,對比一下當時中英雙方的軍隊所用武器,就不難發現,中國人自己研發出來的火炮威力並不遜於西歐。

清史研究專家潘嚮明先生在《鴉片戰爭前的中西火炮技術比較研究》一文中就直言道:“清朝的大炮雖不及西方68磅級炮之威力,但對於彼之中小型火炮至少可以不相上下。”

參加了鴉片戰爭的英國海軍軍官賓漢(Bingham,J.E.)在《英軍在華作戰記》中也稱,他們攻陷吳淞後,在一座軍工廠裏,“我們看到有10門遊擊炮隊所用的大炮,這些都是安裝在手推車上。這種炮車頗似花園裏用的大推車,前面有貯藏炮彈的匣子,把手之間有一個抽屜,裏面裝着火藥和鏟火藥的小鏟子。我們除了看到各種口徑的鐵炮之外,還發現了一些全新的12磅彈銅炮,這些炮是按照放在旁邊的嵌有王冠的G·R·1826型大炮仿造的,式樣完全相同,惟一的區別就是中國字代替了王冠。”

清朝火炮不遜色於歐洲  爲什麼被打的落花流水?


(畫作:鴉片戰爭時場景)

可見,清軍造炮工藝並不落後。

從相關史料還可以查知,鴉片戰爭之際,浙江嘉興縣丞龔振麟發明了早於歐洲30多年的鐵模鑄炮法和研發了領先於西方水平的複合層結構造炮工藝,製造出了大批性能良好的鐵炮。此事曾經轟動一時,人們頌稱:“浙江鑄炮,益工益巧,光滑靈動,不下西洋。”

槍炮之外,作爲發明火藥的老祖宗,中國儘管沒有經歷工業革命,火藥製造業仍以手工作坊或工場生產爲主,但中國人在火藥(黑火藥)製作成分硝、硫、炭的組配比率上比英國人更加精當,所製造出的火藥威力堪與英軍火藥相匹敵。

福建水師提督陳階平於道光二十年九月十四日向道光皇帝奏報:“奴才督造加工火藥,於六月初二日竣工。初四日有英夷兵船闖入廈門。初五日,官兵即以新藥轟擊。該夷不防內地火藥如此猛利,猝遭創斃多命,立時驚竄。”

火炮和火藥的質量比較過後,我們再來看中英雙方火炮的射程:

江西巡撫錢寶琛於道光二十一年五月二十二日向道光皇帝奏報:“奉兩廣總督飭令趕造土模三十具,現已遵式陸續先鑄成三千斤銅炮二十尊,一體打磨光滑,造齊炮架。會同營員將炮運至空闊處所,於相距裏許豎立兩層皮靶,連日演試。每炮一位,用火藥一百二十兩加鉛子一百八十兩,響聲俱屬洪亮,其子透過皮靶仍行三裏有餘,堪以摧堅緻遠。”

同年十月十九日晚清名將僧格林沁也向道光皇帝奏報:“奴才等隨令於海河距炮臺六七裏外上流安放,裝載柴草,當將炮座對準船隻,逐加演試。其過火出炮均及靈捷,遠可抵船,甚或過之。”


由以上兩則史料可知,鴉片戰爭期間,中國重炮的最大射程在7~8華里之內,有效射程約爲六七華里。

英軍方面,彼時英軍的火炮多屬於17世紀以來的加農炮系列型,很多英國學者都認爲其有效射程不超過1英里(注:1英里=3.218市裏)。

清欽差大臣裕謙於道光二十一年二月十九日向道光皇帝奏報:“數千斤之大炮,夷船雖能任載,而只可施於深水外洋,不能施於近岸之內洋。蓋內洋水淺,近岸又必有明沙暗礁爲之攔護,若放此數千斤之大炮,船必倒退,一經擱淺,船底着實,立刻震裂。故在內洋施放,亦止一二千斤及數百斤之炮,不過口門窄而後身寬,多受火藥,且施放靈熟,較官炮略遠一二里,然亦止及數裏之內,實無遠及十餘里之事。”

由此推算,英軍的重型火炮的有效射程在3華里左右,最大射程9華里之內。

也就是說,英艦重型炮的射程並不大於清軍海岸重型炮的射程。

比較了這麼多,並不是要證明清朝的武器有多好,只是想讓大家知道,當時中英雙方的武器差距並沒那麼巨大罷了。

而這種差距,是不能成爲我們必敗的原因的。

事實上,太平天國的軍隊就曾憑着這樣一些土槍土炮兼大刀長矛將美國人華爾(Huaer, Frederick Townsend Ward)組建起來的洋槍隊打得落花流水。

戰爭勝利的主要因素不是武器,而是人。

清朝火炮不遜色於歐洲  爲什麼被打的落花流水? 第2張

(畫作:清軍入關時進行的屠殺)

美國人特拉維斯·黑尼斯三世和弗蘭克·薩奈羅在《鴉片戰爭——一個帝國的沉迷和另一個帝國的墮落》中提到一個奇怪的現象:“當(英)艦突破虎門要塞,沿江北上,開向馬烏勇(炮臺時),(珠)江兩岸數以萬計的當地居民,平靜地觀看自己的朝廷軍隊與我軍(英軍)的戰事,好像觀看兩個不相干的人爭鬥。”

爲什麼出現這樣一個奇怪的現象呢?

因爲清朝統治者兩百多年來都以征服者自居,把人民當成奴隸、壓榨的對象,不把人民當成自己人,象康熙、雍正這樣的“明君”甚至還保存着在北京呆不下去就全身退居關外的想法。

既然不把人民當自己人,就得實施“愚民”政策,時時防着人民。

清朝統治者定鼎中原,恃仗的是強弓利箭,爲了不讓中原人民威脅到自己的統治地位,不但不會支持和發展民間研發先進的軍事武器,還要想盡千方百計對有研發行爲的人進行打壓和制裁。即使是在鴉片戰爭期間,人民研發出了中以媲美於西方的武器,也不會在國內進行推廣。

後來,清政府實在是被列強打痛了,開始建設新軍、改良武器了,“然而並沒有什麼卵用”,中日甲午海戰,中國海軍和日本海軍相比,明明佔據了“堅船利炮”的優勢,到頭來,還是給人家打得屁滾尿流。

歷史記事
歷史真相
未解之謎
世界史
歷史上的今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