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歷史密史 > 歷史真相 > 清初的火炮長啥樣?火炮改爲銅鑄是何原因

清初的火炮長啥樣?火炮改爲銅鑄是何原因

來源:歷史趣聞網    閱讀: 1.58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自從唐末發明火器以來,這種熱兵器就成了戰場上的利器,無論是攻城拔寨,還是野戰破陣,都能夠見到火器的身影,軍前號令一下,頓時火光四射,電閃雷鳴般撲向敵軍,令對方心驚膽戰,軍心動搖。宋代以來,以火器破敵的著名戰例有很多,如宋金膠州灣海戰,南宋水師就是以“霹靂炮”和“猛火油櫃”等火器大敗金國水師,使其不敢南下滅宋。

而後來的蒙古大軍除了以騎射聞名天下之外,其裝備的火器更是克敵制勝的關鍵法寶,也正是這個時候,西征歐洲的蒙古大軍將火器帶到了歐洲,使其在西方得以迅速發展,此時的火器尤其是火炮大多是銅鑄的。之後西方的火器製造水平開始趕超中國,直至明朝中後期,歐洲的火器製造水平已經超過中國,當明朝官員查看葡萄牙沉船上卸下的幾門被稱爲“佛郎機”的火炮時,發出了由衷的讚歎,並經過大量仿製將其裝備明軍,在日後的萬曆三大徵等戰役中發揮了重要的作用,而明末從荷蘭引進的紅衣大炮更成爲明清雙方攻城破寨的主力,受到了當時統治者的重視。值得國人驕傲的是,此時在一項鑄炮的關鍵技術上,中國還是領先西方多數國家的,那就是用鐵鑄火炮,當時無論是葡萄牙人還是荷蘭人都是使用的銅鑄火炮,但凡要用鐵鑄炮都要請中國的工匠來幫忙,所以當時仿製的紅衣大炮,樣式尺寸源於西方,而用鐵鑄炮的技術則源於中國本土。可是令人奇怪的是,清朝統一中國後,鑄炮的技術卻出現了倒退,由以前的用鐵鑄炮退回到用銅鑄炮的時代,這其中到底有怎樣的隱情呢,接下來小編爲您講解!

一、鐵鑄火炮的工藝不成熟,安全性差。

明清鑄造火炮的工藝主要有以下幾種:

傳統的泥型鑄造法;

明末從歐洲引進的木模鑄炮法;

後金利用被俘明朝工匠發明的“失蠟法”;

鴉片戰爭時期,浙江嘉興縣令龔振麟發明的鐵模鑄炮法 。

但從現存的古代大炮來看,大部分還是採用傳統的泥型鑄造法鑄造的,這種方法簡單來講就是用泥製造泥炮,烘乾後分段翻製出兩開或多瓣的泥型 ,經過精細的雕刻和反覆的烘乾後,將炮身的鑄型裝配好,再將熔化的鐵水澆注入鑄型 ,製成大炮。這種鑄炮方法雖然有很多優點如製得的炮管壁薄,重量輕,造價低廉等,但缺陷也很大,由於使用泥膜製造,炮身經常會出現凹凸不平甚至凹坑,再加上早期中國鍊鋼多使用煤炭,北方的煤炭含硫較高,高溫下,硫與金屬在空氣中發生化學反應,生成新的硫化物,使得煉成的鋼鐵雜質較多,延展性較差,脆性較高,導致當時鑄造的鐵炮都有一個普遍的致命缺陷——容易炸膛。後來雖然經過歷代工匠的努力,發明了鐵芯銅身炮,但這種鑄炮方法工藝複雜,應用受限,不便推廣,所以當時的鐵質火炮安全性較差,從而限制了鐵炮的鑄造。

清初的火炮長啥樣?火炮改爲銅鑄是何原因

二、統治者的忽視與限制及吏治的腐敗,導致火炮製造水平下降,質量降低。

清朝統一天下後,火器製造便出現了停滯,這裏面有他們對於傳統的弓馬騎射的追求,也有太平日久,武備不修的惡果,更有統治者對民間持有火器的忌憚,使得火器製造得不到朝廷的重視,導致鴉片戰爭前,清朝製造火炮一直沿用明末的方法,質量又有所下降。嘉慶四年(1799年),清廷改造了160門明朝留下的神樞炮,改造完畢後頗爲引以爲傲,將這些火炮命名爲得勝炮,可是實驗後發現,經過改造的得勝炮射程還不到百步,比原來的神樞炮射程還近,實在是讓人哭笑不得。

而道光二十年(1840年)三月三日的一份《澳門新聞紙》,更用輕蔑的語氣點評清朝鐵炮:

“中國只知道用鐵鑄成炮身,不知道做炮膛,且鑄成炮身……全無科學分寸,所以施放不能有準頭……大約不能爲害人物。”

可見清朝鐵炮製造方法的低劣。

另外,吏治腐敗更是導致鐵炮製造質量下降的重要原因。清朝時,製造火炮等武器的物料價格和手工價都依據官定價格,如果超出則由製造者自掏腰包,可是清朝自建國以來,物價和工價一直在上漲,可是官價卻不能適時變動,導致製造鐵炮實際的價格要遠高於官定價格,製造方如要謀利一般都會採取偷工減料的方式,這樣製造的鐵炮質量更差,可靠性更低。

清初的火炮長啥樣?火炮改爲銅鑄是何原因 第2張

鴉片戰爭前夕,關天培爲更新虎門炮臺的裝備,新造大炮四十門。在檢驗新炮性能時,竟然有10門炸膛,經查看後,關天培發現新鑄的鐵炮“碎鐵渣滓過多,膛內高低不平,更有孔眼”,其中有一孔洞,能“貯水四碗”,可見火炮質量之低劣,後來關天培的犧牲與這些低劣的大炮有很大關係。

三、當時銅鑄火炮的性能在某些方面有優勢

由於以上的原因,使得清朝早期的鐵炮質量較差,安全沒有保障,朝廷不得不另尋辦法鑄造火炮。於是就想起重新以銅爲原料鑄造火炮。與鐵質火炮相比,銅炮的理論壽命雖然略低,且較鐵炮更重,但卻有很多優點。

第一、從材料的冶煉上,銅元素要比鐵元素更穩定,使得在冶煉過程中,不容易與其他物質發生化學反應而生成雜質,使得冶煉的銅純度更高。

第二、銅的延展性比鐵更好,不像低純度的鋼鐵那樣脆性太強,不易破裂。

這兩個優點使得銅鑄火炮的安全性要遠高於鐵質火炮,降低了炸膛的概率,即使同樣有炮身凹凸不平的問題,當時銅鑄火炮的使用次數和壽命實際上還是要高於鐵質火炮,使得清朝的火炮很多都改爲銅鑄。像在雅克薩之戰中立下赫赫戰功的武成永固大將軍炮就是一門銅炮。

總結

綜合以上幾點原因和各方面的實際情況來看,清初的火炮之所以改鐵鑄爲銅鑄其實是一種無奈,雖然在火器發展史上是一種倒退,但卻也是出於對現實的考慮。可是這種方式鑄造的大炮只能停留在明末的水平,鴉片戰爭中,英軍用工業革命的新技術製造的大炮輕鬆戰勝了清朝的古董火炮,使得清朝天朝上國的美夢出現了裂痕,猛醒之餘,清廷上下開始引進西方的技術,發展近代的工業,尤其是軍事工業。著名的洋務運動就此開始,一批批近代的軍工企業誕生如江南製造總局,金陵製造局,福州船政局,天津機器局......這些軍工企業成爲了中國近代軍事工業的開端,仿製出了當時世界上很多先進的武器如克虜伯大炮,阿姆斯特朗大炮,馬克沁機槍等,但是在量產時由於清朝上下早已腐朽到了極點,導致使用先進技術製造的武器仍然質量低劣,氣的李鴻章堅決拒絕國產武器,堅持進口外國武器,這真是一種可悲的諷刺啊!

免責聲明:以上內容源自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創版權請告知,我們將盡快刪除相關內容。

歷史記事
歷史真相
未解之謎
世界史
歷史上的今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