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歷史密史 > 歷史真相 > 揭祕向外割地賠款換平安 自宋朝“澶淵之盟”而始

揭祕向外割地賠款換平安 自宋朝“澶淵之盟”而始

來源:歷史趣聞網    閱讀: 1.84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宋朝開國皇帝趙匡胤就這樣“莫名其妙”的在燭影斧聲中駕崩了。

至於趙匡胤到底是不是其弟趙光義所謀殺,史學界一直有爭論,這裏也不做論述。

繼承帝位的趙光義,卻是一個志大才疏的軟腳蝦。

他看見兄長留下擬將贖買燕雲的鉅款,嘆道:“此金帛如山,用何能盡!先帝每焦心勞慮,以經費爲念,何其過也!”便將贖買的方案推倒,打算來個御駕親征,一舉克復。

而在趙匡胤餘威的影響下,南方僅存的清源軍和吳越兩個割據政權相繼納土歸降,北宋的勢力進一步擴大。

被大好形勢衝昏了腦袋的趙光義先揮兵直取北漢,北漢在趙匡胤的兩次打擊下,國力凋弊,無力抵擋,出城投降。

趙光義內心急劇膨脹,腦袋一熱,眼珠一轉,臨時下了決定:攻打遼國,收復燕雲!

趙匡胤每打一次仗,都要反覆謀劃、反覆論證。

試想想,僅打兩年的統一戰爭,他卻用了整整十六年時間的謀劃,這是何等的隱忍,其捕捉戰機的目光又是何等之狠,何等之準!

面對遼國這種龐然大國,趙光義卻憑一時衝動,就作出了橫挑強梁的決定,其結果就可想而知了。

果然,高梁河一戰,宋軍潰不成軍,趙光義本人中箭,躺臥在驢車上顛簸南逃。這一年是太平興國四年(979年)。

揭祕向外割地賠款換平安 自宋朝“澶淵之盟”而始

七年之後的雍熙三年(986年),趙光義重整旗鼓,再次北伐。

這次敗得更慘,折損了的兵力近二十萬,相當於趙匡胤時代的全部禁軍兵力。

而且,這一戰遭到了遼人的大舉反攻,不但蔚、朔、應、寰等州得而復失,邢、深、祈、德等州也被受蹂躪。

此戰過後,趙光義徹底死心,終生不敢再言戰事,對待遼人的挑釁和侵略,只能採取挖掘河道、開闢水田等低劣手段進行消極抵抗。

這種忍氣吞聲的行爲,更加地刺激起遼人入侵的慾望。

鹹平六年(1003年)、七年,遼人連續入侵,宋軍節節敗退,退至黃河北岸的澶州。

危難之際,宰相寇準挺身而出,催促宋真宗趙恆(趙光義第三子)御駕親征,以振士氣。

在北宋君臣做出的強硬態勢下,遼人同意和談解決紛爭,這就是史稱的“澶淵之盟”。

應該說,這是一個城下之盟,雖說結爲兄弟之國,但本質是宋朝在軍事有利的條件下籤訂的第一個屈辱性條約,宋朝每年向遼人提供“助軍旅之費”銀十萬兩,絹二十萬匹。

澶淵之盟後,寇準功高望重,受到宋真宗的疑忌。不久,宋真宗藉故把他貶斥出朝,任命妥協派王欽若爲宰相。這樣,宋朝更不想收復幽雲十六州了。遼這時也發生了變故,1009年,蕭太后病死。第二年,遼與高麗發生戰爭。1011年,就在蕭綽去世後的第十五個月,韓德讓也隨之去世。接着,遼政權內部又開始發生分裂,遼再也無力大規模興兵南下。澶淵之盟後,宋、遼在好幾十年裏沒發生過戰爭。其間只發生了兩次重要交涉。一次是1042年(宋仁宗慶曆二年),遼乘北宋同西夏交戰的機會,向北宋勒索土地。北宋增給遼歲幣銀10萬兩,絹10萬匹。另一次是1074年(宋神宗熙寧七年),遼藉口北宋在山西邊境增修堡壘破壞邊界,要求劃界。第二年,宋政府允許以分水嶺爲界,又放棄一些土地。

揭祕向外割地賠款換平安 自宋朝“澶淵之盟”而始 第2張

向外賠款,宋朝自“澶淵之盟”而始。

“家家養子學耕織,輸與官家事夷狄”,花錢買平安的思維從此成了宋朝處理對外關係的主流思想。

此後,宋夏議和、宋金議和無不深受“澶淵之盟”偏安思想的影響。

“澶淵之盟”使宋朝統治階層完全放棄收復燕雲的雄心,宋朝軍民也就開始丟掉僅存的血性,逐步淪爲苟安政權,爲日後的亡國,甚至亡天下,埋下了沉痛的伏筆。

還有,如果說賠款只是宋朝對外負擔支出的一部分,那麼,而爲了與這些遊牧民族對抗,宋朝必須屯養數以百萬的軍隊,甚至爲了組建騎兵,不得不耗費大量銅錢、銀、絹帛、茶等物資向西北各民族買馬,國家財政消耗巨大。

軍事上的積弱,終於導致了財政上的積貧。

注意,財政上的積貧,不是說國家貧窮。事實上,大宋帝國是中國歷史上經濟文化最爲發達的巔峯時代。財政上的積貧,指的是國家財政長期處於入不敷出的窘迫之中。

歷史記事
歷史真相
未解之謎
世界史
歷史上的今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