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歷史密史 > 歷史真相 > 清朝真的打不過八國聯軍?慈禧太后來告訴你

清朝真的打不過八國聯軍?慈禧太后來告訴你

來源:歷史趣聞網    閱讀: 2.44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庚子國難,中國自古以來最大的一場浩劫,時至今日,我們有感於八國聯軍的無恥行徑,看到有關庚子國難和辛丑條約的有關文字時,依然會感到憤慨。可讓人感到弔詭的是,這場戰爭卻是清王朝的咎由自取。

再回首戰爭之前發生的故事,筆者不禁唏噓:自作孽,不可活!晚清政府早已窮途日暮,可即便列強咄咄逼人,政府內部的官員依然爲着自己的權利而爭個你死我活。

戊戌變法後的微妙形勢

隨着戊戌變法的失敗,清王朝的帝黨與後黨的政治較量算是告一段落了。慈禧太后用自己多年積累下來的政治經驗和鬥爭手段,將初出茅廬的光緒小皇帝和不可一世的康有爲趕出了政治的圈子。

但晚清政府的政治鬥爭卻依然在繼續。清朝一直是這樣,任何一場政治鬥爭的結束也只是意味着下一場鬥爭的開始。筆者不禁想到小時候看電視劇《康熙王朝》時,孝莊太后對康熙的一些叮囑:“明君會利用黨爭來穩固自己的統治。”

清朝真的打不過八國聯軍?慈禧太后來告訴你

清末的統治者是慈禧,一個毫無治國之道卻長於政治鬥爭的老太太。中年喪夫、老年喪子的她已經處於一種精神崩潰的邊緣。

從她的墓地來看,無數的奇珍異寶,無盡的寶藏。人民因爲繁重的稅務,官員的搜刮,各種賠款的負擔而陷入水深火熱之中時,這位老太后卻費盡心思去命人裝飾自己的墳墓。她想把這世間的寶藏通通隨她一起走入幽冥。

筆者有時甚至在想:貪戀於權力的她甚至希望這個帝國與她一同埋葬。於是,在戊戌變法被老太后平息之後,後黨中的漢黨和滿黨又開始鬥爭了起來。所謂漢黨,並不是漢人黨派,而是主張想西方學習的開明派。而滿黨,也並不都是滿人,而是盲目排斥一切西方事物的一股政治力量。清政府的權力中心,面臨着重新洗牌,而這個出牌者,自然非老太后莫屬。

雙方鬥爭的關鍵,則是滿黨領袖端郡王載漪想通過自己的兒子登上皇位來成爲清王朝的實際控制者。隨着端郡王的兒子溥儁被立爲大阿哥(爲光緒帝立儲),載漪已經逐漸成爲僅次於慈禧的帝國二號人物。

端王用四條謠言走進清朝權利中心

端郡王之所以能夠走進帝國權利的中心地帶,可以說算作是一種僥倖,也可以說是他的這種僥倖恰巧迎合了當時的慈禧太后。戊戌變法之後帝黨的官員面臨着清洗,隨之引起的是帝國的權利真空。端王藉此機會,附和慈禧太后打擊帝黨,趁機補空進入權力中心。所以他成功了,這算作是封建帝國專制的一個大的弊端。早在戊戌變法時期,端郡王就開始走自己的第一步了,那就是造謠。

這個謠言恐怕大家都不會陌生,那就是光緒帝要在秋天閱兵的時候殺掉慈禧。後來的事實證明了端郡王第一步成功了,光緒帝被囚禁了。緊接着,端郡王繼續製造謠言,說光緒帝要藉助外國人來殺掉慈禧太后。進一步打擊光緒帝以及帝黨殘餘勢力,從而繼續提高滿黨在朝中的影響力。

但是,慈禧太后雖然恨光緒,但就是不廢光緒。這讓端郡王感到頭疼。於是,繼續造謠,光緒皇帝被洋人毒死了。不是不廢光緒嗎,那我就給你製造麻煩,挑撥朝廷和外國公使的關係。但是,謠言畢竟是站不住腳的,外國公使頂着輿論的壓力給光緒皇帝來了個健康檢查,對外宣佈光緒帝好着呢!身體棒棒噠。

但這次的謠言的確讓朝中大臣嗅到了氣味,爲了遷就端郡王,榮祿建議慈禧立端郡王的兒子爲大阿哥。可端郡王依舊感到不滿,我要的是皇帝,不是什麼大阿哥!

繼續謠言,最後的謠言出爐了,光緒帝要禪讓了。這謠言一出又是人心惶惶。於是,朝廷中漢黨包括李鴻章,張之洞,劉坤一等人和外國公使公開警告端郡王,別玩火,會自焚的!就這樣,漢黨和洋人的出現使得端郡王的陰謀沒有得逞。端郡王自此與洋人和漢黨結下了樑子。順便說一句,端郡王的陰謀也引起了慈禧的不滿。慈禧也不希望端郡王做大而威脅自己的權利。

清朝真的打不過八國聯軍?慈禧太后來告訴你 第2張

一個人的出現改變了局勢

在被洋人嗆了一下之後,端郡王感覺被洋人和漢黨逼得走投無路了,要麼兒子當皇帝掌權,要麼鬥爭失敗,萬劫不復。他心裏明白,如果自己不採取些有效的手段,很容易被老太后甚至是榮祿趕出權力中心。這個時候,前山東巡撫毓賢來了,一個沒有解決好義和團問題的巡撫回京了。毓賢也是滿黨的一份子,在回京述職後便與端郡王講起了山東的事情。端郡王聽後。感到自己的機會來了。端郡王認爲義和團民心可用,他們不僅愛國,而且還反洋,反漢黨。這等於是一支武裝力量。一旦控制了義和團,那情況就不一樣了。於是,一個死結就這樣形成了,而且這個死結不可能解開。

慈禧太后需要藉助端王集團來重新控制朝廷,同時不敢得罪洋人。而洋人卻與端王集團有着不可調和的利益衝突。洋人爲了自己的利益向慈禧施壓,而慈禧最怕光緒歸政,自戊戌變法之後,光緒皇帝看似已經成爲傀儡。但光緒畢竟是一國之君,這個是世界公認的。如果有一天慈禧在洋人的逼迫下把權利交還給光緒,光緒在推翻慈禧的一切政策。那麼,慈禧老太后就萬劫不復了。所以在這種情況下只能越來越重用端王集團。也就是,洋人越擠兌端郡王,慈禧就越要重用端郡王。理由很簡單,要保證慈禧的權利安全。

慈禧打出了最後一張牌

端郡王利用義和團,於是義和團開始走出山東,走進直隸,靠近北京。義和團幹什麼呢?殺洋人,殺洋教徒,外加挑鐵道,拔電幹,緊急毀壞火輪船。如此明目張膽的反洋,外國人肯定是坐不住了。便向慈禧太后表示,如果你不管,那我們就替你老人家管管了。

慈禧沒辦法,一邊向外國人表示會管,可卻又不敢嚴管。如果得罪了端王集團,那自己的權利將會受到很大的挑戰。可是洋人在中國農民的心目中的形象實在是太壞了,壞到無可救藥了。但是,義和團到了哪裏,哪裏的農民就會很快被義和團所同化,所以一味的禁止和剿殺是根本不可能的。

也正因爲如此,洋人坐不住了。義和團很快就要進入京城了,而清政府沒辦法保證他們的生命安全,他們只能調兵進京。慈禧太后聽到了這個消息,徹底被逼入了絕境。一旦洋人軍隊入京,那麼自己的處境就危險了。慈禧考慮,洋人和端王集團都對我有威脅,可端王集團我能夠控制,可是洋人就不好說了。所以,在一番取捨之後,慈禧太后決定對洋人進行反擊:太過分了,在北京城,你們外國人不要太猖狂!

緊張的四次御前會議

義和團是被被端郡王偷偷放進北京城的,八國聯軍的隊伍也正準備在大沽口登陸。隨後,義和團在北京打出了殺掉“一龍二虎十三羊“的旗號。一龍指的是光緒皇帝,二虎則是慶親王奕劻,大學士李鴻章,十三羊則是包括“維新派”官員在內的與“洋”字沾邊的所有人。這個口號看似與義和團反洋教的宗旨有關,而實際上則是端郡王爲了自己的權利而做出的清除異己的手段。在端郡王的授意下,義和團拳民甚至衝進皇宮要殺掉光緒,但是被慈禧太后呵止。局勢驟然升級,慈禧太后不得不召開御前會議。

第一次會議,參加會議人數達到了100餘人。榮祿派武衛軍包圍使館,保護他們的安全。裕祿盡全力阻止天津的八國聯軍進犯北京。

第二次御前會議,慈禧拿出了一份帝國主義要求自己歸政的照會,作戰前總動員。並表示,打仗是被外國人逼的,將來打敗了,別怪我。但會議之後,慈禧還是派人到東交民巷去談判。

第三次會議,守衛天津的裕祿來消息了,表示洋人要求裕祿交出大沽炮臺,否則兵戎相見(其實此時,裕祿已經丟掉了大沽炮臺,裕祿爲推卸責任而做的掩飾)。

慈禧太后詢問衆人,到這份上了,要不要攻打東交民巷。

端王說打,漢黨依舊主張不打。

慈禧表示,我不要你們說打不打,而是想知道打怎麼打?不打怎麼不打?結果都沒了主意。慈禧心裏想還是等等天津的消息吧。但是,裕祿在此時卻消失了。(爲推卸責任,裕祿選擇了瞞報軍情。)但洋人軍隊卻依舊步步緊逼。

第四次會議,慈禧宣佈各國公使爲不受大清歡迎之人,限24小時之內離開北京,否則不再保證他們的安全。這條詔令一出,光緒等反戰派哭聲一片,而端王集團卻在摩拳擦掌,等待着與洋人一戰。

清朝真的打不過八國聯軍?慈禧太后來告訴你 第3張

包圍使館2個月,清帝國最精銳軍隊卻沒能打下使館

在最後通牒下達之後,洋人感到驚奇,原來羸弱的清政府也會如此強硬,德國公使克林德希望調停一下,但被義和團殺死。隨後裕祿從天津發來消息,自己和洋人交戰了。慈禧於是不得已向十一國宣戰了。但宣戰了卻不敢戰,她狡猾地將榮祿推到了前線。她希望榮祿能夠處理好這件事情。

榮祿的軍隊包圍了東交民巷,端王集團調張懷芝的炮隊進京,炮轟使館。

榮祿視察張懷芝的軍隊,表示把炮放在城樓上,可以更好的攻擊洋人。等到一切準備好了,張懷芝卻突然發現,榮祿可沒讓我炮轟使館。一旦戰敗了追究責任,那我肯定活不了。於是向榮祿表示,容大人您給個具體點的指示?榮祿說,端郡王聽見炮聲了,就證明你打了。明白嗎?張懷芝心領神會,立刻命令軍隊將炮口朝天,轟吧!

就這樣,清政府用了4000多枚炮彈,超過100萬發子彈,竟然只打死66人。

直到八國聯軍攻進北京城,清軍都沒有攻下使館。這並不說明清朝沒有能力打下這彈丸之地,而是在政治博弈的背後,沒有人敢得罪洋人。

歷史記事
歷史真相
未解之謎
世界史
歷史上的今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