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歷史密史 > 歷史真相 > 揭祕:古代大臣奮鬥的“配享太廟”到底是何榮譽?

揭祕:古代大臣奮鬥的“配享太廟”到底是何榮譽?

來源:歷史趣聞網    閱讀: 1.57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1、何爲太廟?

在河南信陽、湖北黃陂各有一座桃花廟,它們都是爲了紀念相同的一個人------息嬀。

息嬀是春秋四大美女之一,當年她從息國回孃家陳國省親的時候,路過蔡國,被姐夫蔡侯調戲,息侯得知後,聯合楚文王敲打蔡侯。

這位蔡侯被楚文王俘虜後,說,之所以調戲她,是因爲這小姨子太漂亮了!

楚文王聽罷,發兵息國,息國打不過強大的楚國,息侯只能滿臉賠笑,楚文王就說了,讓你夫人出來作陪我就饒你一命,息侯沒辦法,只好讓息嬀出來。

然後,楚文王就帶着息嬀走了,息國被滅。

楚文王就問息侯,你還有什麼未了心願嗎?

息侯說,懇請大王保全我息國宗廟,只要我守護祖宗牌位就行了。楚文王就賞了百戶人家供奉息國宗廟。

面對滅國,天下諸侯似乎都和息侯採取了同樣的手法------保全宗廟。

再比如,秦並列國,將各諸侯遷徙咸陽,其實各國的宗廟並沒有毀,各家宗廟也成爲日後項羽等東方殘餘勢力崛起的強大支柱。

老生常談的一句話,在西方人的眼中,中國人沒什麼信仰。實際上,中國人不但有信仰,而且對信仰的堅執程度要遠遠高於西方,我們的信仰就是自己的祖先。

在破四舊之前,幾乎每個家族都有族譜,有供奉祖先牌位的祠堂,這個東西在民間叫做宗祠,上升到古代皇族,那就不叫“宗祠”了,改稱太廟。在古代,並非所有的皇族成員都可以進太廟,一般只有君王纔有資格。

實際上,太廟也經歷了漫長的演變,在周代,它叫明堂,爲“天子之廟”,我國曆史上第一次大規模建造明堂的是周武王的弟弟周公旦,沒錯,就是那個經常被當成解夢大神的那位,周公做事效率真的是非常高,“一年救亂,二年克殷,三年踐奄,四年建侯衛,五年營成周,六年制禮樂,七年致政成王”,建造完明堂後,周公在此大會天下諸侯,因此,明堂的第一重作用就是“明諸侯之尊卑也”,說白了,就是爲周代制定了一個金字塔結構,天子居於最上層,萬般臣民只能仰視,這就體現明堂的“威嚴性”。

揭祕:古代大臣奮鬥的“配享太廟”到底是何榮譽?

在歷朝歷代皆有明堂類建築,比如神都洛陽的萬象神宮、明清兩朝的祈年殿,他們都位於皇宮的南面,“佈政之宮,在國之陽”都體現了禮制的莊嚴。

當然,周代的“明堂”如果再往前追溯的話,它起源於夏代的“世室”、商代的“重屋”,無論怎麼演變,其內涵並沒有發生本質變化,除了透出的“威嚴性”,太廟還承擔着另一項功能:感天地,正四時,出教化,崇有德,重有道,顯有能,褒有行者也。

這第二重作用,說白了就是擺給天下人看的,以“德”和“功”作爲評價標準,這也成爲天下人奮進的原始動力,無論是科舉取士,還是沙場建功,只有滿足了這個條件,纔有可能入選太廟。

即便是古代帝王,如果攤上了“大事”,比如不幸成爲末代王,他們自己都覺得愧對列祖列宗,不配進入太廟。

由此可見,作爲一名臣子,如果能“有幸”配享太廟,那是何等榮耀!

不過,這個資格的取得非常難,以清朝爲例,近三百年的時間裏,配享太廟的也不過二十六人,張之洞、左宗棠等人立下汗馬功勞都沒能配享。

2、配享方式

話說回來,在最開始的時候,並不是每個人都像明清兩朝一樣爭着“配享太廟”的,因爲,最初是真的“配享”------殉葬。

比如,奄息、仲行和針虎是秦國有名的將領,號稱“三良”,某次喝酒的時候,這哥兒仨對秦穆公說,“生共此樂,死共此哀”,反正咱君臣就是生死與共,到秦穆公下葬的時候,他們果然陪葬,這也算是“配享”了。

這種“活體配享”,估計沒多少人願意。

隨着殉葬制度的廢棄,這種方式逐漸淡出歷史,新的方式也逐漸衍生出來,最常見的就是在臣子死後在帝王的後面立一塊他的牌子。

雖然只是一塊牌子,但是這裏面的榮耀實在是太尊貴了。在講究“三綱五常”的年代,臣民是要無條件服從帝王的,如果在太廟裏有一塊臣民的牌子,帝王在祭拜祖先的時候,順道也把臣子給拜了,這事兒,不用想都覺得賺大發了。

所以,很多人爲了這塊牌子費盡了心機。

比如清朝的張廷玉,雍正去世前,對乾隆囑咐,張廷玉死後要配享太廟。

揭祕:古代大臣奮鬥的“配享太廟”到底是何榮譽? 第2張

要說,張廷玉這人爲了這一至高榮耀也是如履薄冰,但是在他死前還是被乾隆廢了“配享太廟”的資格,在他死後乾隆又將其放入太廟,不過,斯人已逝。

還有的人進入太廟,並沒有建立多大的功勞,是伴隨着“權勢”,或者說是“裙帶”關係才取得這一資格的。

比如武士彠,在李淵父子建立大唐的過程中,他的功勞並不怎麼突出,但依然進入了太廟,因爲他有個好女兒武則天。不過,在武則天死後,武士彠又被移出了太廟,夠折騰的!

其實,除了這些,歷代帝王還搞了很多組織,可以稱之爲“類配享太廟”。

這其中有名的很多,比如漢宣帝時期的麒麟閣十一功臣,光武帝的雲臺二十八將,曹操的五子良將,孫權的江東十二虎,李世民的凌煙閣二十四功臣,趙匡胤的義社十兄弟,宋朝的昭勳閣二十四功臣,乾隆的紫光閣功臣等。

說到底,取得“配享太廟”資格,是一種無上榮光,幾千年來,無數帝王臣子爲之奮鬥不止。人類活動的最終較量,其實就是來自精神層面,西方人標榜的無神論,其實是有神,而我們的“神”,就是自己的祖先,在每個人的意識中,自己都是神,“配享太廟”,就是一個造神、封神的過程。

歷史記事
歷史真相
未解之謎
世界史
歷史上的今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