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歷史密史 > 歷史真相 > 在魯國的巔峯時期,是如何對待周邊小國的?

在魯國的巔峯時期,是如何對待周邊小國的?

來源:歷史趣聞網    閱讀: 2.93K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今天小編給大家帶來魯國的故事,感興趣的讀者可以跟着小編一起看一看。

春秋戰國自來就是大魚吃小魚,齊楚可以對魯國呼來喚去,魯國對周邊的小國家也沒有任何尊敬,穿插在中原大地上的諸侯國們,很多時候玩的都是螳螂捕蟬焉知黃雀在後的遊戲,誰能夠站在最有利的位置上,就多半是最終的勝利者。當年魯國受封到魯地,周人的初衷就是要讓魯國人在此繁衍生息和開疆拓土,要成爲周人屏藩東夷地區的親族力量,因此魯國人對待這個地區的部族和國家本來就是不懷好意的。最開始的魯國不過是個方圓不過百里的小國,隨着百餘年間的兼併戰爭,魯國對周邊國家的不斷蠶食與侵佔,才最終把魯國發展成爲東夷地區的周人強國。在魯國最爲強盛的時代,周邊的如滕、薛、曹、杞、邾、州等國都紛紛不懼路途奔波,千里迢迢到魯國朝見魯國國君。那麼,魯國人又是如何對待這些小國家的呢?

在魯國的巔峯時期,是如何對待周邊小國的?

魯國首位國君伯禽是一位頗具強權手腕的君主,在其任內的魯國國策是“變其俗”,就是在大肆的推行周人的文化和政治,採取的是較爲強硬的戰爭手段,簡單的說就是服從的允許其存在,不服從的就滅亡其國,甚至直到魯國的第三代、第四代君主,魯國人都還在持續不斷的對外開疆拓土,後來到了春秋時代魯國已經發展成爲方圓兩三百里的大國,但魯國人並沒有停止擴張的步伐,而是繼續對外作戰。春秋初期魯國至少就攻滅了極、於餘丘、微等國,而在此時的國際局勢紛繁複雜,周天子持續衰微,王室子弟東遷洛邑,更多跟魯國有着親族關係的王室成員們在中原地區立國,這在無形之中給魯國周邊那些曾經的東夷小國以壓力,更是頻繁的向魯國人靠攏,所以這個時期魯國的國君魯莊公被後來人稱爲魯國較有作爲的君主。

在魯國的巔峯時期,是如何對待周邊小國的? 第2張

在魯國的周圍還有幾個國家數百年與魯國共存,他們與魯國人的關係很多時候就成爲大國政治博弈的棋子,比如魯國周邊的邾、莒、杞等國,在鄭國人、齊國人和楚國人開始對外推行稱霸戰爭的時候,這些國家在魯國的外交政治舞臺上就屢屢展現出重要作用。邾國地處於魯國的南方,可以說是個連“公侯伯子男”也入不了的小國,在春秋前期甚至都沒有受到周天子的承認,也就是說邾國的政權本身是不具有法律效應的,所以魯國常年就在欺侮邾國,兩國之間的關係歷來處於惡劣態勢。魯隱公、魯桓公時代,雖魯國人“欲求好於邾”,但也只是短期政治目的而已,往往在結盟對象上會選擇邾國的敵人,比如邾國與宋國結怨的時候,魯隱公、魯桓公都曾以邾國是“夷”的理由,經常派遣大軍攻打邾國。而邾國面對魯國的軍隊,也往往採取結盟晉、齊、楚等強國政策,與魯國對抗。

而夾雜在齊魯之間的莒國,在歷史淵源上要比魯國更早,據說是當年少昊氏的後裔建立的國家,只是在周人時代魯國人已經是所謂的至親封國,莒國也便成了前朝國家,受不到周天子的政治庇護。而且更重要的是這個莒國更爲鄰近齊國,在齊魯兩國之間的政治斡旋中,莒國更願意選擇國力更爲強大的齊國作爲保護國。這即導致魯國人與莒國之間的外交關係始終處於若即若離,對於兩國之間的土地糾紛則時常發生。在魯國周邊小國之中,莒國是唯一沒有朝見過魯國國君的小諸侯國,因此魯國人對待莒國也從來沒有客氣,兩國之間有個更小的國家向國,就曾經幾度歸於莒國,又幾度歸於魯國。這從很大程度上消耗了兩國的國力,尤其是相對偏弱的莒國,後來就被齊國人完全侵佔,整個莒國只是成爲齊國的一個州縣而已。

還有就是那個杞人憂天的杞國,是夏王朝的後裔。當年跟隨着周人東遷的步伐,杞人也遷徙到了魯國的附近立國,但是這個國家的命途更爲多舛,在春秋到來之前就曾經被魯國打得無還手之力,在魯國邊境線上幾度遷徙都城,王室子弟可謂是流離失所。所以杞人整體上還是以侍奉魯國爲國策的,有個杞武公還曾經數度到魯國都城朝見魯國國君,但是因爲採用的朝拜之禮爲“夷”人之禮,魯國人就認爲杞人不敬,派遣大軍攻進杞國,迫使杞武公再次以更爲卑微的姿態到魯國都城負荊請罪,絕對臣服於魯國人。不管杞武公到底用的是不是“夷”人之禮,魯國對杞人的戰爭不過是要樹立魯國人的威信而已。政治場上的把戲,有的時候是談判,有的時候就是戰爭,春秋戰國如此,現代社會也是如此。

歷史記事
歷史真相
未解之謎
世界史
歷史上的今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