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歷史密史 > 歷史真相 > 唐朝是如何對待留學生的?爲何很多人都想來唐朝留學?

唐朝是如何對待留學生的?爲何很多人都想來唐朝留學?

來源:歷史趣聞網    閱讀: 9.5K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唐代政治、經濟、文化空前繁榮,對外交往十分頻繁,一度形成了“萬國朝宗”的局面。與此相對應,唐朝與外邦的教育交流也日漸頻繁,各國不斷派遣留學生赴唐習業,唐朝在接收和管理留學生方面也形成了較爲完備的制度。

那麼來唐朝留學有多難?

唐朝是如何對待留學生的?爲何很多人都想來唐朝留學?

一、唐朝對留學生有名額限制,不是你想來就能來的

由於唐朝對外開放,所以人們會認爲唐朝是不限制留學生名額的,不管多少通通接收。這其實是一個錯覺,唐朝對留學生的名額有嚴格限制,並不是想來就能來的。

大唐的最高學府叫國子監,下設六館,相當於六大專業,分別是國子、太學、四門、書館、律館和算館,幾乎涵蓋了當時所有行業。

唐太宗時期,國子監只設在長安,到了唐高宗,洛陽也開了分校,前者叫西監,後者叫東監。

大唐盛世,萬國來朝。

來大唐的外國人,基本有四類:經商、使團、僧人,以及留學生。其中,僧人也是來學習佛教的,可以叫做留學僧。長安慈恩寺大雁塔,這是當時世界上的佛教最高學府,它最出名的校長,叫唐玄奘。

留學生來唐朝前要經過國內嚴格的篩選,而後必須經官方向唐朝禮部提出申請,得到批准後方可獲准,而他們基本上是隨使節團一道前來的,所以向唐朝派遣留學生對於他們來說是一件非常重要的外交禮儀。據《儒學傳序》記載:“高麗、百濟、新羅、高昌、吐蕃等諸國酋長,亦遣子弟入於國學之內......八千餘人,濟濟洋洋焉,儒學之盛,古昔未之有也。”這段記載裏有四個字“諸國酋長”,也就是說,來的都是各種王子、高幹子弟,非富即貴,落後國家的平頭百姓,是沒有機會來大唐留學的。

這樣的“諸國酋長子弟”來留學,是不是可以降低標準了呢?

並沒有。大唐對外招生制度,還是很嚴。入學成績太差,直接拒收。

而唐朝給他們的名額也不是一成不變的,這從國子監六學生額的變化便可以看出。據《舊唐書》記載,在貞觀時期,國子監六學學生共有8000餘人,其中唐朝本國學生爲3260人,外國留學生接近5000人,佔比爲60%左右,這是唐朝最高的時期。

但隨着唐朝國力的衰退,國子監六學的名額隨之急劇減少。據《唐會要》記載,到元和年間,總數只有650人,這一數字基本維持到唐朝滅亡,與貞觀時期相比大幅度縮水。而這650人中還包括唐朝本國學生,所以留學生名額自然受到嚴格的限制。

二、漂洋過海去留學

以派遣留學生最多的日本爲例,那些經過考覈選拔,有幸入選的留學人員,來唐朝要面臨一個多月的“海漂”生活考驗,能否過關得老天爺說了算。那時候日本的航海技術還十分有限。遣唐使團若碰上狂風巨浪,船隊輕則偏離航線被刮到別處,重則船毀人亡。

逃過海難,平安登陸,就想一鼓作氣直奔長安——不行!

在大唐國土上遠行,得持有政府開具的交通文書——“公驗”,上面寫明身份和行程等信息,類似今天的護照和簽證。所以遣唐使團剛一登陸,就得向當地官府報備。州刺史會一邊安排住宿,同時向長安彙報。只有等長安的詔令返回,使團拿到“公驗”,才能離開港口,前往長安,路途都會有公差護送,費用都由唐朝政府承擔。然而並不是使團所有人,都能進長安城——爲保證治安,進城人數受嚴格限制。船載而來的遣唐使隊伍,有時多達五百多號人,但最終能進長安的,只有官員和留學人員三四十人。像水手、雜役這些隨從,只能留守海港,待使節辦完差事再一起返航。這期間少則幾個月,多的要等上好幾年。

到了長安,外賓會受到唐朝“外交部”——鴻臚寺的熱情迎接。外國人在唐的大小事務,都由鴻臚寺負責。遣唐使團先獻上國禮貢品,由鴻臚寺轉呈皇帝,之後就是等着皇帝召見,還會收到宴會邀請。使團的官方任務完成後,留學人員的求學之路才正式開啓。

唐朝是如何對待留學生的?爲何很多人都想來唐朝留學? 第2張

三、包食宿、免學費

進入大唐最高學府的留學生,食宿全免,不收學費,還發四季服裝,朝廷對留學生跟大唐學子同等對待。這已經是相當優厚的待遇了。

至於生活費、用水、用電之類的補助,沒有的事,帶空調的單間,想都別想,跟大唐學生一起擠宿舍吧。

但另外的費用,則由他們和本國一同承擔,其中支出最多的是購書費用。據朝鮮《東史綱目》記載,新羅留學生的購書費用自己承擔。而按照慣例,新羅政府向每名留學生資助購書費用的數額爲300兩,這在當時是一筆不小的開支。

日本的情況和新羅類似。由於日本留學生全部跟隨遣唐使節團前來,所以日本政府也給予留學生相應的資助,用於其留學期間的生活開支,其待遇僅次於使節團正使和副使,可見日本政府對於遣唐留學生的重視。

這些留學生的主要生活開支有三項:

第一爲“束脩之禮”,也就是拜師禮。這是中國尊師重道的傳統,也是大唐律法規定。國子監所有學生在入學前都必須向老師行禮,以示尊敬。禮品主要爲絹絲布匹,留學生還可以帶一些本國的特產以示敬意。

第二爲購書費用。唐朝時期的書籍採用雕版印刷方式製作,效率不比宋朝時期的活字印刷,因此唐朝印製書籍的成本是比較高的,價格也相對不菲,對於外國來說更是“奢侈品”。所以書籍對於外國留學生來說說非常珍貴的物品,買書自然成了其主要開支。

第三爲交際費用。這些留學生除了要學好知識外,還要爭取融入唐朝士人官僚的圈子內,拓寬自己的視野,而這自然需要一定的費用。

但這一切都是自理的,唐朝政府並不承擔。

四、法律對外國人、外國留學生一視同仁

衆所周知,《唐律》是中國封建社會最完整一部法典,意義重大,裏面對涉及外國人的條文規定:“諸化外人,同類自相犯者,各依本俗法;異類相犯者,以法律論。”

意思是:所有外國人,同一國家的人之間發生案件,以他們本國的法律來;不同國家的外國人犯案,均按照唐律來。後一條,已經具備現代法律精神了。

一個外國留學生,你在長安大街上推搡一下武侯、不良人試試?國子監纔不會保你。

除了青樓歌姬,大唐的良家女子也不是你隨便亂碰的。《唐律》又規定:“諸蕃使人所娶漢婦女爲妾者,不得將還蕃”。意思是,要娶大唐的姑娘可以,只能入贅,恕不遠嫁。

這條雖不符合現在的婚姻自由精神,但可以看出大唐的硬氣。

唐朝留學生主要由鴻臚寺負責接收和管理,鴻臚寺對他們和中國學生一視同仁。

這些留學生來唐朝後將和中國學生一同學習,使用的教材也一樣。比如必修課爲《論語》和《孝經》,選修課爲《禮記》、《春秋》、《左傳》等儒家經典,而且老師上課全程中文教學。語言不通怎麼辦?只能靠自己努力解決,不會給你提供伴讀,成績太差可能會被勸退回國。

五、不拘一格降人才

留學生學得好了,還能跟大唐學子一樣參加科舉考試。當年阿倍仲麻呂就以優異成績考中了進士,得以一邊當官工作,一邊繼續留唐深造。

阿倍仲麻呂(公元698~770年)

唐朝著名日本留學生,漢名晁衡(也作朝衡)。他自打19歲時入唐,就再沒回過日本。在唐53年間,他先入學國子監,而後成爲第一個考取進士的外國人,供職於朝廷。阿倍仲麻呂熱愛並精通中國文化,曾任祕書監(相當於國家圖書館館長),尤擅詩歌,與李白、王維等人成爲至交。753年,55歲的他獲准歸鄉,並被任命爲大唐使節回訪日本,然而因船遇風暴未能抵達。重回長安,終老大唐。

晁衡有個晚輩,叫空海,是中唐的留學僧。空海入唐求法,得到青龍寺(中國佛教密宗祖寺,也是當時的皇家護國寺廟)惠果法師真傳。回國後,他成爲日本佛教真言宗(又稱“東密”)開山祖師。宗教領域的成就之外,空海法師熟習中國文化並精通書法,對草、行、隸、篆、楷五種書體都有研究,被唐德宗稱讚爲“五筆和尚”、被譽爲“日本王羲之”。傳說當年,正是留學生吉備真備(與阿倍仲麻呂同批留學的好友)取漢字楷體偏旁創造“片假名”,後來留學僧空海又取漢字草書創造“平假名”,才使得日語具備獨立的文字系統——在此之前,日本只有本民族口語,卻沒有自己的文字,正式書寫用漢字表意。

這些留學生歸國後,吸取借鑑唐朝文明成果,爲自己國家的發展都做出了應有的貢獻。

總體來說,留學生們在大唐,享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平等,朝廷的誠意、信任,以及優待,但並沒有賦予他們超國民待遇。

新羅人崔致遠,在長安中了進士,也是從小小的縣尉做起,窮的時候也是“浪跡東都,筆作飯囊”,跟中國大多數落魄詩人一樣,朝廷並沒有特別優待。但這些人是不是不念大唐的好呢?不是的。他們基本上都知道感恩,比如,一個叫菅原清公的日本留學生,在回國前就寫了這首詩:我是東蕃客,懷恩入聖朝。欲歸情未盡,別淚溼衣裳。這纔是大國風範,是平等對待。

免責聲明:以上內容源自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創版權請告知,我們將盡快刪除相關內容。

歷史記事
歷史真相
未解之謎
世界史
歷史上的今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