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歷史密史 > 歷史真相 > 揭祕:爲什麼清朝拼了命也要收復蒙古草原?

揭祕:爲什麼清朝拼了命也要收復蒙古草原?

來源:歷史趣聞網    閱讀: 2.72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今天小編給大家帶來清朝的故事,感興趣的讀者可以跟着小編一起看一看。

今天,我們繼續來討論近代中國版圖的形成。在前面的文章中,我們研究了古代中國的國家建構,科普了明帝國對近代中國版圖所做的貢獻,也用兩篇正文分別說明了清帝國是怎樣收復臺灣、驅逐沙俄並將臺灣、東北邊疆納入中央實控的。

但是,清帝國在東北邊境與俄羅斯帝國的衝突尚未落停,從中亞草原洶涌而來的另一股威脅又在逼近——我們都知道,古代中國每一箇中原王朝都要面臨着來自草原遊牧民族南下抄掠的“傳統安全威脅”,清帝國也不例外。有所不同的是,此番南下的遊牧民族在文化上更加異質,在生活方式上更加先進,在整體實力上更加強勁,兼有一位雄才大略的草原英雄統帥,野心勃勃地準備重建大元帝國。他們和清帝國發生的戰爭,就是貫穿整個清中期的清準(大清帝國與準噶爾帝國)戰爭。我們的故事就從這裏開始。

揭祕:爲什麼清朝拼了命也要收復蒙古草原?

在中學歷史教材中,我們都曾經學過成吉思汗統一蒙古各部的歷史,但作爲一個把草原各部捏合起來的帝國,蒙古帝國在建立之初的政局就不甚穩定——前有成吉思汗諸子孫分封出的四大蒙古汗國,後有忽必烈與阿里不哥的“兩都內戰”,而到朱元璋北伐將元順帝逐出大都、逃回草原後,元帝國(史稱“北元”)的內部矛盾進一步加劇,政權先後被衛拉特(瓦剌)、韃靼特等部權臣控制,又回到了成吉思汗統一之前內部爭鬥不休的境地。到明末萬曆(後金天命)年間,當時的蒙古高原總共分爲三大部,首先是居住在當今內蒙古與外蒙古一帶的漠南蒙古,實力最強的是位於當今張家口口外的察哈爾部,還有盛產羊肉的科爾沁、土默特等部;而居住在外蒙古北部(包括今俄羅斯布里亞特、圖瓦等共和國)的則被稱爲漠北蒙古,也分爲三股力量,分別是札薩克圖汗部、車臣汗部、土謝圖汗部,這部分人在成吉思汗時期屬於比較邊緣化的“林中百姓”,對中原王朝向心力不強;最後是居住在當今新疆天山南北到中亞巴爾喀什湖一帶的漠西蒙古,分爲四大部分:準噶爾部,和碩特部,土爾扈特部,杜爾伯特部。後金興起之初,最先發生軍事接觸的是漠南蒙古。

林丹汗是成吉思汗直系後裔中的最後一個蒙古大汗,他的死意味着蒙古大汗的世系由成吉思汗家族轉移到愛新覺羅家族手中

努爾哈赤建政後,一改明帝國對“口外”諸部不聞不問、消極防禦的策略,開始主動進攻。當時的漠南蒙古各部以察哈爾部首領、成吉思汗黃金家族直系後裔林丹汗最強,且持有元帝國的傳國玉璽。針對這一情況,努爾哈赤採取了“拉攏弱小、圍攻強大”的策略,重點拉攏科爾沁部與林丹汗死磕。同時,加之林丹汗的蜜汁操作(將自己的信仰由蒙古各部普遍信仰的藏傳佛教格魯派改爲非主流的寧瑪派),也讓自己在蒙古各部中的威信一落千丈,而後金則不失時機地利用宗教聚攏人心,經過多次交鋒,後金皇太極終於在1635年徹底擊敗了林丹汗,不僅迫使林丹汗敗走青海,還拿到了象徵草原民族法統的傳國玉璽,成了草原民族法理上的大汗。後金天聰十年(明崇禎九年,1636年)四月,後金改元稱大清(Daicin Grun),漠南蒙古四十九部全部到場,並“改部爲旗”,編爲九個盟,意味着清帝國將漠南蒙古全部納入版圖,並且實現了在法理上的直接控制。

漠南蒙古被清帝國納入直轄後,漠北蒙古感受到了巨大的壓力,開始向清廷稱臣納貢。但此時,清帝國還沒有將漠北蒙古納入直轄,僅僅是古代中國“天子”與“外藩”的關係,畢竟漠北三部依然由三王汗統帥,清帝國只能通過“拉一派、打一派”的方式從中平衡。但是這個時候,從中亞草原席捲而來的“外來戶”打破了這一脆弱的平衡,這就是我們前文所說的草原英雄噶爾丹。

有明一代,位於天山南北的漠西蒙古四部以和碩特部爲最強,但從明末開始,準噶爾部開始崛起並佔據了漠西四部的主導地位,導致和碩特部不得不南下青、藏,以拉薩爲核心建立了和碩特汗國;而土爾扈特部乾脆一路西遷,遠走俄伏爾加河下游避禍。但崛起的準噶爾部內部同樣混亂不堪,康熙九年(1670年),準噶爾部蒙古貴族發生內訌,噶爾丹其兄僧格琿臺吉被殺,彼時噶爾丹尚在衛藏五世達賴喇嘛座下學經,在得到了藏傳佛教格魯派宗教集團的支持後,噶爾丹火速返回準噶爾部主持大局,他不僅以最快的速度平息了諸部內亂,還連續祭出一系列眼花繚亂的操作:收服杜爾伯特部、南征葉爾羌汗國、介入察合臺汗國故地伊斯蘭教紛爭、西討哈薩克汗國,從康熙九年到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噶爾丹率領準噶爾部征服了天山南北到中亞的大片土地,確立了中亞地區的陸權。隨後,噶爾丹率兵直趨蒙古草原,準備學習成吉思汗再度統一蒙古。

準格爾並非清朝管轄的區域,準格爾汗國與大清帝國的戰爭乃是兩個國家之間的爭霸戰爭

康熙二十七年(1688年),噶爾丹率兵突然越過杭愛山脈,向漠北蒙古土謝圖汗部發動攻略,同時還向車臣汗部、哲布尊丹巴呼圖克圖部發起攻擊,漠北蒙古完全無力抵擋強大的準噶爾軍,被打得一敗塗地,不得不向清帝國求救。儘管就在此時,準噶爾汗國內部又鬧起了內訌,噶爾丹的侄子策妄阿拉布坦發動政變,重創東征的噶爾丹部隊,但噶爾丹已經被“重建大元帝國”的思想衝昏了頭腦,在康熙二十八年開始攻擊漠南蒙古,嚴重威脅到了北京安全,又在康熙二十九年遣使趕往沙俄帝國位於西伯利亞的首府伊爾庫茨克,請求沙俄派出正規軍協助參戰。這一南一北兩大動作,攻擊漠南蒙古威脅清帝國的統治基礎,請求沙俄派兵協助則是不折不扣的裏通外國,最終導致康熙皇帝決定徹底解決噶爾丹問題。這樣,位於中原的清帝國與崛起的草原帝國準噶爾汗國之間的碰撞拉開了大幕。

揭祕:爲什麼清朝拼了命也要收復蒙古草原? 第2張

康熙二十九年(1690年)6月,清軍與準噶爾軍在烏爾會河、烏珠穆沁等地開始軍事接觸,但兩戰皆敗。康熙皇帝認識到噶爾丹的實力不容小覷,決心親征噶爾丹;而噶爾丹與清軍兩戰兩捷,更加深了其的蜜汁自信,於是全軍南下,直抵距離北京僅有300公里的烏蘭布統,而康熙皇帝率領的三路清軍(後改由愛新覺羅.福全率領)此時也已經越過長城隘口,開始向烏蘭布統地區開進。就這樣,一場戰略決戰在烏蘭布統的草原上終於打響了。

同很多人想象的不同,準噶爾汗國儘管名義上仍屬“草原帝國”範疇,但其生產力與生產關係皆已經發展到了較高水平,在軍隊編成與武器裝備方面也脫離了單純的“騎射手+具裝騎兵衝擊”的模式,在烏蘭布統之戰中,準噶爾軍就採用了歐洲16世紀相當流行的戰車車陣隊形,將一萬多匹駱駝捆住四蹄,臥倒在地,形成了一道野戰築壘環形工事。準噶爾士兵則手持“贊巴拉”重型火繩槍俯臥在其後向衝鋒而來的清軍開火。而清軍的火繩槍一時無法射穿“駝城”,實施強攻又遭到了很大傷亡,以至於康熙皇帝的舅舅、大將軍佟國綱在率隊衝鋒時也中彈陣亡。但伴隨着清軍炮兵開始加入戰鬥,戰局再度逆轉——彈道低伸的紅衣大炮與高拋彈道的威遠將軍炮協同配合,很快在準噶爾軍的工事中打開了突破口,雙方戰至深夜,噶爾丹終於堅持不住,開始逃離戰場,清軍精銳護軍營重騎兵立即加入追擊,將噶爾丹軍徹底擊敗,烏蘭布統之戰以清軍的勝利告終。

揭祕:爲什麼清朝拼了命也要收復蒙古草原? 第3張

噶爾丹暫時被打跑了,怎樣收攏被打散的漠北蒙古三部就成了擺在康熙皇帝面前的關鍵性問題。當時除了清帝國,沙俄方面也在積極活動,力爭將漠北蒙古三部故地納入沙俄的版圖。在關鍵時刻,漠北蒙古的藏傳佛教領袖哲布尊丹巴呼圖克圖的意見發揮了重要作用,他說:“俄羅斯素不奉佛,俗尚不同我輩,異言異服,殊非久安之計,莫若全部內徙,投誠大皇帝,可邀萬年之福。”這樣,漠北蒙古餘部終於下定決心,全部歸順入清帝國的版圖。

康熙三十年(1691年)夏天,康熙皇帝從北京啓程,在內蒙古多倫諾爾湖畔(今內蒙古多倫縣)與漠北蒙古諸部首領及哲布尊丹巴呼圖克圖會面,漠北蒙古大小首領全部到場,向康熙皇帝山呼萬歲,隨後同漠南蒙古一樣,被封爲三十五旗,同時劃定了各旗轄地、草場,史稱“多倫會盟”,自漠南蒙古於1636年全部被清帝國納入直轄後,漠北蒙古於1691年也被納入清帝國直轄,自此,內外蒙古全境終於全部歸於中原王朝的直轄統治,綿延千年的草原民族邊患徹底消除,到1946年被國民黨拱手送人爲止。

多倫會盟以後,古老的長城完成了歷史使命,成爲了歷史的遺蹟。草原和中原終於融爲一體

值得一提的是,多倫會盟之後,康熙返回北京途中路過長城。看到長城年久失修,有大臣提出要重修長城,康熙說出了一段耐人尋味的話語:“秦築長城以來,漢、唐、宋亦常修理,其時豈無邊患?明末我太祖統大兵長驅直入,諸路瓦解,皆莫敢當。可見守國之道,惟在修法養民,民心悅,則邦本得,而邊境自固,所謂衆志成城者也!”康熙決定,以後不再重修長城。兩千多年來一直將草原和中原分隔開來的萬里長城從此不再發揮作用,而變成了歷史的遺蹟。清王朝靠着收服內外蒙古,在長城以北獲得了數千公里的戰略縱深。廣袤的大草原從此不再是中原的心頭之患,而變成了中原北方最堅固的屏障。長城退出歷史舞臺的同時,一個把“草原”和“中原”融爲一體的統一的多民族國家終於登上了歷史的舞臺!

歷史記事
歷史真相
未解之謎
世界史
歷史上的今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