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歷史密史 > 歷史真相 > 世人常嘲笑孔子“五穀不分”,其實人家研究得深

世人常嘲笑孔子“五穀不分”,其實人家研究得深

來源:歷史趣聞網    閱讀: 1.11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弟子樊遲向孔子請教怎樣種地,孔子說:“我不如老糧農。”樊遲又請教怎樣種菜,孔子說:“我不如老菜農。”兩句話就把樊遲打發了,還批評他是抓不住人生重點的“小人”,因爲“大人”只要當好領導就行,哪用得着親自種地!

報應來得很快。子路隨孔子周遊列國時不慎掉隊,向一位鋤草的老農打聽,“您看見我的老師孔子沒有?”老農不屑地說:“我只看見一個‘四體不勤,五穀不分’的人,他也配當老師?”

世人常嘲笑孔子“五穀不分”,其實人家研究得深

《論語》中的這兩個故事似乎在揭孔子的短,歷來被人津津樂道,以致造成一個誤解:孔子只重學問,不重自然;只懂書本理論,毫無實踐常識。這可真是冤枉孔子了!據史料記載,孔子不僅認識很多動植物,還仔細觀察過它們的習性和生長過程,並要求弟子也這樣做。所以,他的很多弟子在鳥獸研究、生態環保等方面頗有造詣,顏回、公冶長等人還能辨別鳥音、聽懂鳥語。

在孔子教學所用的六部經典中,《詩經》居首。孔子曾明確表示,他講《詩經》的重要目的之一就是讓學生掌握豐富的動植物知識。大家都知道孔子說過“《詩》,可以興,可以觀,可以羣,可以怨”,但很少有人知道後面還有一句“多識於鳥獸草木之名”。

確實,《詩經》中動植物的名字多到讓人目不暇接,彷彿置身於山林水澤,與草木共盛,與鳥獸同樂。《詩經》共計305篇,其中以動植物命名的多達104篇。《詩經》全書則涉及337種動植物,包含當時糧農、菜農、果農、牧民、漁民、獵戶等行當所需的生物常識,可謂一部“自然小百科”,讓孔子不禁感嘆:“《詩》,萬物之戶也!”所以,他認識動植物的廣度和深度絕不亞於老農,只是提醒弟子專心讀書習政罷了,何至於“五穀不分”呢。

世人常嘲笑孔子“五穀不分”,其實人家研究得深 第2張

孔子反覆要求兒子孔鯉讀好《詩經》,尤其重視《周南》《召南》,因爲這兩組詩涉及動植物的比例最高、數量最多,而他在日常生活中也對動植物表現出濃厚的興趣。

魯昭公十七年(前525年)秋,郯國(魯國的附庸小國)的國君郯子來魯國朝見,在招待宴上,魯國執政大臣問:“郯國的先人古帝少皓氏爲啥喜歡用鳥名做官名?”郯子解釋,用自然事物之名做官名是遠古時期圖騰崇拜的體現,少皓以前的黃帝、炎帝等人都這樣,而少皓初登帝位時恰有鳳凰飛來,於是把鳥當作氏族圖騰,並用鳥名做官名。他還舉了很多生動的例子,比如黑色的燕子秋去春來,負責春分、秋分的官就叫玄鳥氏;祝鳩每到下雨前就急切地鳴叫,彷彿提醒民衆注意防雨,負責教化民衆的官就叫祝鳩氏……孔子從沒在書中讀過這些,聽得津津有味,立刻向郯子請教。

有位高官問子貢:“你的老師孔子怎麼如此博學多才啊?”子貢驕傲地說:“是天生的!”孔子對此很不滿意,認爲自己的知識儲備大多因爲年少貧賤時經歷太多,學了一些達官貴人不屑於學的本事。孔子的父親雖屬低級貴族,但在他三歲時就離世了,他隨母親離開孔家,與貧民一起討生活,哪天不跟草木鳥獸廝混?後來他做過掌管糧倉、畜牧、工程等實業的小官,更是帶着弟子周遊列國,多年積累下來,當然博學多才,又對自然懷有深厚的感情,豈是“五穀不分”的人呢。

免責聲明:以上內容源自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創版權請告知,我們將盡快刪除相關內容。

歷史記事
歷史真相
未解之謎
世界史
歷史上的今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