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歷史密史 > 歷史真相 > 幽雲十六州非常有戰略意義,爲何後晉卻割讓出去了呢?

幽雲十六州非常有戰略意義,爲何後晉卻割讓出去了呢?

來源:歷史趣聞網    閱讀: 1.45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公元936年,後晉的開國皇帝石敬瑭反唐自立,向契丹求援。契丹出兵扶植其建立後晉,遼太宗與石敬瑭約爲父子。天福三年,石敬瑭按照契丹的要求把幽雲十六州割讓給契丹,使得遼國的疆域擴展到長城沿線,往後中原數個朝代都沒有能夠完全收復。

幽雲十六州非常有戰略意義,爲何後晉卻割讓出去了呢?

幽雲十六州的割讓

幽雲十六州,以幽州、雲州爲中心,還包括順州、儒州、檀州、薊州、涿州、瀛州、莫州、新州、嬀州、武州、蔚州、應州、寰州、朔州。相當於今北京、天津全境,山西和河北的北部地區。

到了後唐廢帝李從珂統治時期,由於李從珂與大將石敬瑭的矛盾尖銳,最後石敬瑭在晉陽發動叛亂,李從珂派大將張敬達出兵鎮壓,他把晉陽團團圍住,石敬瑭在無奈之中向遼國求救,遼太宗耶律德光親率五萬鐵騎深入唐境,達到晉陽城下,打敗了唐軍,解了晉陽之圍。

但是當時的後唐的實力還是遠強於石敬瑭,爲了取得契丹更大的幫助以達到徹底推翻後唐的而建立自己政權的目的,石敬瑭與耶律德光達成了一項“協議”,即耶律德光承認石敬瑭做他的兒子,並立石敬瑭爲“大晉皇帝”;而石敬瑭稱耶律德光爲乾爹,並允諾獻幽雲十六州,而且每年獻帛絹三十萬匹。從這時起幽雲十六州便開始脫離中原王朝的控制,成爲北方遊牧民族的一部分。

幽雲十六州的戰略意義

幽雲十六州自古爲險要之地,自古爲農耕文明與遊牧文明的天然分界線,是歷代中原王朝抵禦北方草原民族的強大軍事力量,在這一帶修建萬里長城,以抵擋遊牧民族的騎兵衝擊,起到了重大的作用,使騎兵只能望巍巍長城而興嘆,從而在很大程度上中原王朝的安全。

收復幽雲十六州的努力

第一個試圖收復幽雲十六州的帝王是後周世宗柴榮,在後周的國力得到充實以後,世宗便開始計劃統一全國。顯德二年,周世宗制定了先易後難的統一計劃,首先對南方割據政權發動了軍事行動,取得了一系列戰果,使中原王朝額版圖大大地擴大了。

世宗的下一步是收復幽州,顯德六年,世宗親自領兵北伐,水陸並進,一個多月內收復了贏、莫、寧三州世宗準備直取幽州,但在行軍途中,世宗突然得病,於是匆匆南下,不久世宗便病逝,收復幽州之事只得作罷。至此,此次北伐之舉徹底失敗了。

爭幽雲是件大事,可惜柴榮死的太早,來不及完成時代賦予給他的歷史使命。而到了宋太祖趙匡胤建立宋朝之後,便制定了先南後北的統一策略,大舉進攻南方各國,把幽雲問題先擱置一邊。

而此時遼國在位的君主是遼穆宗耶律述律,遼穆宗是歷史有名的“睡王”,他昏庸無道,不理政事,每天不是打獵便是酗酒,喝醉了,不分晝夜,昏睡不醒。契丹興起之後,在穆宗統治時期,國勢很是萎靡。因此可以說在宋太祖在位期間錯過了一次絕好的收復幽雲的時機。

宋太宗繼位後,由於當時很多人懷疑宋太宗是親手宋太祖後奪取皇位的。爲了安撫人心,樹立威望,宋太宗急欲平定北漢,收復幽雲十六州,希望通過建立超過哥哥宋太祖的功業來鞏固自己的皇位。加上此時南方各國,已經次第削平,北宋已基本上統一了全國。

而且宋太祖在位期間,爲了收復燕雲,太祖設立了封樁庫積存每年的財政收入盈餘,因此國庫充足,是北伐的有力保障。太平興國四年,宋太祖親自率大軍征討北漢向遼國求救,宋軍在打敗了遼軍之後,一舉攻克了北漢。

宋滅北漢之後,太宗試圖乘勝東進,一舉奪佔幽州,然後佔領整個幽雲地區。宋軍在擊敗前來阻擋的遼軍之後,迅速將幽州城包圍,太宗督促將士日夜攻城,但守城的遼國大臣韓德讓堅守不出,宋軍一時難以攻克。

而此次遼國在位的皇帝遼景宗耶律賢正在打獵,他聽說幽州城被圍後,緊急派大將耶律休哥和耶律沙統率十萬馳援幽州。宋軍從晉陽趕到幽州,加上連日作戰,而且是在炎熱的夏天,已經疲憊不堪,銳氣大減,雙方幽州城西的高粱河決戰,宋軍大敗,狼狽南逃。此次北伐戰爭以高粱河之戰的失利而沒能成功。

到了雍熙三年,宋太宗收到邊將的密報,說契丹“主少國疑,幕後專政,寵幸用事”,便開始積極準備再度北伐。然而此時在位的遼聖宗剛剛即位,年僅16歲,政事聽命於其母成天皇太后,蕭太后雖是女主,但他卻是遼國十分出色的政治家,在她主政時期是遼國曆史上最輝煌的時期。

宋太宗做出了再攻幽州的決策,宋軍兵分三路,總共三十萬兵力,從東、中、西三路同時出發,其中東路軍兵力超過二十萬,是主力軍,以曹彬爲統帥,起初連敗遼軍,兵至岐溝關,但因糧草不濟欲退至雄州。宋太宗認爲曹彬退軍是重大失策,加上西、中兩路連克州縣,屢戰屢勝,曹彬部下也求功心切,都主張出戰,曹彬只得北進。

但疲睏的曹軍未能抵擋住遼軍騎兵的衝擊,在岐溝關大敗而逃。東路軍的失敗迫使宋軍全線撤退,遼軍則全線反擊。此次北伐,宋軍前後喪失兵力不下三十萬,自太祖以來的精銳損失殆盡,宋軍在宋遼戰爭從此一蹶不振,只能對遼採取被動的守勢,再也無力收復幽雲十六州。

幽雲十六州非常有戰略意義,爲何後晉卻割讓出去了呢? 第2張

幽雲十六州割讓後的影響

對遼國而言,後晉割地後,燕山山脈出於契丹的內地,幽州已成爲契丹的重鎮。馬足一動,不到黃河再也碰不到難以逾越的地形。然後對遼國最大的影響是契丹族的發展加速了,在割讓幽雲之前,契丹境內部落繁多,社會經濟發某些地區雖發展了一點農業,但主要還是以畜牧業爲生,比展水平很不一致,較落後。

而幽雲十六州是封建經濟高度發達的漢人聚居的地區,契丹獲得這塊土地之後,升幽云爲南京,並在本國進行官制改革,宣佈改元,以適應新形勢的發展。遼國也因此開始從單純的遊牧民族向遊牧農耕相雜交的民族過渡。

在幽雲地區,漢族與契丹族雜居,從而加速了遼國的封建化進程。逐漸鞏固和完善了其政權。進而大大提升了遼國的國力。可以說,從這時候開始,中原王朝與契丹才真正形成了新的南北朝局面。

對於中原王朝而言,幽雲十六州的喪失使中原王朝失去了抵禦北方遊牧民族的一道天然的屏障,從此契丹騎兵可以 華北平原長驅直入,而唯一的黃河在冬季有結冰期,使遼軍亦可輕鬆跨越,無險可守的中原王朝在騎兵的衝擊下處於極其被動的地位。

特別是北宋時期,由於兩次大規模的北伐戰爭中大量的財富和軍隊的被耗盡,使北宋逐漸形成了積貧積弱的局面。而在宋遼澶淵之盟中,遼國向北宋大肆敲詐和勒索,北宋的積弱之勢愈演愈烈。

燕雲十六州對於中原王朝而言,是一條天然的戰略防線,有了這條防線就有了對抗北方勢力的資本,就有了戰略的縱深,可以贏得發動全國之力應對入侵的時間。對於北宋,從建立之初就沒有能夠收回燕雲十六州,北方的勢力總能夠憑藉燕雲之地防禦宋軍的進攻,也同樣以燕雲之地爲進攻北宋的前沿陣地。北宋在與遼和金的對抗中一直處於劣勢,最關鍵的因素就是一直沒能控制燕雲十六州之地,北宋的滅亡,最主要的原因就是燕雲十六州。

免責聲明:以上內容源自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創版權請告知,我們將盡快刪除相關內容。

歷史記事
歷史真相
未解之謎
世界史
歷史上的今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