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歷史密史 > 歷史真相 > 晉文公重耳封功臣時怎麼會忘了介子推?

晉文公重耳封功臣時怎麼會忘了介子推?

來源:歷史趣聞網    閱讀: 1.78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晉獻公時期的“驪姬之亂”讓晉文公重耳踏上了逃亡之路,這一去就是十九年,十九年的風霜雨雪,十九年的朝夕相處,不是說忘就能忘了的。而晉文公沒有封一路跟隨着的介子推(又叫介之推),並不是忘了。感興趣的讀者和小編一起來看看吧!

《左傳·僖公二十四年》:晉文公與介之推

公元前636年,重耳在秦穆公的幫助下,準備回國繼位,在黃河岸邊,重耳的舅舅狐偃突然不走了,因爲他覺得自己這一路犯的錯很多,不應該再繼續跟着重耳,其實不過是想得到重耳的承諾,重耳馬上許諾,既然共患難,必然共富貴。並把璧玉扔進黃河中做了見證。

然後重耳回國,一番籌謀,果然繼位,是爲晉文公,遂行封賞,介之推沒有要求俸祿,而俸祿也沒有給到介之推。

他認爲狐偃等人是在貪天之功而爲己用,晉獻公的九個兒子只有重耳還活着,而晉懷公不得人心,重耳繼位是順應天意。現在狐偃卻來要求大功,而重耳也許以封賞。介之推不願意和他們繼續在一起。遂和母親隱居起來,後來晉文公遍尋不獲,遂將綿山的土地封給他,說:“以志吾過,且旌善人。”

介之推在晉文公微時跟隨左右,流亡十九年而不貪功,等晉文公繼位後,他又及時歸隱,可爲一代賢臣。

晉文公重耳封功臣時怎麼會忘了介子推?

《呂氏春秋·季冬紀·介立》:晉文公與介子推

晉文公微時,介子推不離不棄,晉文公回國後,介子推卻離開了,爲什麼呢?因爲晉文公繼位後華服而萬乘,且沒有了吸引介子推的德行,這也是晉文公不能稱王的原因。

介子推離開之時特意做了一首詩,“龍與五蛇”,既是告別,也是勸誡,晉文公一看就知道是介子推寫的,晉文公於是離開居住的宮殿,脫衣華服,並便告天下:“有能得介子推者,爵上卿,田百萬。”

而介子推早已隱居起來,避而不見。世人皆追功逐利,而介子推卻在能得到功利的時候隱居起來,可謂超凡脫俗。

《史記·晉世家》:晉文公與介子推

《史記》中的介子推基本延續了《左傳》中的故事,只是人物更飽滿,故事更流暢。

公元前636年,晉文公在黃河邊以璧玉起誓,許跟隨的衆人以重賞,獨介子推不以爲然,他認爲狐偃等人貪天之功以爲己用,他不屑於如此,遂與衆人分手,渡河隱居了起來。

後來晉文公繼位,封賞衆位跟隨者,封邑尊爵,還沒有封到介子推的時候,周王室出了事,周襄王的弟弟姬子帶引西戎兵攻周,都城不保,周襄王逃到了鄭國,向各國諸侯求救,狐偃等人認爲這是晉國圖霸的最佳時機,必須出兵,晉文公遂出兵救周。

這樣一來,封賞就沒有來得及到達介子推,介子推沒有要求俸祿,俸祿也沒有給介子推。遂和母親隱居起來。介子推的跟隨者看不過去,做了一首“龍與五蛇”之詩懸於宮門之上。晉文公看到後,說了一句話:“此介子推也。吾方憂王室,未圖其功。”

然後派人去叫他,得知介子推已經離開了,又聽說他上了棉上山,遂將棉上山都封給了介子推,爲介推田,亦爲介山。

雖然略有不同,但也基本認定一個事實,介子推是跟隨晉文公曆十九年流亡的賢能之臣,卻在晉文公繼位後,退隱深山,至死不出。

至於說介子推割肉救晉文公,晉文公忘記封賞而介子推隱居,最後大火燒山來逼出介子推,而介子推直到燒死也不肯出來,遂有了寒食節,,等等,則是後來一代代的故事演義而成,真真假假已不重要,重要的是它的教化意義。

免責聲明:以上內容源自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創版權請告知,我們將盡快刪除相關內容。

歷史記事
歷史真相
未解之謎
世界史
歷史上的今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