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歷史密史 > 歷史真相 > 范雎爲何要提出“遠交近攻”,他的真正目的是什麼?

范雎爲何要提出“遠交近攻”,他的真正目的是什麼?

來源:歷史趣聞網    閱讀: 1.23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說到“遠交近攻”,很多人都會想起范雎,一般評價說:范雎向秦昭王提出“遠交近攻”之策,同時范雎也是秦國曆史上第一個明確提出了“遠交近攻”的戰略方針的人,這是范雎對秦國的傑出貢獻,爲秦逐個兼併六國最後統一中國奠定了戰略基礎,而且對後世影響也相當深遠,爲中國政治、外交思想史增添了重要的一頁,感興趣的讀者可以跟着小編一起往下看。

首先我們明確一點,范雎的“遠交近攻”是進行政治鬥爭迫使魏冉下臺的藉口。爲什麼要用范雎的“遠交近攻”這一定語?這是因爲秦滅六國的戰略一直是遠交近攻,戰略的制定要追溯到秦孝公和商鞅,之後的張儀、魏冉、范雎以及歷代秦王都是戰略的延續者。中間雖然有一點曲折,但秦國始終能及時進行調整,這是秦國成功的關鍵。戰略的制定者和范雎沒關係,范雎延續的還是秦國的既定戰略。

一、魏冉其人

魏冉是宣太后異父同母的弟弟,秦昭王的舅舅,一生四次擔任秦國的相國,權勢之大,無人能及。而魏冉是秦國戰略的制定者和延續者之一,並且是這些人中最爲出色的一個。秦國的戰略最初定於秦孝公和商鞅,用一句話概括就是攻打魏國奪取天下之脊。其後,秦國的戰略一直是圍繞這一點展開的。

具體到魏冉,各國的形勢和之前發生很大的變化。一是楚國的衰弱。在秦國戰略另一個制定者和延續者張儀的主導下。魏國霸業破滅後的三強秦、齊、楚三國中的楚國,在齊國和秦國的聯手下,遭到極大的打擊,已經不再成爲秦國強有力的對手。

所以魏冉執政時期,天下大勢爲秦國、齊國兩強並立,另有一個趙國欣欣向上。

秦國秦滅六國的戰略可以用三條道路來概括。那就是豫西通道、晉南豫北通道、武關南陽通道。

這三條路是秦軍東出作戰的主要道路。但是這三條道路的地理指向雖然不同,但戰略指向卻是高度一致,也就是說都是爲了秦國打通豫西通道,進佔伊洛平原,控制天下之脊,徹底破壞各國合縱的地理聯繫而服務。所以張儀時期,秦軍針對楚國的軍事行動,其實本質都是在消除側翼的威脅。

但是在魏冉時期,情況發生了變化,所以秦國戰略隨之進行了調整。打擊韓魏的同時,削弱齊國成爲當務之急。

但是需要注意的是,這一戰略重心的轉移不是一蹴而就的,它有一個過程。魏冉是秦國戰略的延續者。秦國戰略的核心就是從豫西通道這一地理捷徑來達成戰略捷徑,把天下一劈爲二。但是當年張儀執行這一戰略時就遭到極大阻力,這一戰略捷徑山東六國也不傻,都看在眼裏,不容秦國得逞。所以張儀的第一次連橫慘遭失敗。但是秦惠王馬上進行了調整,主要在兩個方面。一是收取巴蜀之地、打擊義渠,增強秦國實力。二是打擊楚國,消除側翼威脅,爲秦軍東出掃清障礙。

對於當年的決策魏冉非常清楚。打通豫西,這還是要做。白起指揮秦軍在伊闕大獲全勝後,韓魏兩國其實已經徹底完蛋了,而右翼的楚國在白起的一再打擊下,連郢都都被秦國拿下了。但是因爲趙國的崛起,要向豫東平原繼續進軍依然會遭到極大阻力。所以魏冉再次把矛頭瞄準了側翼的趙國。他的辦法是聯合齊國,攻趙國而分其地。先弄死趙國,再反過頭來對付最大的競爭對手齊國。其實在戰術學上也是一模一樣的,在形成中央突破向兩翼發展來鞏固突破口,或者把兩翼的戰線拉平來消除突出部;然後再突破、再拉平。所以秦國的中央突破戰略在受阻後,立即調整轉向兩翼,就是認識到阻礙中央突破的關鍵問題是兩翼的強國。

但是齊國並不傻,齊國反過來和趙國聯合搞起了五國合縱,雖然這次合縱攻秦沒有成功,但也把秦國逼了回去。

在這種情況下,魏冉意識到只有先解決最大的競爭對手齊國,秦國的戰略才能進一步發展。正瞌睡呢,就有人送枕頭了。各國的政治家除了少數傑出之士,大多是短視的。秦國的威脅暫時消除,東方各國就開始考慮起齊國的威脅來。在秦國嚴重參與,燕昭王、樂毅等人的主導下,“五國伐齊”登上歷史舞臺。從這一點就可以知道,樂毅徒有虛名。諸葛亮自比管仲、樂毅,實際上比樂毅強多了。

秦昭王22年,樂毅率領燕軍開始行動。魏冉抓住機會,趕緊派蒙武拿下了齊國的飛地——河東九城。

秦昭王23年,秦將尉斯離隨同各國聯軍一起攻進齊國,大敗齊軍於濟西。

在打擊齊國的同時,魏冉沒有忘掉秦國的核心戰略,趁機對魏國、趙國、楚國大舉進攻,但是依然不能打通豫西通道,原因很簡單,北邊還有一個有實力的趙國在,只要趙國實力不減,魏國的大梁是拿不下的,會有四面八方的援軍來支援。

雖然是簡述,但是還是說了這麼多。我們可以看到魏冉對秦國有三條大功,一是伊闕之戰,徹底摧毀了韓魏兩國的作戰能力。二是進一步打垮了楚國,迫使楚國遷都,徹底消除了楚國在側翼的威脅。三是利用各國的矛盾,幹掉了最大的競爭對手齊國,改兩強並立的格局爲秦國一家獨大。其實秦國一統天下的基礎在魏冉手上打好了。

而且我們可以注意到,魏冉執行的戰略是秦國整體戰略的延續,本質就是遠交近攻。可是“遠交近攻”爲什麼會成爲魏冉下臺的代名詞呢,並且發明權轉移到范雎手上呢?

二、范雎上臺

原因很簡單,魏冉是個權臣,雖然是秦昭王的舅舅,但大權獨攬,秦昭王早就非常不滿了。而范雎逃到秦國後,又急於出人頭地,抓住了這一點。范雎抓住了魏冉攻打齊國奪取剛、壽兩城是爲擴大自己封地定陶的地盤這一點,這是用國家公器牟取個人私利。所以范雎說越過韓魏攻打齊國殊爲不智。

所謂欲加之罪何患無辭,翻開《秦本紀》就可以知道,在攻打剛、壽兩城之前,魏冉一直在幹什麼。“二十四年,秦取魏安城,至大梁,燕、趙救之,秦軍去。二十五年,拔趙二城。二十七年,錯攻楚。白起攻趙,取代光狼城。又使司馬錯發隴西,因蜀攻楚黔中,拔之。二十八年,大良造白起攻楚,取鄢、鄧,赦罪人遷之。二十九年,大良造白起攻楚,取郢爲南郡,楚王走。周君來。三十年,蜀守若伐楚,取巫郡,及江南爲黔中郡。三十一年,白起伐魏,取兩城。三十二年,相穰侯攻魏,至大梁,破暴鳶,斬首四萬,鳶走,魏入三縣請和。三十三年,客卿胡攻魏卷、蔡陽、長社,取之。擊芒卯華陽,破之,斬首十五萬。魏入南陽以和。”

魏冉做的事,依然是在打通豫西通道,斷天下之脊。

但是秦昭王和范雎管你魏冉在幹什麼,他們要的就是一個藉口。你魏冉傻,越過韓魏打齊國,當年也是,現在也是,所以你趕緊下臺。可憐魏冉爲秦國操勞一生,臨老了,給自己弄點養老的地盤就成了罪名。

在秦昭王和范雎嘴裏,你魏冉就是“遠攻”,傻子。後代很多文人根本就沒腦子,史書上寫了范雎提出“遠交近攻”,就變成了范雎的專利。搞笑了,秦國向來是遠交近攻。所以我在前面要加個定語,范雎的遠交近攻。

不過話又說回來,范雎也是有能力的,他也是秦國戰略的制定者和延續者之一。在他的手上,秦國深刻認識到戰略捷徑還是走不通的,必須回到張儀和魏冉的老路上,搞間接戰略,從側翼做文章。而這次的矛頭就是趙國。所以有了長平之戰,但是我們需要注意的是,攻趙戰役其實已經拉開了秦國掃除障礙的最後大幕,但如此重要的戰役,秦軍大將卻不是白起。

白起很可能是秦國旁系宗室,在魏冉手上被提拔重用,被范雎認爲是魏冉的死黨。魏冉的成功,白起居功至偉,這個不世出的天才,成爲了秦國和魏冉手中最鋒利的劍。

范雎這個人,雖然也是秦國戰略重要的執行者和延續者,但人品卻是最差的,自私又氣量小。司馬遷對魏冉的評價是非常到位的:“而秦所以東益地,弱諸侯,嘗稱帝於天下,天下皆西鄉稽首者,穰侯之功也。及其貴極富溢,一夫開說,身折勢奪而以憂死,況於羈旅之臣乎!”

“一夫開說”指的就是正文中“魏人范雎自謂張祿先生,譏穰侯之伐齊,乃越三晉以攻齊也,以此時奸說秦昭王。”

所以把魏冉整下去的范雎是絕對不可能重用白起的。直到秦軍久攻不下,這時范雎做出了他相秦期間的最大貢獻,以離間之計讓趙國換將,同時秦王讓白起代替王齕主持長平之戰,秦軍終於獲勝。按照白起的意思,應該趁機繼續攻趙,一勞永逸解決趙國問題,這是秦國打通豫西通道的最後阻礙。韓國當時都看透了這一點,一旦趙國敗亡,秦軍立即會繼續中央突破,於是韓國和趙國一起,讓蘇代出使秦國,遊說范雎。一句話就讓范雎點頭不已:“今趙亡,秦王王,則武安君必爲三公,君能爲之下乎?雖無慾爲之下,固不得已矣。”

范雎這個人啊,品德不行,國家利益和個人私利,他毫不猶豫選了私利。范雎非常有能力,但他的自私決定了他只是一個政客,而不是政治家。於是,范雎以秦軍長期征戰已經疲勞爲藉口,說服秦王退軍。白起這還不氣昏了,矛盾就此形成。白起這個人打仗厲害,政治上是幼稚的。白起以爲自己和范雎只是意見不同,而范雎其實早已把他視爲政敵。

三、白起之死

范雎爲何要提出“遠交近攻”,他的真正目的是什麼?

編輯

才隔了八個月,秦王又決定攻趙,這次白起堅決反對。白起反對並不是因爲抱怨和懷恨在心。上一次的時候,秦軍雖然疲敝,但趙軍主力被殲滅,國內震動,已經是嚇破膽的狀態。白起繼續攻趙,勝利是可期的。雖然白起當時已經有能力滅趙,但從秦國戰略來考慮,白起不會滅趙,只會徹底摧毀趙國戰爭潛力。這是因爲秦國攻趙,還是在爲中央突破服務,如果滅掉趙國,秦軍主力是守還是不守?不守,白白便宜了齊國、燕國和魏國。守,秦軍主力就會被拖在趙地,等於強行給自己開闢第二戰場,是不划算的。而摧毀趙國戰爭潛力,是爲了秦軍繼續攻打韓國、魏國時不再有阻礙,攻下大梁,切斷東方六國合縱的通道,方便於秦國各個擊破。

范雎爲何要提出“遠交近攻”,他的真正目的是什麼? 第2張

八個月後再次攻趙,秦軍雖然經過休整,但趙國也得到了恢復時間,特別是趙國從驚恐中走出來,已成哀兵,這個仗不好打;而且當時河內之地秦國並未完全佔領,只能從太行山的孔道攻趙,行軍路線對秦軍是不利的;就算通過太行山,已成哀兵的趙軍堅守意志遠遠不是長平戰敗後可比,頓于堅城之下,其他諸侯的援兵是很容易抵達邯鄲城下的。秦國戰略裏其實有一條核心,就是要避免與多國聯軍作戰,儘可能單挑其他國家。

果然攻趙戰役非常不利,秦軍損失了五校兵力還是不能攻克,而信陵君帶着多國聯軍殺過來了。秦王屢次要求白起出戰,白起都以自己生病爲由拒絕,還說出了當初不聽我的,現在如何,這樣的話。

這句話充分說明了白起沒有把范雎視爲自己的敵人,他這個人是個純粹的軍人,腦子沒朝堂上的鬥爭這根弦。他要有這根弦,早就佈局了,不會說這種動意氣的話激怒君主,更讓政敵抓住把柄。但范雎不一樣,從他上臺伊始,白起就是他的眼中釘、肉中刺。范雎只是一個客卿,在秦國毫無根基;重要的是雖然各國都有重用客卿的傳統,但范雎的上位是因爲他充當了秦王清除魏冉的棋子。秦國的各大貴族家族是不會對范雎有好感的。(鄭安平後來投降趙國,秦國羣起而呼要處置范雎,秦王被迫下令不準再說鄭安平一事,就是明證)因此對於范雎來說,凡是會威脅到他地位的人,他會不擇手段,對他地位最直接的威脅,自然是白起。而且范雎之前備受屈辱的生活經歷決定了他必然是個得志後手狠手辣的人。

歷史記事
歷史真相
未解之謎
世界史
歷史上的今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