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歷史密史 > 歷史真相 > “漢初三傑”中,爲什麼只有張良功成身退?

“漢初三傑”中,爲什麼只有張良功成身退?

來源:歷史趣聞網    閱讀: 3.05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漢初三傑”中,爲什麼只有張良功成身退?感興趣的讀者和小編一起來看看吧!

張良(約前250—前186年),字子房,河南潁川城父(今河南寶丰)人,秦末漢初傑出的謀士、大臣,與韓信、蕭何並稱爲“漢初三傑”,著名的政治家、謀略家,被譽爲“謀聖”。漢高祖劉邦在洛陽南宮評價他說:“夫運籌策帷帳之中,決勝於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張良是中國歷史上一位頗具傳奇色彩的人物,他的名字因此也成了智慧的代名詞,與文聖孔丘、武聖關羽、詩聖杜甫等人一起並列爲中國古代的14位聖人。

“漢初三傑”中,爲什麼只有張良功成身退?

張良、蕭何、韓信,史稱“漢初三傑”。先世原爲韓國貴族,其父爲韓國丞相,秦滅韓後,他圖謀恢復韓國,結交刺客,狙擊秦始皇未遂。之後率部投奔劉邦共同起義,爲其重要謀士。劉邦對張良的評價是:運籌於帷幄之中,決勝於千里之外。張良身居亂世,胸懷國亡家敗的悲憤,投身於倥傯的兵戎生涯,爲劉邦擊敗項羽以及漢朝的建立立下了不可磨滅的功勞。官拜大司馬之後,辭官歸隱,是漢初三傑當中唯一一位得以善終的人。

“漢初三傑”中,爲什麼只有張良功成身退? 第2張

張良和韓信,同爲跳槽進劉邦集團的人才,命運卻不同。張良因爲沒有兵權,所以劉邦並不忌憚,而韓信則是劉邦心中的隱患。張良看出了劉邦的心思,就建議劉邦,改封韓信到楚國爲王。一來不能直接削弱,不然會激起其他人的內心的擔憂,無法維持穩定。二來楚國是劉邦的故鄉,藉着地理的原因,如果開戰會有優勢。

從戰略格局上,這個建議堪稱一石二鳥,既解決了老闆的心病,又穩住了功臣的心態,還爲下一步軍事行動想好了準備。接着又建議劉邦遷都長安,長安有高山大河作爲屏障,加上人口和生產力發達,隨時可以應付一切危機,退也可以守住江山。這一畫龍點睛的建議,讓西漢此後將近兩百年都存活了下來,成爲歷史最長壽的王朝。劉邦初定天下後,張良開始以生病託辭,能請假就請假,回家就閉門謝客,儼然成了一位可有可無的半退休幹部

在劉邦開始剪滅異姓王的行動中,張良也沒有參與。看着昔日功臣的下場,張良越發懂得明哲保身,不問政事,而專心練仙道。此舉讓他免於整治禍亂的鬥爭,得以善終。張良的歸屬到底如何,雖然至今說法不一,但是從史料記載來分析,張良最後居官善終比較準確,我本人也是比較認同第二種說法。對此你怎麼看,歡迎留言評論。

歷史記事
歷史真相
未解之謎
世界史
歷史上的今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