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歷史密史 > 歷史真相 > 北宋的交子怎麼變成了廢紙?

北宋的交子怎麼變成了廢紙?

來源:歷史趣聞網    閱讀: 2.64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北宋的交子怎麼變成了廢紙?下面小編爲大家帶來詳細的文章介紹。

衆所周知,世界上最早的紙幣是北宋時期出現在四川的“交子”。實際上,在“交子”之後,還出現過其他兩種類型的紙幣,那就是“會子”和“關子”。這三種紙幣誕生於商品經濟發達的兩宋,反過來也成爲當時經濟發展強有力的“推進器”。但最終,由於朝廷不知節制濫發紙幣而造成通貨膨脹,從而使紙幣喪失了信用,最終變成了廢紙。

北宋時期,隨着“交子”在商品交易中的影響逐步擴大,對其進行規範化管理的需求也日益突出。朝廷爲了保證“交子”的正常流通,曾經出臺了一套比較完善的管理法規和政策,包括嚴禁私人非法印製“交子”,不僅私自印製“交子”的人要獲刑罰,甚至連知情而使用者以及知情不告者都要牽連入獄。這一整套管理法規和政策的出臺,說明了北宋朝廷對紙幣“交子”依賴信用的特性以及易於仿造和濫發的缺點是有充分認識的。可以說,這些金融監管體系和措施在一定時期內保證了“交子”的順利流通。

同時不難看出,當時朝廷對“交子”的使用和管理還是比較嚴謹和慎重的,能夠嚴格遵守準備金比率發行,維護了紙幣的市場信用。因此,從仁宗到神宗的幾十年間,“交子”的幣值一直保持穩定,市場信用可靠,成爲北宋經濟發展強有力的“推進器”,讓人們看到了北宋經濟中興的曙光。

北宋的交子怎麼變成了廢紙?

然而,“交子”這種流通順暢、經濟發展迅速的大好局面並沒有維持下去。其主要原因是,北宋朝廷不能堅持有效地控制“交子”的發行量,當朝廷出現鉅額財政開支需要時,朝廷往往不是約束自己的行爲,而是利用手中的權力,濫用公信力,無限制地發行紙幣,最終造成通貨膨脹,從而使紙幣喪失信用,最終變成了廢紙。

尤其是熙寧年間,隨着王安石激進的財稅新政的陸續出臺以及北方邊境戰事的急轉直下,貨幣流通數量開始膨脹,出現了“交子”不斷貶值的局面。尤其是“交子”第二十二界和第二十三界更替兌換期間,由於朝廷已經安排了諸多財政支出事項,以新“交子”回收舊“交子”會導致財政困難,於是,朝廷下令製造下一界的“交子”125萬緡,卻沒有回收上一界的“交子”。於是,便有了新舊“交子”兩界並行的局面,而且“交子”每界的發行定額也屢屢被突破,發行數量也不斷增加。

據《宋史·食貨志》記載,紹聖年間,每界“交子”增發的數量,少的有幾十萬緡,多的有數百萬緡,遠遠突破了朝廷原來確立的發行限額。由於朝廷缺乏發行額度的限制,最後“交子”的發行量便失去了控制,致使“交子”急速貶值。到了宋哲宗元符年間換界發行時,新舊“交子”的比價已經上升到1∶5,即五緡舊“交子”才能換回一緡新“交子”。

北宋的交子怎麼變成了廢紙? 第2張

朝廷濫用金融信用,從而導致“交子”成爲其斂財的工具,“交子”沒有了信用,也就喪失了流通的功能,從而失去了其自身存在的價值。爲了穩定市場金融秩序、恢復紙幣的流通功能,朝廷採取更改名稱的辦法以恢復紙幣的信用。從此,北宋紙幣由“交子”進入到了“錢引”的時代。

宋徽宗時期,王安石變法陣營的主要骨幹成員蔡京把持朝政,更加肆無忌憚地大量印刷紙幣。崇寧四年,即公元1105年,“令諸路更用錢引”,把紙幣更名爲“錢引”,仍以“緡”爲單位。大觀元年,即公元1107年,朝廷將“交子務”改爲“錢引務”,這年“錢引”的發行數“較天聖一界逾二十倍,而價愈損”。

也就是說,發行量由125萬緡增加到兩千多萬緡,而且沒有準備金,“不蓄本錢而增造無藝,至引一緡當錢十數。”價值一千錢的一緡只能抵十多個錢使用,由此可見,此時的紙幣嚴重貶值程度已經十分驚人。

紙幣的大幅度貶值帶來了嚴重的通貨膨脹,紙幣的信用更是一降再降,最後降到了谷底,使民衆在交易時拒絕接收紙幣,而手頭上有紙幣的人也都千方百計地將其兌換成銅錢,有的甚至將銅錢壓在箱底存起來。於是,市場上便出現了紙幣充斥而銅錢難得一見的混亂局面。北宋末年,紙幣在高通脹中已經成爲一堆廢紙,國家經濟已處於崩潰的邊緣,北宋王朝也在風雨飄搖中走入了歷史。

歷史記事
歷史真相
未解之謎
世界史
歷史上的今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