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歷史密史 > 歷史真相 > 早期活躍的戰車,爲何到了戰國時期就很少用了呢?

早期活躍的戰車,爲何到了戰國時期就很少用了呢?

來源:歷史趣聞網    閱讀: 2.87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笨重的戰車只宜在較爲平坦的地方作戰,在複雜的地形中運轉十分不便,衆多的步卒也無力對付那奔馳迅猛,機動靈活的騎兵。

戰車就好比最低配的重騎兵 當時鐵的冶煉技術完全不行 非常容易折損 適用面也太窄。

戰國時 趙武靈王即位的時候,趙國正處在國勢衰落時期,就連中山那樣的鄰界小國也經常來侵擾。而在和一些大國的戰爭中,趙國常吃敗仗,大將被擒,城邑被佔。趙國眼看着被別國兼併。特別是趙國在地理位置上,東北同東胡相接,北邊與匈奴爲鄰,西北與林胡、樓煩爲界。這些部落都是以遊牧爲生,長於騎馬射箭,他們常以騎兵進犯趙國邊境。

早期活躍的戰車,爲何到了戰國時期就很少用了呢?

趙武靈王看到胡人在軍事服飾方面有一些特別的長處:穿窄袖短襖,生活起居和狩獵作戰都比較方便;作戰時用騎兵、弓箭,與中原的兵車、長矛相比,具有更大的靈活機動性。他對手下說:“北方遊牧民族的騎兵來如飛鳥,去如絕弦,是當今之快速反應部隊,帶着這樣的部隊馳騁疆場哪有不取勝的道理。”

胸有大志使趙國強盛的武靈王,對胡人騎兵的優越性,認識真切。他認爲以騎射改裝軍隊是強兵的道路,就對將軍樓緩說:我國處在強敵包圍之中,怎麼辦?“吾欲胡服”。

因此,爲了富國強兵,趙武靈王在邯鄲城提出“着胡服”“習騎射”的主張,決心取胡人之長補中原之短。

早期活躍的戰車,爲何到了戰國時期就很少用了呢? 第2張

由於實行胡服,趙國建立起以騎兵爲主體的一支軍隊,它在戰爭中的作用即刻顯示出威力來。就在行胡服的次年,趙國就向侵略趙國已久的中山國發動進攻,一直打到寧葭(今河北獲鹿縣北)。又西攻胡地,到達榆中(今內蒙古河套東北岸地區),“闢地千里”,林胡王向趙貢獻良馬以求和。趙武靈王讓代地的相趙固專主管所佔領的胡地,向內地提供騎兵。

趙武靈王二十一年(公元前305年),分三路大軍進攻中山國,奪取了中山國的丹丘、華陽、鴟之塞、鄗、石邑、封龍、東垣等地。中山王獻4邑請和,趙軍才停止攻擊。趙武靈王決心要滅掉中山,於二十三年、二十六年相繼再攻中山,到趙惠王三年(公元前296年),終於最後滅掉中山,把中山王遷到膚施(今陝西綏德縣東南)。

趙國在加緊進攻中山的同時,還向北方的匈奴侵略者出擊,“攘地北至燕、代”。向西邊林胡、樓煩用兵,到達雲中(今內蒙古托克托縣)、九原(今內蒙古包頭市)。

可以說,經過“胡服騎射”改革的趙國,成爲當時除秦國外,國力最強的國家。

歷史記事
歷史真相
未解之謎
世界史
歷史上的今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