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歷史密史 > 未解之謎 > 戰國時期的很多變法都失敗了 爲什麼秦國的商鞅就能成功

戰國時期的很多變法都失敗了 爲什麼秦國的商鞅就能成功

來源:歷史趣聞網    閱讀: 1.91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今天小編就給大家帶來戰國變法的文章,希望能對大家有所幫助。

前言

戰國時期,是中國歷史上繼春秋時期之後的大變革時期。經過春秋時期的曠日持久的爭霸戰爭,周朝境內的諸侯國數量大大減少,奠定了戰國七雄的格局。

戰國七雄分別是秦國、魏國、韓國、趙國、楚國、燕國和齊國,在戰國初期,七雄中的各個國家雖然實力有高低之分,但是在合衆連橫的局勢下,沒有一國具有絕對的優勢,可以以一己之力吞併其他國家。

戰國時期的很多變法都失敗了 爲什麼秦國的商鞅就能成功

今天的春秋戰國城

由於原本的戰略緩衝空間不復存在,各個大國不得不面對直接殘酷競爭的格局。資源的集中使得各國間的戰爭規模,戰爭烈度也急劇上升。在彼此間不斷的激烈攻伐中,如何謀求在競爭中生存下來,並且富國強兵成了各國決策層的首要考量目標。在此時代出現的普遍的需求之下,一系列的變法改革應時展開,戰國時代的大幕也隨之拉開。

戰國時期的很多變法都失敗了 爲什麼秦國的商鞅就能成功 第2張

在魏國變法的先行者李悝像

戰國時期著名的變法有魏文侯時期的李悝變法、秦孝公時期的商鞅變法、楚悼王時期的吳起變法、趙武靈王改革、燕昭王時期樂毅改革、韓昭侯時期申不害變法、齊威王時期鄒忌改革。 這一系列變法都給各自國家發展帶來了一定程度的提高,但是,只有商鞅的變法稱得上是獲得了巨大的成功,秦國也因此受益匪淺,爲統一六國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那麼,爲什麼商鞅變法不同於其他變法,關鍵在於商鞅變法的核心思想就是將國家打造成一個集生產和戰爭於一體的機器,不停運轉,而一切與生產和戰爭無關的活動被全部摒棄,並且提高戰爭中對士兵的作戰獎勵和減少了百姓生產中獲得的資源,使得戰爭成爲秦人升官進爵,積累財富的唯一渠道。接下來我們就仔細品讀商鞅變法的三大核心思想,來解讀他爲秦國帶來了哪些改變。

戰國時期的很多變法都失敗了 爲什麼秦國的商鞅就能成功 第3張

在秦國變法的商鞅像

土改制度確立中央集權

商鞅變法的第一大核心思想是土地改革,土地改革的目的是什麼?土地改革的目的是將秦國所佔有的土地充分被秦國利用起來。有人看到這裏也許會問,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秦國的土地沒有被秦國利用,那麼被誰利用了呢?

其實,春秋戰國來自於周朝的分封制,雖然周朝衰敗,但是其長達八百餘年的歷史影響尚存,各諸侯國在治理國家時許多方面都能發現周朝的影子,比如秦國會將土地分封給功勳卓越的將領和世家貴族,這些領地雖然屬於秦國,但是實際上領土上的人民,生產的資源,治理的權力都在領土主手上,和國家無關。

戰國時期的很多變法都失敗了 爲什麼秦國的商鞅就能成功 第4張

野心勃勃的秦孝公像

於是,秦孝公按照商鞅的建議,停止了分封土地,據《史記·七十列傳·商君列傳》中記載:

"而集小鄉邑聚爲縣,置令、丞,凡三十一縣。爲田開阡陌封疆,而賦稅平。平鬥桶權衡丈尺。"

秦國全境被劃分爲三十一個郡縣,每個縣都設置地方官員,此舉削弱了地方領主的勢力,秦國高層也可以更充分的利用秦國的土地進行農業生產和稅收工作,確立了中央集權。

所有土地都歸了秦國所有,秦國也要進行資源再分配,按照商鞅的建議,土地可以進行交易,如果秦國人想要耕種某塊土地,就要申請,相應的,他要根據土地的條件和大小向國家繳納費用。而且秦國鼓勵土地被充分的利用,使得廣大底層百姓有了屬於自己的財產,糧食產量大大提升,滿足了秦國征戰的後勤需要。

戰國時期的很多變法都失敗了 爲什麼秦國的商鞅就能成功 第5張

秦代郡縣示意圖

除了繳納使用土地產生的稅費,土地使用者還需要承擔服兵役的義務。使用土地就得服兵役,拒絕服兵役即使繳納稅費也不可以耕種,所以秦國徵兵變得更加高效,百姓願意服役。商鞅可以說是將生產和作戰完美的結合起來。據《戰國策》中記載:

"決裂阡陌,教民耕戰,是以兵動而地廣,兵休而國富,故秦無敵於天下,立威諸侯。"

成語有云:"兵馬未動,糧草先行",秦國通過土地改革確立了中央集權,提高了對土地資源的利用效率,使得後勤有充足的保障,奠定了後來對外征戰,一統六國的基礎。

戶籍制度鼓勵農業生產

在土地改革完成後,商鞅制定了戶籍制度,這一制度是商鞅變法的第二大核心思想,可謂是對土改的深入發展,使得土改在現有的基礎上進一步加大力度,更好的爲秦國的農業生產進行服務。

戰國時期,社會生產力得到了進一步的發展,工業,農業,商業等行業都具備了一定基礎,但是商鞅變法,目的只有兩點,一是讓秦國軍隊在戰爭的時候提高戰鬥力,二是讓秦國百姓在非戰爭的時候提高農業生產力。所以他推行了戶籍制度,從各個方面鼓勵農業生產。

戶籍制度首先對秦國境內的三十一個郡縣進行了人口普查,這樣秦國就對整個國家的基本情況有了充分的瞭解。商鞅變法之前,秦國的基礎建設,行軍打仗,都需要向領土主徵收錢財和人力,但是秦國並不清楚每個領土主的家底,許多領土主不願意提供過多的資源,或者用老弱病殘湊數,戶籍制度確立後,秦國可以清楚的明確全國的糧食產量,糧食儲備,可以動員軍力,預備軍力量,生產力量,更好的爲農業生產和戰爭服務。

戰國時期的很多變法都失敗了 爲什麼秦國的商鞅就能成功 第6張

商鞅變法的內容

除了人口數量,戶籍制度還對秦國人的職業進行了普查,商鞅認爲,商業的存在會阻礙農業的發展,所以他極度重農抑商,對商品徵收鉅額稅款,逼迫百姓從事農耕。其實商業對社會發展起到促進作用,頻繁的貿易交換可以極大促進工商業的繁榮。工商業對社會進步的推動力要遠遠強於單純的農業經濟,你自給自足就只能成爲井底之蛙。但是商鞅的眼中只認農業生產,這是他個人的狹隘觀點,這是因爲他認爲糧食的產量決定了軍隊的後勤保障能力,所以他希望秦國人只有一種職業,就是農民。

但是秦國的人口還是有限的,在戰國時期人口是極其珍貴的資源,秦國守着巴蜀一帶的大量沃土卻苦於無人開發,於是商鞅提出了一項制度,只要其他國的百姓來到秦國,就可以享有並耕種秦國西部的土地。這一制度大大刺激了其他國家的無產者,紛紛來到秦國西部進行農業生產,極大提高了秦國的糧食產量和稅收。

在變法的推動下,秦國的糧食產量、儲量、人口、稅收都得到了大幅度的提高,具備了發動戰爭和持續作戰的前提條件。

軍改制度提高軍隊戰力

當後勤保障得到充分滿足後,秦國的戰略眼光開始向遠方拓展。商鞅決定開始進行軍改來提高秦軍的戰鬥力,這一制度是商鞅變法的第三大核心思想。其實,從春秋時代開始,老牌國家秦國沒少進行戰爭,但是結果卻並不能使人滿意,這也導致後世很多史學家評論說在戰國初期沒有想到秦國能完成統一大業。其實這一現象也屬於正常,雖然導致這一現象的原因可以說出一大堆,但是概括起來就是雖然軍事實力有差距,不過沒有一國的軍事實力對其他國家能形成絕對優勢。

但是商鞅通過變法改變了這一現象,極大地提高了秦軍的作戰能力,確切的說是提高了秦人的戰鬥能力。軍改制度規定,明確賞罰標準,進行爵位獎勵,設計二十級軍爵制。這二十級軍爵的獲取手段極具排他性,方法只有一個:殺敵。秦國全民皆兵,戰場上殺死一個人,割下敵人的腦袋回來計算軍功,每砍一個敵首,升一級,這就是"首級"一詞的由來。

戰國時期的很多變法都失敗了 爲什麼秦國的商鞅就能成功 第7張

令人生畏的秦軍方陣

變法之前的爵位從此就無效了,想加官進爵就憑一點,上戰場殺敵。此舉大大的侵害了舊貴族的利益,讓他被舊貴族所怨恨,但是卻深深了刺激秦國人,再上戰場後,秦軍不知道害怕,在他們眼裏,敵人就是一個個行走的軍功章和嘉獎令,從此之後,秦國多次在戰場上取得了壓倒性的勝利。

看到秦國軍隊屢戰屢勝,商鞅深感欣慰,於是他又增加了一項制度,如果秦軍在戰場上死亡,他的軍功和爵位可以被兒子繼承,這一條款更加激發了秦軍的視死如歸精神,只要秦軍上了戰場,不管是砍死敵人獲得首級,還是被敵人砍死,都是賺的。

戰國時期的很多變法都失敗了 爲什麼秦國的商鞅就能成功 第8張

商鞅雕像

結語

從以上三點可以看出,商鞅變法之變,其核心是將國家的全部資源全部傾斜到戰爭領域,形成戰場上的局部優勢,攻城略地,進而繼續拉大和其他國家之間的差距,增加自己的優勢。雖然之前也有很多思想家和政治家用各種方法實行變法,但是卻沒有達到如此令人滿意的效果。對比來看,充分說明了商鞅變法的三大核心思想有其獨到之處。

之所以商鞅比起李悝、吳起等人取得巨大的成功,重要的原因就是商鞅重視主要矛盾,忽略次要矛盾,在他的核心思想裏,國家要發展,就要取得土地資源和人口資源,秦國目前的資源有限下,就只能覬覦別國資源,而別國的資源就只能靠戰爭掠奪獲得,所以秦國應該將全部精力放在戰爭和對戰爭的準備工作上,目的十分明確。

因此,商鞅變法的三大核心思想,將秦國形成一個閉環,秦國的運作模式就是先產糧,後戰爭,戰爭獲得勝利後,繼續產更多的糧,發動更多的戰爭,周而復始,一直到吞併六國才罷休。這種思想面臨着巨大的風險,最直觀的就是秦國貴族和百姓的利益都受到了傷害。不過不可否認的是,此舉也確實奠定了秦國一統天下的堅實基礎。從這點上來看,商鞅的變法,靠着三大核心思想,爲他和秦國帶來了巨大的成功。

參考文獻

1《史記》

2《戰國策》

歷史記事
歷史真相
未解之謎
世界史
歷史上的今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