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人類文史 > 商鞅變法能成功,爲何王安石的變法卻失敗呢?

商鞅變法能成功,爲何王安石的變法卻失敗呢?

來源:歷史趣聞網    閱讀: 2.93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中華民族上下五千年歷史英雄豪傑輩出,變法改革從主張到實施應該說不下數百次。其中最著名的有三次:1.戰國時期的商鞅變法;2.北宋時期的王安石變法;3.明朝萬曆年的張居正改革。這三次變法爲何唯獨北宋的王安石變法失敗了?

中國古代三代改革家:秦國的商鞅、北宋的王安石以及明朝的張居正。他們主導的改革,我們現在分別稱之爲商鞅變法、熙寧變法和萬曆新政。

戰國時期秦國的秦孝公即位以後,決心圖強改革,便下令招賢。商鞅自衛國入秦,並提出了廢井田、重農桑、獎軍功、實行統一度量和建立縣制等一整套變法求新的發展策略,深得秦孝公的信任,任他爲左庶長,在公元前356年和公元前350年,先後兩次實行以“廢井田、開阡陌,實行郡縣制,獎勵耕織和戰鬥,實行連坐之法”爲主要內容的變法。經過商鞅變法,秦國的經濟得到發展,軍隊戰鬥力不斷加強,發展成爲戰國後期最富強的封建國家。

王安石變法是宋神宗時期,王安石發動的旨在改變北宋建國以來積貧積弱局面的一場社會改革運動。變法自熙寧二年(1069年)開始,至元豐八年(1085年)宋神宗去世結束,故亦稱熙寧變法、熙豐變法。王安石變法以發展生產,富國強兵,挽救宋朝政治危機爲目的,以“理財”、“整軍”爲中心,涉及政治、經濟、軍事、社會、文化各個方面,是中國古代史上繼商鞅變法之後又一次規模巨大的社會變革運動。

變法一定程度上改變了北宋積貧積弱的局面,充實了政府財政,提高了國防力量,對封建地主階級和大商人非法漁利也進行了打擊和限制。但是,變法在推行過程中由於部分舉措的不合時宜和實際執行中的不良運作,也造成了百姓利益受到不同程度的損害(如保馬法和青苗法),加之新法觸動了大地主階級的根本利益,所以遭到他們的強烈反對,元豐八年(1085年),因宋神宗去世而告終。

張居正改革,萬曆年間,內閣首輔張居正爲挽救明王朝,緩和社會矛盾,在政治、經濟、國防等各方面進行的改革。從維持明王朝的長遠統治出發,統治階級內部的一些當權人物認爲,必須改革政治,尋求一條自救的道路。在這樣的形勢下,張居正的改革措施得到了推行。

秦國經過商鞅變法後強勢崛起,統一中國;明朝的萬曆新政不僅緩解了明末的階級矛盾、財政壓力,還直接支撐了萬曆三大徵的勝利;唯獨只有北宋熙寧年間王安石主導的改革,幾乎不能讓人直觀的看到積極成果,反而看到的卻是變法數十年之後北宋的滅亡。爲何三大改革,只有王安石變法以失敗而告終?

一,王安石變法時期所處的時代背景更爲複雜。

宏觀上以時間爲座標軸,商鞅變法剛好是中國封建社會之前的階段,百家爭鳴時期。秦國在變法前是“六國卑秦、不與之盟”,被奪取河西之後的秦國更是氈板上的魚肉,任人欺凌。可以說此時的秦國上下都迫切需要通過一場深刻的社會改革來擺脫弱國的地位和形象,同時身處百家爭鳴開放時期的君主和民衆更有包容性,因此,商鞅變法的阻力沒有想象中那麼大。

張居正主導萬曆年間的改革,是明末的迴光返照。明朝從洪武元年建國到萬曆皇帝登基,期間已歷經200年之久。兩百年之後的明朝土地兼併嚴重、社會各階層的矛盾已經達到極點,明朝儼然是一個病入膏肓的垂暮老朽,再不施以猛藥,王朝立刻就會崩塌。一個王朝末年之時所體現出來的特徵所有人在當時都看得到,所以說萬曆新政某種意義上說也是因時所需的。

而反觀王安石所處的北宋時期,那就複雜了,複雜的不是國際形勢和內部矛盾,複雜的是人心。北宋上承戰亂的五代十國,再歷經真宗的澶淵之盟、仁宗的安分守成之後,到宋神宗時期國內無論是社會秩序還是經濟發展都比較安定了。國外的西夏、遼國也安分了數十年之久,三者基本上是處於和平鼎立之時。面對這個實際上隱患叢生、但表面上看起來的還算穩定的社會,北宋上下人心不一。少許人看到的是隱患,所以他們大呼要變法,大部分人看到的是表明的繁榮和穩定,他們要求要守祖宗之法,維持好現在“繁華穩定”的局面。北宋局勢的欺騙性和上下人心的不一,讓變法的阻力異常的大。

二,王安石的變法派是唯一的一個沒有實現高度集權的改革組織。

商鞅變法上有秦孝公的鼎力支持,下有老秦人的堅決擁護。以商鞅和秦孝公爲核心的變法派在朝中幾無對手,是一個高度集權的中央組織。萬曆年間主導改革的張居正更別提了,執掌大權的李太后對張居正幾乎是言聽計從。

唯獨只有王安石的變法組織,雖然說有宋神宗的力撐,但是終究壓不倒反對者的聲音。宋神宗雖是九五之尊,但是背後卻有高太后的嚴重掣肘而不能定於一尊。王安石雖然高居宰輔,卻沒有抗衡地方保守主義的有效權利,導致很多變法政策出不了開封府。

三,北宋的政治氛圍使得反對派聲音經久不息、延綿不絕。

別說和秦、明二朝相比,就拿中國封建社會所有王朝和宋朝相比,宋朝在政治清明上都堪居首位。秦商鞅變法時期,皇親國戚太傅公子虔犯法,商鞅施以割鼻之刑,明萬曆新政時期就反對派也算是心狠手辣。只有宋神宗時期就只能貶官,甚至無奈屈從於言官的諫言不得不重新重用頑固派。

商鞅變法能成功,爲何王安石的變法卻失敗呢?

四,王安石所在的變法派團隊建設不給力。

拋開學識品德兼優的王安石不說,第一核心宋神宗改革意志就不堅定。相比於秦孝公和李太后,宋神宗在支援首輔大臣方面就不如這兩位。宋神宗到了元豐年間更加是反反覆覆質疑王安石變法。改革派三號人物呂惠卿,雖然改革意志堅定,但是私信較重。爲了奪得改革大權和宰輔之位,竟一度誣陷對自己有知遇之恩的改革大佬王安石。改革派中的鄧綰、曾布、蔡京等等都是些見利忘義的小人。改革派沒有團隊建設意識,只要說支持改革,哪怕是王安石等人知道是表面上的一樣給予重用,不加提防。

五,變法本身的確有很多不合時宜、急功急利之處。

我們現在談論王安石變法,難免擺脫不了現代人的眼光。所以在細細品味王安石變法的時候,你會發現很多政策和現在的政策很相似,莫名的就會被現代化被左右,認爲王安石變法的政策整體上是很好的,很先進的。但也恰恰是這些後人看起來的先進性和超前性政策帶給了北宋難題,這麼超前的政策放在一千年前的北宋真的是合適的嗎?

商鞅、張居正變法最後都得到清算,爲什麼王安石卻可以安度晚年?

1,北宋寬鬆的政治環境

衆所周知,宋朝實行重文輕武的政策。宋太祖趙匡胤曾經立下規矩:不得殺士大夫及上書言事人。子孫有渝此誓者,天必殛之。所以,宋朝時的文人地位特別高。縱觀北宋和南宋,文人被處死的寥寥無幾。即使像蘇軾這樣的刺兒頭,雖然差點被殺頭,最後也被保住了,只是貶官流放。而王安石同樣也是文官,還曾身居高位,在北宋那樣的政治環境中,即使被罷相,也不會得到清算。

2,王安石本人的道德操守

雖然有人把北宋滅亡,歸罪於王安石,後來還有很多人抹黑他。但是有兩點不可否認,那就是王安石的道德操守和詩文成就。即使王安石身居相位,卻沒有鋪張浪費,仍然清廉樸素,生活簡約。王安石任宰相期間,有一個朋友前來拜訪。他心想,王安石身爲宰相,用餐肯定是大吃大喝,那麼自己可以好好吃一頓了。可是僕人只端來了一些燒餅和蔬菜,還有少許的酒和肉。

看到這,朋友傻眼了。因爲他平時奢侈慣了,最後無奈只吃了幾個燒餅,而且還是中間部分。而王安石,卻把剩下的都吃光了。私生活上,張居正和王安石相比就差遠了。張居正回家時坐的轎子,是三十二人擡的。轎子裏還有臥室和客室,而且還有一隊鳥銃手作爲侍衛,可以說風光至極,生活也非常奢侈。

3,對手的適可而止

商鞅變法能成功,爲何王安石的變法卻失敗呢? 第2張

研究中國封建社會政治的人們,認爲封建官場上就要熟練運用厚黑學。對於對手,要趕盡殺絕,不留一絲餘地。但是並不是所有的官員都那麼無恥,司馬光就是個例外。司馬光和王安石一樣,都有很高的人文修養。聽聞王安石去世之後,司馬光只是說了一句:“不可毀之太過。”可以說他是有所收斂的。他深知,改革也好,保守也好,大家都是爲了富國強兵的目的,只不過是執政理念不同罷了,沒有必要進行肉體毀滅。而王安石變法期間,對於反對派,也沒有處死。

雖然王安石最後沒有得到清算,但是變法卻是他一生的心血,當聽說新法全部被廢之後,他鬱鬱而終。無論改革者最後的結果如何,他們那種富國強兵、不畏艱難的精神,都值得後人學習!